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後壁畫修復師 讓千年歷史重獲新生

2020-12-14 減影

身穿白大褂、帶著口罩、手套、手拿各種修復工具的這群80後文物守護者,被稱為「壁畫醫生」。霍曉彤就是「壁畫醫生」中的一員,霍曉彤告訴記者:她喜歡逛博物館和翻閱文物相關的書籍,久而久之就對中國的文物產生了敬畏之心和濃厚的興趣,所以她在上大學時就選擇了西北大學文物保護技術專業。圖為5月23日,霍曉彤(左)和同伴正在對距今超過千年歷史的韓休墓玄武圖進行修復。

霍曉彤本科畢業後還去了義大利羅馬大學攻讀碩士,希望能將西方的文物保護修復理念和技術與中國傳統的理念技術相結合。圖為對壁畫進行滲透加固。

回國以後,霍曉彤如願進入陝西歷史博物館從事壁畫保護修復工作,能在這樣優秀的壁畫保護修復團隊中學習、工作,對於霍曉彤來說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 圖為用顯微鏡對壁畫殘片的截面進行分析。

對於很多人來說,年復一年日復一日的幹同樣一件事肯定會枯燥乏味,然而霍曉彤卻認為,壁畫的每一塊兒殘片,都記載著一段歷史和故事,每一次的壁畫修復,對於她都是全新的挑戰。圖為修複壁畫所使用的部分工具。

壁畫的保護修復是一項十分嚴謹的工作,現代的保護修復工作,不僅要求修復者具備純熟的工藝技能,還需要掌握科學的方法,從前期調研、方案設計到後期修復完成,包括檢測、試驗、清理、填補加固等幾十道程序,每一個步驟都要嚴謹的用相機和文字記錄下來。圖為模擬壁畫樣塊進行修復。

陝西屬於文物資源大省,陝西歷史博物館的壁畫在全世界來說也是絕無僅有的,這些壁畫都承載著古人的智慧和文化精髓,當這些破碎、暗淡不完整的壁畫經過修復師之手後,就會重獲新生和人們見面,完美的再現了當年的歷史風貌。圖為壁畫陳列館展出修復好後的壁畫吸引國際友人駐足欣賞。

