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高窟壁畫修復師:「面壁」行醫30餘載 做工容易「當匠」難

2020-12-14 華夏經緯網藝術

【解說】九月底的莫高窟,天氣轉涼。近日,在莫高窟的432窟裡,修復師楊韜帶著徒弟們正在修復洞窟牆根處的底部,他告訴記者,這間洞窟的前室壁畫有三層,就是所謂的「重層壁畫」,有些地方的外層壁畫已經脫落,將下面兩層鮮豔的色彩裸露在外。要重新對重層壁畫進行清理,修復,加固。既要修舊如舊,也要有修復痕跡的「可辨性」。

【同期】敦煌壁畫修復師 楊韜

全部都是重層壁畫,像這個壁畫都是重層壁畫,兩層壁畫,然後這個上面寫的宋代,應該是宋代壁畫,全部就是把早期的洞窟全部重新抹一層覆蓋了,然後這個保留下來早期的就是這個佛龕上面,包括這些影塑這些壁畫,全都是早期的北魏時期的。

【解說】在莫高窟「面壁」行醫已30餘載的楊韜告訴記者,修復師這個行業,做工容易,當匠很難。沒有十年基礎的磨礪,很難沉下心做修復。莫高窟壁畫最常見的病害有起甲、空鼓和酥鹼。有些病害修復非常慢,熟練的技師一天修復不過巴掌大。一個人一年修復十幾平方米就非常難的。

【同期】敦煌壁畫修復師 楊韜

它原先這個壁畫是空鼓的,空鼓壁畫然後你要是不加固的話,它這個壁畫就慢慢脫落下來,它七八十年代的時候整個把這個壁畫加固出來,它加固的有點好處就是它空鼓壁畫它就解決掉,它再不往下脫落了,第二個它的缺點就是應該比較粗糙,現在我們加固的你看全部打的是毛面,因為毛面遠看像壁畫它自然脫落的一樣,然後你近看的話它這個毛面是這樣子,它是人為修過的,這是我們壁畫修復的可辨性。

【解說】隨著文物修復師這一職業的走紅,身邊的朋友都好奇地問他,是否過著如僧侶般的生活。

【同期】敦煌壁畫修復師 楊韜

肯定是(枯燥),剛來的娃娃肯定是坐不住的,然後你要慢慢的修整過程,你要坐不住然後你這個肯定是你修不好這壁畫的,非常枯燥的一天。然後你靜的時候,你靜靜地坐下修的壁畫跟你浮躁的時候,不想幹的時候修出來的壁畫,完全是不一樣的。

【解說】每年敦煌研究院都會確定第二年的修復任務,將需要修復的洞窟進行「排隊」,病重的先修。如今敦煌研究院有百餘人的科技團隊在為莫高窟壁畫「續命」,每年的修復量依然很大。信息來源:中新網

