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手撥弦自在彈,盛唐流韻嫋千年。莫高窟壁飛天舞,今獻西安貴胄看。」敦煌飛天壁畫美輪美奐,自古以來,就是最神秘莫測的存在,然而,隨著歲月流逝,許多壁畫都損毀、消失。敦煌壁畫可以被完美修復嗎?又是誰在修復它們?用了哪些絕招?小編這就來為您揭秘。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莫高窟,俗稱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它是怎麼來的?據唐《李克讓重修莫高窟佛龕碑》一書的記載,前秦建元二年,僧人樂尊經過此處,忽然看見山上金光閃耀,如同萬佛降臨一般,他立刻在山壁上鑿下一片洞窟。之後,法良禪師也在此洞修禪,稱為「漠高窟」,意為「沙漠的高處」。到北魏、西魏和北周時,統治者仍然崇信佛教,他們將莫高窟再次進行擴建,此處漸漸形成巨大的規模,有洞窟735個,壁畫4.5萬平方米、泥質彩塑2415尊……它已經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地了。
莫高窟最有魅力的地方是什麼?自然是壁畫。石窟壁畫仿佛包攬了萬物。有各種各樣的佛經故事、有廣闊的山川景物、精緻的亭臺樓閣等建築畫、山水畫、花卉圖案……更有絢麗多姿的飛天佛像,它們將十六國至清代1500多年的民俗風貌和歷史變遷,一一展現出來,雄偉瑰麗,怎能不令人沉醉?更有趣的是,壁畫的繪畫風格吸取了伊朗、印度、希臘等國古代藝術之長,將中國古代極致的藝術,和中國古代與世界交好的歷史展現出來,體現了它更豐富的歷史文化。
1500年的藝術品怎麼保存?更何況是精緻細膩的壁畫。由於年久失修,莫高窟壁畫變得面目全非,剝落嚴重。不過在1956年,莫高窟迎來了第一位「壁畫修復師」——李先生。他抱著滿滿的熱情,還有對莫高窟真摯的愛護,想要殘缺的壁畫恢復原狀。理想美好,現實卻殘忍,因為他不會修。沒有技術怎麼辦?莫高窟請了捷克的修復師,他們有修復技術。每當捷克的修復師在一旁修復殘缺的壁畫時,李先生都會「偷師」。他認真又懇切的目光緊緊盯著壁畫,漸漸將除塵、填墊、脫鹽、粘結、按壓、支頂一套流程牢記於心。
從此以後,李先生就在莫高窟待了63年,修複壁畫4000餘平方米。如今的李先生已經86歲了,堪稱莫高窟修復界的「祖師爺」,在莫高窟以往修復的過程中,因為生存環境惡劣,他睡一覺起來,滿鼻孔都是黑色的灰塵。冬天的時候,更是寒冷不堪,夏天的時候,炙熱如火,他要背負著滿身的汗水幹活。李先生卻不在乎艱苦的環境,只是一步一步提高自己的修復技術,引得莫高窟故事傳播天下,才引來一批又一批的修復生,主動前往莫高窟,學習李先生等人幾十年來,總結出的許多絕招。
修復都有哪些絕活?
第一招:修復師站在腳手架上,拿著注漿管,插入到壁畫和牆體中間的縫隙中,把配製好的膠結材料吸入注射器,然後通過注漿管灌入壁畫的空鼓部位,再用壁板支頂,將壁畫貼回牆體。程序看似簡單,其實很考驗修復師的功力。
第二招:整體揭取。空氣溼度大的地方,牆體的水分,對壁畫表面造成破壞,「整體揭取」,修復師先將前面的壁畫固定住,緊接著,再打開牆體,在壁畫背面安裝金屬架,架子搭好後,修復師就可以把壁畫掛在重新壘砌的牆體上,一系列程序做完,就會發現壁畫和牆體中間,留著八到十釐米的距離。接下來,無論是水分充沛的牆體,還是地震突發,都可以減少壁畫的損毀。
第三招:回貼壁畫。隨著科技的進步,工程技術人員發現,對內轉經道壁畫樣品,可以用X射線螢光、X射線衍射、掃描電子顯微鏡、剖面顯微、雷射顯微共聚焦拉曼光譜分析……進行系統分析。先進的科技,可以幫助修復師全面掌握壁畫的「製作材料」和「工藝信息」,隨後,才能選擇與原地仗層材料成分完全相同的1000℃燒阿嘎土,用為壁畫揭取後「修復」、「回貼」的主要材料。材料選取完成後,修復師按照不改變文物原狀原則的原則,以及可識別原則,認真進行修復。
根據修復師的絕招,已經有許多壁畫被完美修復。有一幅佛像壁畫,絕大部分已脫落,僅殘存下部蓮花座,僧人希望壁畫可以恢復如初。工程技術人員首先將地仗層大面積脫落處,進行了修補,再依據相鄰佛像和佛教宗教儀軌,確定了脫落處的壁畫內容,最後補繪。該工程從2012年9月份開始,從揭取壁畫、維修牆體、修複壁畫到回貼壁畫,2014年10月壁畫修復工作才全部完成。最終,哲蚌寺壁畫搶救性保護修復工程,得到哲蚌寺廣大僧侶的普遍認同和讚賞。
「壁畫保護是一門學不完的學問。」李先生已經頭髮花白,卻仍然在學習新的高分子修復材料的使用。也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抱著一腔熱血,加入修復師的團隊。時間是莫高窟最大的敵人,隨著歲月的流逝,壁畫的損毀狀況會越來越多,飛天琵琶的夢境還可以保存多久?誰也不能回答。但李先生等修復師的存在,工程技術的高速發展,也許會讓敦煌壁畫有更好的未來。
文瀾海潤工作室主編文秀才,本文撰寫:特約歷史撰稿人:馮豆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