[新聞眼]敦煌「面壁人」 傾心六十餘載 讓千年壁畫重獲新生

2020-12-14 央視網

[新聞眼]敦煌「面壁人」 傾心六十餘載 讓千年壁畫重獲新生 敦煌「面壁人」,傾心六十餘載,讓千年壁畫重獲新生。

channelId 1 1 2 212b152aed0143c9836f040c6e35fda5

相關焦點

  • 在敦煌莫高窟「面壁」的,是什麼人?
    地處茫茫戈壁上的敦煌,一年之中溫度最高時可達40多度,而進入莫高窟大型洞窟的修復師卻要穿棉襖,戴護膝、護腰才能抵禦寒冷。儘管如此,他們還是落下了腿疼、腰疼的「職業病」,這些人被外界稱為「面壁人」,他們從孤獨中生出喜歡,堅守了數十載而不覺乏味。
  • 莫高窟壁畫修復師:「面壁」行醫30餘載 做工容易「當匠」難
    【同期】敦煌壁畫修復師 楊韜全部都是重層壁畫,像這個壁畫都是重層壁畫,兩層壁畫,然後這個上面寫的宋代,應該是宋代壁畫,全部就是把早期的洞窟全部重新抹一層覆蓋了,然後這個保留下來早期的就是這個佛龕上面,包括這些影塑這些壁畫,全都是早期的北魏時期的。
  • 在敦煌莫高窟「面壁」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儘管如此,他們還是落下了腿疼、腰疼的「職業病」,這些人被外界稱為「面壁人」,他們從孤獨中生出喜歡,堅守了數十載而不覺乏味。莫高窟「面壁人」:酷暑戴護膝,修複壁畫30餘載莫高窟現已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是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地,在發展至今的千餘年時間裡,它經歷興起、廢棄、重生,期間便不乏諸如壁畫修復師、臨摹師等「面壁人」,為保存其原樣,留存資料而付出艱辛努力。
  • 在敦煌莫高窟「面壁」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圖)
    地處茫茫戈壁上的敦煌,一年之中溫度最高時可達40多度,而進入莫高窟大型洞窟的修復師卻要穿棉襖,戴護膝、護腰才能抵禦寒冷。儘管如此,他們還是落下了腿疼、腰疼的「職業病」,這些人被外界稱為「面壁人」,他們從孤獨中生出喜歡,堅守了數十載而不覺乏味。
  • 在敦煌莫高窟「面壁」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地處茫茫戈壁上的敦煌,一年之中溫度最高時可達40多度,而進入莫高窟大型洞窟的修復師卻要穿棉襖,戴護膝、護腰才能抵禦寒冷。儘管如此,他們還是落下了腿疼、腰疼的「職業病」,這些人被外界稱為「面壁人」,他們從孤獨中生出喜歡,堅守了數十載而不覺乏味。
  • 跨越千年的「草原敦煌」與潛心守護的「面壁人」
    內蒙古西部的鄂託克旗平坦寬闊的大草原上,一座紅色的砂巖山突兀矗立,這就是阿爾寨石窟,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是我國迄今發現的草原地區規模最大的石窟建築群,也是一座集寺廟、石窟建築、摩崖石刻造像、壁畫、雕塑、等為一體的藝術瑰寶,據有「草原上的敦煌」之稱,在中國石窟文化中佔據著重要地位,已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在敦煌莫高窟「面壁」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圖)
    作者:閆姣 馮志軍 高瑩  地處茫茫戈壁上的敦煌,一年之中溫度最高時可達40多度,而進入莫高窟大型洞窟的修復師卻要穿棉襖,戴護膝、護腰才能抵禦寒冷。儘管如此,他們還是落下了腿疼、腰疼的「職業病」,這些人被外界稱為「面壁人」,他們從孤獨中生出喜歡,堅守了數十載而不覺乏味。
  • 論一名優秀「敦煌面壁人」的自我修養
    翻開朱曉峰的「簡歷」,一眼看過去真的會羨煞旁人,他可能就是父母眼中「別人家的孩子」,音樂學碩士、敦煌學博士和博士後,這妥妥的一個超級學霸!而朱曉峰也充分發揮了「學霸」的真正技術,從莫高窟的無聲壁畫裡「聆聽」敦煌的天籟梵音,從文獻記載中尋找千年前敦煌的美妙聲音。
  • 「中央媒體看甘肅」在敦煌莫高窟「面壁」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儘管如此,他們還是落下了腿疼、腰疼的「職業病」,這些人被外界稱為「面壁人」,他們從孤獨中生出喜歡,堅守了數十載而不覺乏味。(資料圖)莫高窟「面壁人」:酷暑戴護膝,修複壁畫30餘載莫高窟現已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是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地,在發展至今的千餘年時間裡,它經歷興起、廢棄、重生,期間便不乏諸如壁畫修復師、臨摹師等「面壁人
  • 守護「草原敦煌」的「面壁人」
