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御醫」揭秘如何給壁畫「治病」

2020-12-16 華龍網

新華社成都1月18日電 題:敦煌「御醫」揭秘如何給壁畫「治病」

新華社記者 童方 高蕾

近日,長期從事壁畫保護研究工作的敦煌研究院保護研究所所長蘇伯民來在成都舉辦講座時,揭秘了作為敦煌「御醫」的文物保護工作者們是如何給壁畫「治病」的。

敦煌保存了四世紀到十四世紀735個洞窟、45000平方米的壁畫,是全世界保存壁畫面積最大的博物館。這些壁畫歷經十個朝代,跨越一千年,反映了不同時代繪畫材料的使用情況。

蘇伯民說,跟人吃五穀雜糧會生百病一樣,敦煌壁畫經歷了上千年的風雨,受到地震、洪水、巖體坍塌、風沙、大氣汙染、動植物損害,甚至人為破壞等因素影響,也會「生病」。

「敦煌壁畫的『病態』有很多,其中有一類像人出疹子一樣,壁畫會產生各種各樣的『皰疹』,我們稱之為『皰狀起甲』。如果不採取措施,就會出現壁畫的畫面層脫落或者掉落的現象,無法修復。還有一種壁畫中的『癌症』,我們稱之為活動性病態的『酥鹼』,如果不有效治理的話,壁面就會產生畫面層大面積脫落,對壁畫造成毀滅性災害。」蘇伯民說。

另外,動植物、微生物也會使敦煌壁畫產生一些「病害」。但最讓文物保護工作者心痛的是人為損害,一些敦煌壁畫上有很多如「誰誰誰到此一遊」的字樣,這種行為對壁畫的破壞也是不可挽回的。

據敦煌文獻記載,敦煌壁畫中所使用的繪畫材料在古代都是相當貴重的,有些甚至是從國外隨著絲綢之路引進的(如青金石顏料)。因此,要給如此「高大上」的敦煌壁畫「治病」,首先得進行「問診」——檢測壁畫材料。

「中國古人在繪畫材料加工方面具有非常獨特的經驗和技術,很多加工工藝是我們現代人所達不到的。對這些繪畫材料進行研究,不僅能給壁畫修復、保護提供基本信息,還可以為研究絲綢之路提供材料。」蘇伯民說。