不斷的學習,才能接受新的挑戰。

一批批珍貴的壁畫,經過他們手重獲新生。

相關焦點

  • 古籍修復師:讓破損的古籍「重獲新生」
    市圖書館古籍特藏部主任、古籍修復師李興偉介紹,因受各種因素影響,拓片蟲蛀、黴變、粉化、絮化、人為破損、紙張自然老化,按照國家標準屬於瀕危一級破損,「因為條件、人力有限,此前一直不敢輕易對拓片進行修復,這次也是宜賓第一次嘗試與南溪區圖書館一起修復一級破損瀕危拓片。」
  • 「80後」壁畫修復師的「匠心」:對文物要懷有尊重之心
    敦煌研究院年僅18歲的壁畫修復學徒崔瑞帆正在準備材料(圖片來源:中新網 攝影:韓冰)[原標題]「80後」壁畫修復師的「匠心」:對文物要懷有尊重之心成為壁畫修復師,對李曉洋來說似乎是一項使命憶及學習壁畫修復的初衷,這位來自敦煌的「80後」壁畫修復師說,「自己近乎是不假思索地選擇了這條路。」地處河北石家莊西北郊,始建於唐代天寶年間的千年古寺毗盧寺日前展開了自明代以來最大規模的壁畫修復工程。來自敦煌研究院的「文物醫生」李曉洋和多位同事將耗時多月,為毗盧寺壁畫「號脈」「手術」,讓這座千年古剎重現昔日樣貌。在敦煌出生、長大的李曉洋,從小對各種壁畫修復技藝耳濡目染。
  • [新聞眼]敦煌「面壁人」 傾心六十餘載 讓千年壁畫重獲新生
    [新聞眼]敦煌「面壁人」 傾心六十餘載 讓千年壁畫重獲新生 敦煌「面壁人」,傾心六十餘載,讓千年壁畫重獲新生。
  • 文物修復師:妙手仁心 古物獲新生
    孫文豔(左二)和她的團隊在進行修復前的技術討論。  8月12日,在山西博物院文物保護中心修復實驗室,修復師孫文豔和她的團隊,正在對山西長子縣法興寺園覺殿的經籍進行修復。  畢業於山西大學美術學專業的孫文豔,有近二十年的文物修復經驗。2004年,她進入山西博物院工作。2007年,參加國家文物局和文物研究院(現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主辦的「中意二期紙質文物保護與修復培訓班」,自那時起便在山西博物院文保中心從事紙質文物保護修復工作。十幾年來,她一直用「匠心」黏合、打磨、修補,守護歷史,留存記憶。至今,她已主持和參與修復文物近千件。
  • 廈門圖書館修復師手藝神奇破損古籍在指尖重獲新生
    ­  這裡安靜得出奇,只聽得到牆上掛鐘的「嘀嗒」聲,空氣裡瀰漫著樟木香氣,一場「手術」正在進行——配製漿糊、分解書籍、揭開粘連書葉、補書葉、噴水壓平……十幾道工序下來,破損古籍在他們指尖重獲新生,繼續留住舊時光裡的吉光片羽。
  • 中國壁畫修復師的「工匠」情:一代代人呵護的歷史記憶
    原標題:中國壁畫修復師的「工匠」情:一代代人呵護的歷史記憶 河北省隆興寺摩尼殿昏暗的殿堂裡,來自敦煌研究院的壁畫修復師劉濤和他的兒子劉吉鵬坐在簡易的高架子上,小心翼翼地用素泥填補著裂紋。在他們的耐心與巧手之下,五百多年前的明代壁畫正一點一點洗去塵埃露出真顏。
  • 古籍修復師:毫米與千年全在指間
    鬃刷、細針、噴壺、醫用小鑷子……三人坐在無影檯燈下,泛黃的書頁酸化、蟲蛀,千瘡百孔仿佛一碰就會碎掉……而他們屏住呼吸,手指小心挪動,裁下只有半粒米大小的竹紙片,細緻地用毛筆貼在蟲蛀孔上……時間流淌間,斑駁的古書重獲新生。
  • 羅布林卡壁畫修復師:沉住氣,讓壁畫綻放魅力
    壁畫修復,在外人看來是一項充滿神秘色彩的技術活兒。而在「喬兆廣們」的眼裡,這只是一份需要責任心、需要專業技術的平凡工作。當一位壁畫修復師爬上腳手架,端起盛著素泥的小碗,拿起修復刀,一旁的冷光燈投下時,周圍的一切都陷入了寂靜之中,仿佛只有眼前的壁畫與他同在。就在這一挑一抹、一壓一刮的動作中,喬兆廣度過了十九年的時光。
  • 雲居寺411件珍貴佛經重獲新生
    昨天,經修復後「重獲新生」的9卷明代紙經和10塊清代龍藏木經板在雲居寺珍貴文物修復成果展上首次亮相本報記者 安旭東攝 通過與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合作,千年古剎房山雲居寺目前已修復411件出現病害的珍貴佛經,其中包括208捲紙經和203塊木經板。昨天,反映修複方法和成果的展覽在雲居寺開幕,選取了具有代表性的9卷明代紙經和10塊清代《龍藏》木經板,全面展現佛經修復過程。
  • 敦煌壁畫修復師李雲鶴入選2018「大國工匠年度人物」