相關焦點

  • 莫高窟壁畫修復師面壁行醫30餘載 做工容易當匠難
    原標題:莫高窟壁畫修復師:「面壁」行醫30餘載 做工容易「當匠」難【解說】九月底的莫高窟,天氣轉涼。近日,在莫高窟的432窟裡,修復師楊韜帶著徒弟們正在修復洞窟牆根處的底部,他告訴記者,這間洞窟的前室壁畫有三層,就是所謂的「重層壁畫」,有些地方的外層壁畫已經脫落,將下面兩層鮮豔的色彩裸露在外。要重新對重層壁畫進行清理,修復,加固。既要修舊如舊,也要有修復痕跡的「可辨性」。
  • 在敦煌莫高窟「面壁」的,是什麼人?
    地處茫茫戈壁上的敦煌,一年之中溫度最高時可達40多度,而進入莫高窟大型洞窟的修復師卻要穿棉襖,戴護膝、護腰才能抵禦寒冷。儘管如此,他們還是落下了腿疼、腰疼的「職業病」,這些人被外界稱為「面壁人」,他們從孤獨中生出喜歡,堅守了數十載而不覺乏味。
  • 在敦煌莫高窟「面壁」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圖)
    作者:閆姣 馮志軍 高瑩  地處茫茫戈壁上的敦煌,一年之中溫度最高時可達40多度,而進入莫高窟大型洞窟的修復師卻要穿棉襖,戴護膝、護腰才能抵禦寒冷。儘管如此,他們還是落下了腿疼、腰疼的「職業病」,這些人被外界稱為「面壁人」,他們從孤獨中生出喜歡,堅守了數十載而不覺乏味。
  • 在敦煌莫高窟「面壁」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儘管如此,他們還是落下了腿疼、腰疼的「職業病」,這些人被外界稱為「面壁人」,他們從孤獨中生出喜歡,堅守了數十載而不覺乏味。莫高窟「面壁人」:酷暑戴護膝,修複壁畫30餘載莫高窟現已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是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地,在發展至今的千餘年時間裡,它經歷興起、廢棄、重生,期間便不乏諸如壁畫修復師、臨摹師等「面壁人」,為保存其原樣,留存資料而付出艱辛努力。
  • 在敦煌莫高窟「面壁」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圖)
    地處茫茫戈壁上的敦煌,一年之中溫度最高時可達40多度,而進入莫高窟大型洞窟的修復師卻要穿棉襖,戴護膝、護腰才能抵禦寒冷。儘管如此,他們還是落下了腿疼、腰疼的「職業病」,這些人被外界稱為「面壁人」,他們從孤獨中生出喜歡,堅守了數十載而不覺乏味。
  • 在敦煌莫高窟「面壁」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地處茫茫戈壁上的敦煌,一年之中溫度最高時可達40多度,而進入莫高窟大型洞窟的修復師卻要穿棉襖,戴護膝、護腰才能抵禦寒冷。儘管如此,他們還是落下了腿疼、腰疼的「職業病」,這些人被外界稱為「面壁人」,他們從孤獨中生出喜歡,堅守了數十載而不覺乏味。
  • 「中央媒體看甘肅」在敦煌莫高窟「面壁」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儘管如此,他們還是落下了腿疼、腰疼的「職業病」,這些人被外界稱為「面壁人」,他們從孤獨中生出喜歡,堅守了數十載而不覺乏味。(資料圖)莫高窟「面壁人」:酷暑戴護膝,修複壁畫30餘載莫高窟現已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是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地,在發展至今的千餘年時間裡,它經歷興起、廢棄、重生,期間便不乏諸如壁畫修復師、臨摹師等「面壁人
  • 莫高窟壁畫修復師:耗一輩子為後人留下不能複製的文明
    他是莫高窟的壁畫修復師,「行醫」63年,修複壁畫4000餘平方米。如今86歲,硬朗,身量挺拔,牛仔工服一披就去工作,手腳利落,帽子底下頭髮花白。  春末的洞窟,空氣陰冷。李雲鶴攥著金屬欄杆爬上腳手架,然後蹲下身,視線穿過老花鏡,抵達壁畫上「生病」的眾神。  這樣的場景李曉洋見過無數次。從有記憶起,爺爺李雲鶴便每天「扎」在洞窟裡。
  • 「匠三代」李曉洋:「修複壁畫是件挺美的事」
    資料圖片   出生在甘肅敦煌的李曉洋,是個名副其實的「匠三代」:爺爺李雲鶴是著名的壁畫修復師,曾在敦煌研究院保護研究所擔任副所長,參與修複壁畫超過3000平方米,父母在敦煌研究院工作,叔叔也是敦煌研究院的一名壁畫修復師。   初識李曉洋,只見他陽光、帥氣,說起話來慢條斯理、笑起來有些眯眯眼。