據了解,敦煌的文物保護工作者們近年來通過包括可攜式顯微鏡、光譜儀、紅外光譜儀、拉曼光譜、X斷層掃描等高科技設備和手段,全面了解中國古人的繪畫材料和繪畫技術。

「生病」的敦煌壁畫需要文物保護工作者們及時採取措施,有時甚至需要「動手術」。

蘇伯民告訴記者,修復技術有很多種,其中一些修復技術非常複雜,不過他們會定期邀請公眾參觀修復過程。

「我們每年在敦煌都會選擇一個洞窟,選擇一個特殊的日子,比如文化遺產日,向觀眾開放我們的修復現場。」蘇伯民說。

專家同時認為,任何一次幹預和修復都會對文物價值有所損傷,最好採取「保守治療」,不要「動手術」。

「有一部分敦煌壁畫,雖然看著出現了一些『病害』,但是我們判定目前這些『病害』是穩定的,所以我們不對它進行處理,而是對它進行監測。」蘇伯民說。

相關焦點

  • 敦煌壁畫揭秘古人春耕勞作場景
    敦煌壁畫揭秘古人春耕勞作場景/5) "← →"翻頁 3月18日,敦煌研究院對外披露了一組莫高窟壁畫影像
  • 敦煌研究院披露莫高窟壁畫揭秘唐代女子「群像」
    敦煌研究院披露莫高窟壁畫揭秘唐代女子「群像」 2016-03-08 14:47:19敦煌研究院供圖 攝   中新網蘭州3月8日電 (南如卓瑪)女菩薩、飛天、樂舞伎、天女、開窟造像的女施主……3月8日,敦煌研究院在「三八婦女節」之際,以「大唐女神範兒」為主題披露了莫高窟中關於女性題材的經典壁畫,揭秘唐朝女子「群像」,反映女性在唐代具有相當的社會地位。
  • 敦煌壁畫顏料揭秘
    佛教在線訊 敦煌壁畫顏料主要來自進口寶石、天然礦石和人工製造的化合物。敦煌研究院研究人員王進玉認為,敦煌壁畫所用顏料有三種主要來源:一種足進口寶石。敦煌壁畫所用青金石特徵與阿富汗青金石標準樣品十分相似,由此可以推測,當時使用的青金石由阿富汗進口的。根據文獻記載,中國使用青全石作顏料比西方國家要早兩個世紀。另一種是人工製備的化合物。
  • 畫家張大千破壞敦煌壁畫是真的嗎
    當時,關於張大千如何「破壞了敦煌壁畫」的種種流言蜚語,曾多次見諸報端。官方也曾一再地對張大千進行「查辦」,甘肅省政府主席谷正倫就曾給張大千打去措辭嚴厲的緊急電報:「對於壁畫,勿稍汙損,免滋誤會」,以示「嚴重警告」。接著,大批的國民黨軍統特務「奉命」對張大千實施「嚴密搜查」,結果一無所獲。
  • 敦煌壁畫是如何繪製的
    important}敦煌石窟開鑿在宕泉河懸崖的酒泉系礫巖上,斷面凹凸不平,質地極為粗糙。在這樣粗糙的洞壁上,古人是怎麼繪製出精美壁畫的呢?從洞窟牆壁脫落的牆皮上,常書鴻和同事們破解了古代壁畫繪製的程序:敦煌壁畫製作過程示意圖
  • 敦煌壁畫現中國最早玄奘取經圖 揭秘西行艱苦歷程(圖)
    敦煌壁畫現中國最早玄奘取經圖 揭秘西行艱苦歷程(圖) 2016-02-10 16:43:21敦煌研究院供圖 攝  中新網蘭州2月10日電 (記者 馮志軍)身披袈裟的玄奘、人相似猴的孫悟空手牽白馬……敦煌研究院近日首次披露了敦煌壁畫中現存的六幅《玄奘取經圖》,畫面均象徵性地表現了玄奘西行取經17年的艱苦歷程。這些壁畫都繪製在甘肅瓜州境內西夏時代的洞窟裡,是目前中國最早的玄奘取經圖。  據了解,敦煌壁畫中6幅取經圖都是以玄奘與悟空兩個關鍵人物刻畫。
  • 馮慶國:敦煌壁畫的價值不僅僅是藝術成就
    人們知道,敦煌莫高窟是我國偉大的文化藝術寶庫。它由塑像、壁畫、建築三大部分組成。其中壁畫佔了相當大的比重,總面積達到4.5萬多平方米。這些壁畫來源於各個朝代。而規模最大、數量最多的就當數唐代壁畫了。由於「妙法蓮華經」在唐代很盛行,善門品著力宣揚觀世音菩薩如何普渡眾生,救苦救難。這就投合了普羅大眾對人生趨利避害訴求的樸素心理。更是促使人們潛心向佛、行善積德的精神動力。唐代壁畫還有大量的關於耕地、種植、收割、伐木、狩獵、養畜、建造、商貿等人們日常生產生活場景。
  • 敦煌「文物醫生」 參與新津觀音寺壁畫修復(圖)
    昨日,成都晚報記者從市文廣新局獲悉,由於年代久遠,觀音寺的牆壁出現了空臌、起甲、龜裂等病害,危及壁畫與泥塑,亟待修復。預計下月,包括敦煌研究院在內的國內各界文物保護巨擘將為觀音寺壁畫、泥塑會診,擬定維修方案。這一處天府文化的瑰寶有待重放異彩。這是敦煌研究院首次參與成都文物保護,未來可能還會在四川建立基地。
  • 蘭登·華爾納:我是如何竊取敦煌壁畫的?
    他提醒福格藝術博物館關注敦煌藏品,說自己「特別渴望西方嚴肅博物館徵集它們」。他所說的藏品,正是他和斯坦因未能從敦煌拿走的文物。1916年,在給贊助人查爾斯·朗·弗利爾寫信時,華爾納將敦煌納入視線範圍:「我們必須有一些供美國研究使用的壁畫……只有那些壁畫是我們不敢派出本地收藏家前往追求的。搞到壁畫藏品,毀掉的東西肯定比帶回來的多。在揭取壁畫前,我們必須對其原有位置和外觀進行完整的記錄。」
  • 敦煌壁畫的主要類別|敦煌壁畫|壁畫|釋迦牟尼|佛教|石窟
