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7歲了,他仍堅守在敦煌壁畫修復一線

2020-09-25 臺海網

在有莫高窟「姊妹窟」之稱的榆林窟,87歲的李雲鶴仍堅守在文物保護第一線。爬腳手架修複壁畫,一雙大手讓古老文物「重煥光彩」。20世紀50年代,他從山東老家來到大漠戈壁,成為莫高窟的第一位專職修復師。半個多世紀過去,他仍然為敦煌藝術深深沉醉。

「金碧輝煌,非常震撼。從來沒見過,根本看不夠!」回想起1957年初到莫高窟時的情景,李雲鶴記憶猶新。

當時,莫高窟條件十分艱苦,敦煌文物研究所正在廣招人才。20多歲的李雲鶴膽子挺小,可在昏暗洞窟裡,他卻一點兒也不害怕。在清理了3個月的流沙後,他終於通過考驗,成為敦煌文物研究所的一員。

時任所長常書鴻交給李雲鶴一個任務:修複壁畫。「常先生說,『你肯定不會,我們國家現在也沒人會』,他問我願不願意幹。我說,我做什麼工作都是從零開始,願意!」

洞窟充斥流沙,塑像東倒西歪,起甲的壁畫像雪花一樣往下掉……李雲鶴既心痛又著急。「看到千年前繪製的壁畫,只感嘆古人的才華。但一千多年過去,壁畫、彩塑損毀嚴重,菩薩缺鼻子、少嘴唇就不美了。」

毛筆、滴管、注射器……李雲鶴一點點摸索修復的材料與工藝。空鼓、酥鹼、起甲等壁畫病害的保護修復難題,被他和同事們不斷攻克。

當時部分洞窟病害嚴重,壁畫像魚鱗一樣翹起來。稍不注意吹來一陣風,壁畫就可能跌落。有一次,同事在修復時不小心弄掉了一小塊壁畫,李雲鶴和同事兩人沿著腳手架一層一層找,花費一個多小時終於找到。「壁畫少了就永遠沒有了,修復一定要有認真細緻的態度。」李雲鶴說。

20世紀80年代後,莫高窟的保護力量不斷壯大。文物工作者走出莫高窟,走向全國各地的文物保護現場。李雲鶴的足跡也遍布北京、新疆、青海、西藏等11個省(區、市)的20多家文博單位,修複壁畫4000多平方米、彩塑500餘身。

年紀大了,李雲鶴想帶出更多年輕人。有學生感謝李雲鶴,「您教我的知識,夠我吃一輩子」。對此,李雲鶴很是「惱火」,他說:「我還在不停地動腦子、想辦法,這一點知識怎麼能吃一輩子呢?」

在李雲鶴眼裡,文物保護就像繡花,細心和耐心必不可少。但更重要的是,需要了解文物的可貴之處,有感情才能做好。 「要時時記住,這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一旦損壞就不能再生。要處處留心,慎重對待。」(來源:新華社;記者張玉潔)