    這就是阿爾寨石窟,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歷史,是我國迄今發現的草原地區規模最大的石窟建築群,也是一座集寺廟、石窟建築、摩崖石刻造像、壁畫、雕塑、榜題為一體的佛教藝術寶庫,被譽為「草原敦煌」。壁畫上附有繪畫內容的文字包括藏文、回鶻蒙文和梵文,反映古代不同民族文化交流的狀況,各民族文化、教派體系的融合。在時間的侵蝕下,阿爾寨石窟壁畫遭遇空鼓、起皮、變色等病害,精緻的圖案變得模糊、破損,疏鬆、脫落。
  • 80後壁畫修復師 讓千年歷史重獲新生
    身穿白大褂、帶著口罩、手套、手拿各種修復工具的這群80後文物守護者,被稱為「壁畫醫生」。霍曉彤就是「壁畫醫生」中的一員,霍曉彤告訴記者:她喜歡逛博物館和翻閱文物相關的書籍,久而久之就對中國的文物產生了敬畏之心和濃厚的興趣,所以她在上大學時就選擇了西北大學文物保護技術專業。
  • 莫高窟壁畫修復師面壁行醫30餘載 做工容易當匠難
    原標題:莫高窟壁畫修復師:「面壁」行醫30餘載 做工容易「當匠」難【解說】九月底的莫高窟,天氣轉涼。【同期】敦煌壁畫修復師 楊韜全部都是重層壁畫,像這個壁畫都是重層壁畫,兩層壁畫,然後這個上面寫的宋代,應該是宋代壁畫,全部就是把早期的洞窟全部重新抹一層覆蓋了,然後這個保留下來早期的就是這個佛龕上面,包括這些影塑這些壁畫,全都是早期的北魏時期的。【解說】在莫高窟「面壁」行醫已30餘載的楊韜告訴記者,修復師這個行業,做工容易,當匠很難。
  • 唱盡敦煌 千載一壁觀
    親自實踐壁畫創作 了解敦煌石窟的保護歷程 >心朝佛海 入境之中 向佛而圖心寧,沉浸於敦煌石窟中的精品,望、聞、聽兩千年的沉澱,感受佛窟的奧秘、信仰的堅決和世事的神奇。
  • 徒手的精進 面壁的苦修——敦煌壁畫幾十年臨摹歷程
    「穿越敦煌」正在北京太廟展出,它展示了不少從上世紀40年代起藝術家們臨摹敦煌壁畫的作品。張大千率領徒弟在敦煌臨摹了近三年的時間,完成了200餘幅壁畫臨摹作品。隨後,在重慶、成都等多地舉辦敦煌壁畫臨摹作品展覽,朝野震驚,使曾經繁盛千餘年又沉寂數百年的敦煌壁畫首次呈現於世,敦煌藝術的珍貴价值和歷史地位才逐漸被世人所重視。
  • 時政新聞眼|習近平赴甘肅考察調研,首站來到敦煌莫高窟
    △莫高窟洞窟密布在崖面上,高40到50米,全長1600餘米,有洞窟735個,壁畫4.5萬平方米。(央視記者王鵬 張吉瑞拍攝)  莫高窟,意為開鑿於沙漠高處的石窟,也稱「千佛洞」。  莫高735窟,這些很有代表性和特色  莫高窟分南北兩區,存有塑像、壁畫的洞窟多集中在南區,現存洞窟492個,塑像2000餘尊,壁畫4.5萬平方米以及木構建築5座;北區則是僧侶修行、居住、瘞埋的場所,有洞窟遺址243個。《時政新聞眼》帶您看幾個比較有代表性和特色的洞窟。
  • 張大千也曾破壞敦煌壁畫?真相讓人無奈
    1911年日本人橘瑞超和吉川小一郎從王道士處,掠走約600件經卷。1914年俄國人奧爾登堡又從敦煌拿走一批經卷寫本,並進行洞窟測繪,還盜走了第263窟的壁畫。1924年美國人華爾納用特製的化學膠液,粘揭盜走莫高窟壁畫26塊。
  • 「千年律動」敦煌壁畫裡的體育元素
    在上海中心展覽館的「絲路敦煌·幸福生存」——《千年律動—敦煌壁畫裡的體育運動》專場展,吸引了人們關注。本次活動由敦煌市人民政府與漾泱藝術聯合主辦,精選了十餘幅敦煌壁畫中描繪體育運動的場景進行集中展示,請來體育愛好者及上海企途體育公司前來參觀。在感受千年絲路文明和敦煌文化魅力的同時,尋找古人運動健身的印記。
  • 「數字供養人」計劃成果首秀敦煌文博會 千年壁畫迎來數字新生
    音樂會上,龔琳娜、尚雯婕、好妹妹樂隊等作為音樂明星「數字供養人」,「古曲新創大賽」獲獎作者作為音樂創作「數字供養人」,演繹了以敦煌文化為靈感元素的原創音樂。 「數字供養人」概念源自敦煌石窟「供養人」,1650多年前,絲綢之路上的人們為尋求護佑與指引,在敦煌出資開窟,這些出資者被稱為「供養人」。
  • 張大千損毀敦煌壁畫之謎,對研究敦煌壁畫藝術史是破壞還是貢獻?
    1941年3月,張大千率領弟子與家人離開成都,遠赴敦煌。這一去,到1943年11月才重返成都。在敦煌期間,張大千整理文物,為洞窟編號,臨摹壁畫276幅。敦煌之行,開拓了張大千的眼界,對他的畫藝長進幫助甚大。
  • 歷經千年的敦煌壁畫為什麼會變色?
    ,經常看到一些歷經千年的壁畫都已變色,其實,這和壁畫變色有關。一些壁畫由於用色較單純,混合色用得少,或者為了突出線描造型而用色較淡,變色相對較少,從而使我們得見相當部分(相對)未變色的壁畫。唐代壁畫也有不少是變色很厲害的,但由於唐代洞窟保存較多,可以找到一些變色輕,或者變色不明顯的洞窟。敦煌石窟有不少是前代營建之後,後代又進行了重修、重繪的。重修時,往往在原壁上再敷泥進行重繪。這樣的壁畫被稱為「重層壁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