  • [新聞眼]敦煌「面壁人」 傾心六十餘載 讓千年壁畫重獲新生
    [新聞眼]敦煌「面壁人」 傾心六十餘載 讓千年壁畫重獲新生 敦煌「面壁人」,傾心六十餘載,讓千年壁畫重獲新生。
  • 如何修復敦煌壁畫,修復師們經過總結,共歸納出這些「絕」招
    莫高窟壁飛天舞,今獻西安貴胄看。」敦煌飛天壁畫美輪美奐,自古以來,就是最神秘莫測的存在,然而,隨著歲月流逝,許多壁畫都損毀、消失。敦煌壁畫可以被完美修復嗎?又是誰在修復它們?用了哪些絕招?小編這就來為您揭秘。
  • 洞窟壁畫修復第一人!他用60多年的執著踐行非凡匠心
    ;他最早實施莫高窟整窟修復工程,被譽為我國洞窟壁畫修復第一人;他在86歲高齡入選2018年「大國工匠年度人物」;從青春年少,到耄耋老者,他用六十多年的執著,實踐著大國工匠的非凡匠心風刀沙劍,面壁一生。洞中一日,筆下千年!六十二載潛心修復,八十六歲耕耘不歇。李雲鶴,用心做筆,以血為墨,讓風化的歷史暗香浮動,絢爛重生。
  • 探訪敦煌莫高窟文物修復,20年修一座洞窟,還是太快了
    已經是甘肅省古代壁畫與土遺址保護重點實驗室副主任的於宗仁,站在自己參與制定修複方案的石窟內對第一財經N+記者說。「面壁30年」是於宗仁一位同事的微信名。閒聊中,他提起這位上世紀70年代來到敦煌研究院工作的老同事,長年「面壁」,練出了一手修複壁畫和彩塑的高超本領。他長年累月地在石窟裡對著牆上的壁畫搞修復,自我調侃為「面壁30年」的修行,滿是自信和自豪。
  • 新聞評論 李道堅墓葬壁修復——千年匠心(憶莫高窟)
    千年匠心千年一瞬間,壁畫,中國古代生活寫照的「照片」,融匯著歷史、藝術、文化的瑰寶。它將時間融入畫筆,浸潤石頭,就這樣凝固了歷史,輝煌了時光。新聞中唐代貴族李道堅墓葬壁畫完成了第一階段的修復,然而讀遍整個新聞我也依然無從得知這些修複壁畫的考古工作者的名字。也許是新聞的的特性也許是語言表達的需要,總之他們在這裡僅僅用了「考古工作者」幾個字代替。
  • 敦煌壁畫修復師李雲鶴入選2018「大國工匠年度人物」
    ,由全國總工會、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聯合舉辦的2018年「大國工匠年度人物」發布活動,經過自下而上推薦、初選、評委會評選等環節,10位2018年「大國工匠年度人物」正式產生,我省敦煌研究院修復師、86歲高齡的李雲鶴入選,也是本次入選者中最年長的一位。
  • 畫家張大千為了臨摹,揭掉敦煌莫高窟30處壁畫,你怎麼看?
    自藏經洞被發現後,它再也不能猶抱琵琶半遮面。英、法、美、日等帝國主義衝進莫高窟,大肆的哄搶和掠奪,經書、文獻、石刻、壁畫無一倖免。這簡直是人類文明的一場浩劫。敦煌莫高窟除了受到外國人的掠奪和破壞,國內有些人的做法也,也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莫高窟和敦煌藝術的完整性。比如下面這個人。
  • 莫高窟數位化新生:保護一刻也不能停止
    從那天開始,李雲鶴著手修復莫高窟的壁畫。許多年後,李雲鶴無數次回憶起第一次以修復師的身份進入洞窟的瞬間:壁畫是斑駁的,塑像是垮塌的,千年前的穀草從殘垣中裸露出來。門打開,風湧進去,起甲嚴重的壁畫「像雪花一樣洋洋灑灑落下來」,看得人心疼。
  • 徒手的精進 面壁的苦修——敦煌壁畫幾十年臨摹歷程
    為了保護這個失而復得的藝術寶庫,1944年,國民政府教育部在莫高窟建立了國立敦煌藝術研究所(敦煌研究院前身),委任曾旅居法國的油畫家常書鴻任所長,率領一批受到敦煌壁畫臨摹作品展覽感召的藝術家們來到大漠戈壁的偏僻一隅,有計劃大規模地開始了臨摹敦煌壁畫和彩塑的壯舉。
  • 中國壁畫修復師的「工匠」情:一代代人呵護的歷史記憶
    原標題:中國壁畫修復師的「工匠」情:一代代人呵護的歷史記憶 河北省隆興寺摩尼殿昏暗的殿堂裡,來自敦煌研究院的壁畫修復師劉濤和他的兒子劉吉鵬坐在簡易的高架子上,小心翼翼地用素泥填補著裂紋。在他們的耐心與巧手之下,五百多年前的明代壁畫正一點一點洗去塵埃露出真顏。
  • 敦煌莫高窟的盛唐壁畫
    若以每窟東、西、南、北、頂五個壁畫計算,大約保留了盛唐丹青近四百壁,約佔莫高窟壁畫總數的六分之一。暫且不談它燦爛多彩的內容,僅觀數量,如此龐大豐富的煌煌巨製,也會令人產生難以抑制的激動與驚訝。這些珍貴的壁畫藝術,雖經歷了一千二百八十多年風沙的磨蝕、陽光的曝曬、戰火的摧殘,至今尚金碧耀眼、粉墨逼人,一派盛唐氣象,動人心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