相關焦點

  • 「中央媒體看甘肅」87歲了,他仍堅守在敦煌壁畫修復一線
    新華社蘭州9月25日電 題:87歲了,他仍堅守在敦煌壁畫修復一線新華社記者張玉潔在有莫高窟「姊妹窟」之稱的榆林窟,87歲的李雲鶴仍堅守在文物保護第一線。爬腳手架修複壁畫,一雙大手讓古老文物「重煥光彩」。
  • 敦煌壁畫修復師李雲鶴入選2018「大國工匠年度人物」
    人物連結敦煌研究院石窟壁畫修復專家李雲鶴:堅守文物保護第一線,修復保護壁畫63年在世界文化遺產敦煌莫高窟,有一位年逾八旬、滿頭華發的老人,無論春夏秋冬,經常穿著工作服一幅幅起甲、酥鹼、煙燻等病害纏身的壁畫,一個個缺胳膊少腿、東倒西歪的塑像,在他的精雕細琢下,奇蹟般地起死回生,令人嘆為觀止。他,就是被譽為我國「文物修復界泰鬥」的敦煌研究院保護研究所原副所長、副研究員李雲鶴。雖然已86歲高齡,但他仍對敦煌研究院院長王旭東說,「只要我能幹動,我就還要接著幹。」
  • 敦煌》汪涵親自上陣修複壁畫
    ,親身感受千年敦煌壁畫的魅力所在。這就是作為一名敦煌藝術傳承者,堅守者的精神,他們要做的正是用畢生的生命與毀滅抗爭,讓莫高窟保存的長久一些!THE9-謝可寅、錢正昊、李浩源體驗製作草方格,堅守是治沙人的初心感受過了敦煌莫高窟壁畫的絢麗多彩,探索團四人以及飛行嘉賓孟鶴堂正式開啟尋找敦煌人的「體驗」之旅。
  • 敦煌》:汪涵孟鶴堂嘗試壁畫修復
    在看到婁婕講解石窟壁畫的神情時,THE9-謝可寅直言:「聽婁婕老師說能夠感受到她精神世界的滿足,看到她的眼中的光芒。」這就是作為一名敦煌藝術傳承者,堅守者的精神,他們要做的正是用畢生的生命與毀滅抗爭,讓莫高窟保存的長久一些!
  • 敦煌》:汪涵親自修複壁畫,謝可寅扎「華夫餅」草方格
    在看到婁婕講解石窟壁畫的神情時,THE9-謝可寅直言:「聽婁婕老師說能夠感受到她精神世界的滿足,看到她的眼中的光芒。」這就是作為一名敦煌藝術傳承者,堅守者的精神,他們要做的正是用畢生的生命與毀滅抗爭,讓莫高窟保存的長久一些!
  • 敦煌》汪涵親自上陣修複壁畫 謝可寅扎草方格
    ,在敦煌研究院藝術研究部部長婁婕老師的帶領下,進入到真實洞窟之中,親身感受千年敦煌壁畫的魅力所在。在看到婁婕講解石窟壁畫的神情時,THE9-謝可寅直言:「聽婁婕老師說能夠感受到她精神世界的滿足,看到她的眼中的光芒。」這就是作為一名敦煌藝術傳承者,堅守者的精神,他們要做的正是用畢生的生命與毀滅抗爭,讓莫高窟保存的長久一些!
  • 敦煌》:汪涵親自上陣修複壁畫,謝可寅上演扎「華夫餅」草...
    在婁婕看來,巖石上的壁畫並非永生,與人體一樣會衰老,且不可逆。而這些複製品則是為了讓更多的觀眾來感受到更豐富的敦煌,讓敦煌的壁畫被更多人看到。而這樣一個高度複製的洞窟需要四年時間,四年如一日的堅守,才讓所有人有機會看到這些塵封已久的藝術瑰寶。在看到婁婕講解石窟壁畫的神情時,THE9-謝可寅直言:「聽婁婕老師說能夠感受到她精神世界的滿足,看到她的眼中的光芒。」
  • 大話西遊手遊敦煌傳說壁畫修復攻略:壁畫修復順序大全[多圖]
    大話西遊手遊敦煌傳說壁畫修復的順序是什麼?敦煌傳說是很多人都非常好奇的活動,關於這個活動的壁畫修復,小編在這裡給大家分享一些修復的順序,詳細的攻略已經分享在下方,一共是有四個不同的故事,修復正確後就能有獎勵。 大話西遊手遊壁畫修復順序 第一、鹿王本生
  • 數位技術讓敦煌壁畫再放光彩
    歲月變遷,敦煌莫高窟保護的腳步從未停歇。2019年,敦煌研究院不斷突出科技應用,夯實保護基礎,完成了6處石窟14項文物保護工程和開放洞窟的日常維護年度任務,修復各類病害壁畫718平方米、塑像18身;初步建成莫高窟監測預警體系,完善了基於監測數據的分析處理和風險評估機制。「敦煌石窟的保護已經由過去搶救性保護發展到今天的預防性保護。」
  • 如何修復敦煌壁畫,修復師們經過總結,共歸納出這些「絕」招
    敦煌飛天壁畫美輪美奐,自古以來,就是最神秘莫測的存在,然而,隨著歲月流逝,許多壁畫都損毀、消失。敦煌壁畫可以被完美修復嗎?又是誰在修復它們?用了哪些絕招?小編這就來為您揭秘。更何況是精緻細膩的壁畫。由於年久失修,莫高窟壁畫變得面目全非,剝落嚴重。不過在1956年,莫高窟迎來了第一位「壁畫修復師」——李先生。他抱著滿滿的熱情,還有對莫高窟真摯的愛護,想要殘缺的壁畫恢復原狀。理想美好,現實卻殘忍,因為他不會修。沒有技術怎麼辦?莫高窟請了捷克的修復師,他們有修復技術。每當捷克的修復師在一旁修復殘缺的壁畫時,李先生都會「偷師」。
  • 洞窟壁畫修復第一人!他用60多年的執著踐行非凡匠心