    ,由全國總工會、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聯合舉辦的2018年「大國工匠年度人物」發布活動,經過自下而上推薦、初選、評委會評選等環節,10位2018年「大國工匠年度人物」正式產生,我省敦煌研究院修復師、86歲高齡的李雲鶴入選,也是本次入選者中最年長的一位。
  • 如何修復敦煌壁畫,修復師們經過總結,共歸納出這些「絕」招
    「反手撥弦自在彈,盛唐流韻嫋千年。莫高窟壁飛天舞,今獻西安貴胄看。」敦煌飛天壁畫美輪美奐,自古以來,就是最神秘莫測的存在,然而,隨著歲月流逝,許多壁畫都損毀、消失。敦煌壁畫可以被完美修復嗎?又是誰在修復它們?用了哪些絕招?小編這就來為您揭秘。
  • 探訪寧夏博物館:文物修復師用雙手讓文物重生
    作者 於晶跨越千百年的人與物的對話,數年、數十年的修復過程。他們是技法高超的匠人,用手藝縫補歷史的縫隙,讓沉睡千百年的文物在他們手中漸次甦醒,重獲「新生」。而中國真正從事文物修復工作的人員不過2000人,許多博物館裡幾乎沒有專業文物修復人員。在寧夏博物館,一共有12名文物修復師,專門負責館藏文物的修復。他們每天埋頭伏案,用細心、耐心和專業的技術手段,讓湮沒於歲月灰塵下的輝煌歷史見證物在當代重生。74歲的王萍是寧夏第一位文物修復師。
  • 修復後的千年壁畫,這個冬天須彌山如此精彩!
    今年4月,須彌山旅遊區部分壁畫迎來自清朝以來的首次大規模搶救性修復。這次專家組對須彌山石窟中的第 1 窟、第48 窟、第 50 窟、第 51 窟中的壁畫進行了修繕。接下來讓小編帶大家看看吧。「呀,這下面有花紋!」「小心一點,慢慢來。」
  • 朱偉:「80後」的文物修復師
    一團棉球,一根竹籤,一張普通的工作檯前擺放著五顏六色的瓶瓶罐罐,「80後」文物修復師朱偉正在對一件銅鏡進行除鏽。   記者看到,兩面銅鏡在文物修復師的手中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一面鏽跡斑斑、一面可見人影,呈現著原本的面貌。朱偉告訴記者,文物都是有生命的,他們就是拯救文物的醫生。
  • 87歲了,他仍堅守在敦煌壁畫修復一線
    爬腳手架修複壁畫,一雙大手讓古老文物「重煥光彩」。20世紀50年代,他從山東老家來到大漠戈壁,成為莫高窟的第一位專職修復師。半個多世紀過去,他仍然為敦煌藝術深深沉醉。「金碧輝煌,非常震撼。從來沒見過,根本看不夠!」回想起1957年初到莫高窟時的情景,李雲鶴記憶猶新。當時,莫高窟條件十分艱苦,敦煌文物研究所正在廣招人才。
  • 莫高窟壁畫修復師:耗一輩子為後人留下不能複製的文明
    1956年,李雲鶴來到莫高窟,成為第一位壁畫修復師;1990年,叔叔李波開始跟隨爺爺修複壁畫;2011年,李曉洋也拿起了接力棒,從此三代人一起為壁畫上的神佛「治病」。  為莫高窟續命,是個漫長而持久的過程;在千年壁畫面前,幾代人的青春也短得不值一提。如今,李曉洋能獨當一面了,叔叔李波早是一位成熟的修復師,而耄耋之年的爺爺李雲鶴依然每天爬腳手架、拿修復刀。
  • 古籍修復師常年接觸粉塵患鼻炎 4年修復50本
    古籍修復,如同一場人與時間的抗衡,讓那些已經存在百年,甚至千年的古人智慧得以留存。   在廣西博物館,一共有三位專職的古籍修復師,他們分別是70後副研究館員李愛玲,80後楊洪飛和90後杜宇,三個不同時代的修復師,也使得這門特殊的手藝在傳承中延續著。
  • 古籍修復師:修書如繡花 全部補完需千年
    當修補完一冊殘破古籍後,修復師用小水壺噴出細霧狀的水珠在每頁上,然後一頁頁平整舒展地放在乾淨紙中。24小時後,按順序倒頁在另外乾淨紙中,一般經過四次倒頁後,書頁就能幹挺平整。修復師裁下一片小小的補片,細緻地用毛筆筆尖貼在書頁蟲蛀小洞上。
  • 「上城工匠」趙軍:幾百年前的古籍,在他手中重獲新生
    「上城工匠」趙軍:幾百年前的古籍,在他手中重獲新生 2020-09-26 18:3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須彌山石窟靜臥千年 壁畫修復牽出這些謎團
    近日,固原市原州區須彌山石窟文物管理所正式啟動石窟壁畫修復保護工程,對第1窟、第48窟、第50窟、第51窟中共計185.47平方米的壁畫進行大規模修復保護。  須彌山石窟現存大小石窟162個、造像1000餘尊,錯落有致地分布在連綿2公裡的8座山峰上,被譽為「寧夏敦煌」。清代之後的百年來,這樣的搶救性修復還是頭一回,意義自不言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