    敦煌壁畫泛指存在於敦煌石窟中的壁畫。敦煌壁畫包括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安西榆林窟共有石窟552個,有歷代壁畫五萬多平方米,是我國也是世界壁畫最多的石窟群,內容非常豐富。敦煌壁畫是敦煌藝術的主要組成部分,規模巨大,技藝精湛。敦煌壁畫的內容豐富多彩,它和別的宗教藝術一樣,是描寫神的形象、神的活動、神與神的關係、神與人的關係以寄託人們善良的願望,安撫人們心靈的藝術。
  • 敦煌壁畫「動畫」記
    將精彩絕倫的壁畫轉化為活潑平易的動畫,是前敦煌研究院榆林窟講解員許鑫盼了6年的夢想。2014年聽說國外有人把名畫做成動畫,他試圖聯繫過對方,看看能否也在敦煌壁畫上實現這一構想,但未能如願。「自己實在沒有能力,只有那個心思。」許鑫笑言,6年前未實現的心願,現在終於有團隊做出來了。
  • 敦煌壁畫中的古代「重陽」
    敦煌壁畫中的古代敦煌研究院當日披露了一批敦煌壁畫中涉及古代「重陽」的傳統民俗場景,首次對外呈現了古人如何慶祝這一傳統節日。記者梳理發現,敦煌研究院此次披露「面世」的十餘幅敦煌壁畫內容包括古人在寺院進行重陽節俗活動,酒肆裡歡聚玩樂、載歌載舞,吃重陽糕,出遊、登高,野餐、野遊,闔家團圓、敬老等。
  • 通過壁畫和文獻看敦煌的水資源
    對於相距樓蘭近千裡的敦煌而言,就像敦煌遺書S.5874中記載的一樣——「水是人血脈」。敦煌既有河流、湖泊、泉等自然景觀,人文景觀的敦煌壁畫中也保留了古代許多關於水的珍貴信息。正是這條河流,也出現在了古老的敦煌遺書P.t.993《僧院圖》中。大泉河平時是一條清澈的小溪,每遇漲水季節,這條小溪就會變成寬闊的河流。大泉河的水孕育了著名的佛教藝術寶庫——敦煌莫高窟。敦煌壁畫中出現「水」並不奇怪,因為在佛教的理論中,世界是由地、水、火、風四大元素構成,水代表物質的溼性和流動性,是物質及其流轉不可或缺的部分。
  • 精美壯觀的敦煌壁畫
    在275窟中,就有《屍毗王本生》捨身故事圖壁畫,以宣傳佛教捨己救人、慈悲為懷的思想。壁畫中屍毗王神態坦然,令人起敬。畫師用「符號化」的方式畫出了各色人物,簡化了具體各異的人物,只是稍作差別,以象徵手段展現了內容。另外用了「誇張法」,突出表現屍毗王,將他畫的較為高大。全圖用筆凝練,線條流暢,造型生動,具有飄逸動感,為敦煌早期壁畫,帶有明顯的古印度藝風。
  • 敦煌壁畫如何變成音樂?譚盾新作2019中國巡演開啟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5月17日電(任思雨)當敦煌壁畫變成音樂,會是什麼樣子?5月17日,「譚盾《敦煌慈悲頌》2019中國巡演」新聞發布會在北京舉行。國際知名作曲家、指揮家、音樂大師譚盾來到發布會現場,講述其六年來的創作歷程。譚盾。
  • 千年敦煌壁畫:絲綢之路上的東方神韻
    在遙遠的中古時期,敦煌是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敦煌,歷經滄桑,幾度盛衰,步覆蹣跚地走過了近五千年漫長曲折的裡程。悠久歷史孕育出敦煌燦爛的古代文化,流傳至今的石窟壁畫藝術使這座古城流光溢彩。敦煌壁畫藝術蘊含著「崇高與優雅、對稱與和諧、陰柔與陽剛、悲壯與英勇、莊嚴與浪漫」的表現特點。敦煌文化凝聚了來自中原的漢文化、印度、中西亞的文化,為敦煌藝術繼續發展創造了條件,中西經濟文化交流頻繁使得敦煌石窟形式種類繁多、規模宏大風格各異、技術精湛巧奪天工。
  • 揭秘張大千瘋狂破壞敦煌壁畫,學者:亂剝壁畫,甚至刻上自己名字
    」然而,隨著人們對張大千認識的深入,一個巨大的爭議開始在他身上浮出水面,而他為了提高自己的繪畫技巧,對敦煌壁畫進行了大量的破壞。1941年,張大千一家來到敦煌,他在這裡生活了近3年。有網友這樣說:「張大千臨摹敦煌壁畫時,毀掉了一幅又一幅,隨意亂塗亂剝,最後甚至還寫下了自己的名字。」那麼,這位網友的說法靠譜嗎?
  • 敦煌壁畫臨摹的意義
    臨摹的歷程1941年,著名畫家張大千攜帶他的妻兒和門徒,開始了對敦煌壁畫的考察和臨摹。張大千率領徒弟在敦煌臨摹了近三年的時間,完成了200餘幅壁畫臨摹作品,隨後在重慶、成都等多地舉辦敦煌壁畫臨摹作品展覽,朝野震驚,使曾經繁盛千餘年又沉寂數百年的敦煌壁畫首次呈現於世,敦煌藝術的珍貴价值和歷史地位才逐漸被世人所重視。
  • 譚盾《敦煌·慈悲頌》上演 取材於敦煌壁畫故事
    日前,《敦煌·慈悲頌》演出在北京落下帷幕。《敦煌·慈悲頌》取材於絲綢之路上敦煌壁畫中的故事,是作曲家、指揮家譚盾歷時六年,十數次拜訪敦煌後的力作。該作品於2018年在德國德勒斯登音樂節首演,後應邀到澳大利亞、香港、洛杉磯進行世界性巡演。2019年6月開始中國巡演,先後在西安、敦煌、長沙、青島、上海、海口等城市演出。
  • 敦煌壁畫臨摹、欣賞與保護
    在與聽眾問答互動階段,就敦煌壁畫臨摹、欣賞等方面問題,對聽眾做了解答。本文據速記整理,並請趙先生做了審閱。   技法篇   壁畫到底是怎麼個臨摹法?   壁畫的臨摹最早有張大千,他幾種材料都用過,絹、紙、布,特別是對大幅的畫面,張大千是有準備的。因為普通的紙也沒有那麼大,壁畫用的顏料比較厚重,紙太薄了託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