    3月2日訊 一位白髮蒼蒼的可愛老人,卻是千年莫高窟的守護者;他最早實施莫高窟整窟修復工程,被譽為我國洞窟壁畫修復第一人;他在86歲高齡入選2018年「大國工匠年度人物六十二載潛心修復,八十六歲耕耘不歇。李雲鶴,用心做筆,以血為墨,讓風化的歷史暗香浮動,絢爛重生。「大國工匠2018年度人物」的頒獎語印證了李老不僅具有卓越匠心、精湛技藝,還有執著堅守、默默奉獻的家國情懷。雖然已經86歲高齡,當了一輩子「壁畫醫生」的李老,至今仍堅守在文物修復保護第一線,為千年的國寶續命。
  • 敦煌「文物醫生」 參與新津觀音寺壁畫修復(圖)
    昨日,成都晚報記者從市文廣新局獲悉,由於年代久遠,觀音寺的牆壁出現了空臌、起甲、龜裂等病害,危及壁畫與泥塑,亟待修復。預計下月,包括敦煌研究院在內的國內各界文物保護巨擘將為觀音寺壁畫、泥塑會診,擬定維修方案。這一處天府文化的瑰寶有待重放異彩。這是敦煌研究院首次參與成都文物保護,未來可能還會在四川建立基地。
  • 「草原敦煌」阿爾寨石窟修複壁畫面積250餘平方米
    新華社呼和浩特10月9日電(記者李志鵬)記者8日從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鄂託克旗阿爾寨石窟研究院獲悉,在「草原敦煌」阿爾寨石窟的修復工作中,10個有壁畫洞窟已完成修復,共修複壁畫面積250.63平方米。
  • 「草原敦煌」已修復10座有壁畫洞窟
    阿爾寨石窟位於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鄂託克旗,是我國迄今發現的草原地區規模最大的石窟建築群,被譽為「草原敦煌據介紹,2018年鄂託克旗政府啟動阿爾寨石窟壁畫保護工程,委託敦煌研究院組織實施,目前已修復10座有壁畫洞窟。圖為10月8日,工作人員在阿爾寨石窟開展壁畫修復工作。供圖/新華社
  • 「草原敦煌」阿爾寨石窟已修復10個有壁畫洞窟
    新華社呼和浩特10月9日消息,記者8日從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鄂託克旗阿爾寨石窟研究院獲悉,在「草原敦煌」阿爾寨石窟的修復工作中,10個有壁畫洞窟已完成修復,共修複壁畫面積250.63平方米。「此次工程主要針對地仗空鼓、顏料層起甲、酥鹼、表面汙染等病害進行壁畫修復。
  • 一帶一路上的傳承:爺爺修了60年敦煌壁畫 我還會繼續
    只不過那時候,爺爺修著,他看著。現在,85歲的李雲鶴還堅持在一線,年輕人也成長起來了。  4月的一天,李曉洋跟著也是敦煌壁畫修復專家的叔叔,到河北曲陽匯報第三屆「全國優秀文物維修工程」,李雲鶴帶隊的河北曲陽北嶽廟壁畫保護修復項目入選,但李雲鶴沒來——他忙著在瓜州榆林窟主持修復項目。在接受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專訪時,李曉洋說:「有一句話特別好——什麼是工匠,就是時間。」
  • 「一帶一路」上的傳承:爺爺修了60年敦煌壁畫,我還會繼續
    2017年4月,李曉洋在河北石家莊毗寺壁畫修復現場。  文物保護專家李雲鶴先生今天依然在文物修復現場工作。李波/攝  如果要算工齡,敦煌研究院年輕的壁畫修復師李曉洋可以從學齡前算起。出生於1989年的他,沒上學就跟著修了一輩子壁畫的爺爺李雲鶴到處跑。只不過那時候,爺爺修著,他看著。
  • 「草原敦煌」阿爾寨石窟已完成10座石窟壁畫修復保護
    10月9日,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鄂託克旗政府對外消息指,中國國慶節、中秋節期間,來自敦煌研究院、西北大學、蘭州大學的10餘名專家放棄與家人團聚的機會,持續修復「草原敦煌」阿爾寨石窟海日漢 攝官方稱,為搶救和保護這一珍貴歷史文化遺產,2018年,鄂託克旗政府委託敦煌研究院組織實施阿爾寨石窟壁畫保護工程,截至目前已完成10座石窟的壁畫修復保護,共修複壁畫面積250.63平方米。
  • 「中央媒體看甘肅」守護千年敦煌,他只覺一生太短……
    三個月的試用期過後,時任敦煌文物研究所所長的常書鴻給李雲鶴分配的工作是修復莫高窟的壁畫。在當時,國內還沒有專門從事壁畫修復的人才和技術,一切都得從頭慢慢摸索。就這樣,李雲鶴成為了莫高窟第一位壁畫修復師。△20世紀50年代的莫高窟沒有美術和雕塑功底就拜師學基礎,沒有工具就自己造,沒有技術就自己研究。
  • 在保護修復中綻放光彩 敦煌向世界講述千年故事
    歲月變遷,敦煌莫高窟保護的腳步從未停歇。2019年,敦煌研究院不斷突出科技應用,夯實保護基礎,完成了6處石窟14項文物保護工程和開放洞窟的日常維護年度任務,修復各類病害壁畫718平方米、塑像18身;初步建成莫高窟監測預警體系,完善了基於監測數據的分析處理和風險評估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