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間萬物皆非我所有,只為我所受用。」——南懷瑾
隨著時代的發展,科技的進步,網際網路及移動網際網路的普及,人們在享受現代文明帶給我們便利的同時,思想卻沒能跟著高速發展。
反而還有越來越膚淺、退步的勢頭。
就在我們愈發被泛濫信息充斥的時候,我們越來越感覺到「從一堆信息中提取到對自己有價值的信息」的難度。
而正是這種情況下,我們對於那些流傳了上百年的經典著作開始更有需求了。
尤其是當我們經歷了人生浮沉後,更能夠深刻理解「經典」的含義。
《菜根譚》便是一本經典的代表書籍,內容涵蓋了修身養性、達觀睿智等方面,真正讀懂、讀透了《菜根譚》,一定能讓我們的人生境界得到不小提升。
品讀這本著作時,你會有一種感觸:越有人生沉澱、越有層次境界,越能體會到書中的哲理。
以下3句,便是書中關於「自我境界」方面的內容,對人啟發甚深。
在《菜根譚》自我提升篇中說:
「試思未生之前有何相貌,又思既死之後作何景色,則萬念灰冷,一性寂然,自可超物外,遊象先。」
簡單理解就是說,我們剛出生的時候和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其實都是一無所有的。只有保持內心的寧靜,就能超越事物之外,遨遊形象之前。
南懷瑾先生曾經說過這樣的話,他說我們出生之時是兩手空空的,等到離開這個世界之時也什麼都帶不走。
我們一生都在為了獲得更多東西而辛勤付出著,但當我們真正領悟到人生的真諦時就會明白:
人生何必要為了一些身外之物而強求?何必要跟人計較那一分一毫的利益?
只有看透了這一點,我們的人生才能達到更高的境界。
不強求、不計較時,我們才能身心輕鬆,那些求而不得的東西,就會自然「到手」。
我們很喜歡用「早知道」來感慨自己錯失的機會,但卻在感慨之後很少去反思自己。
《菜根譚》中對此是這樣說的:
「遇病而後思強之為寶,處亂而後思平之為福,非蚤智也;幸福而先知其為禍之本,貪生而先知其為死之因,其卓見乎。」
只有在交心獲得有福之事時,能夠明白「福為禍所倚」;在貪圖享樂之時能明白這會給我們帶來毀滅,這才是卓智之人。
我認識很多因拆遷而「暴富」的人,在得到一筆巨款之後便開始享受有錢人的生活不求上進。
最後這些人都混得一塌糊塗,甚至還有好幾個反而欠了外債。
這讓我不禁想到一句話:「你沒有辦法賺到自己認知以外的錢。」
即便那些憑運氣獲得的財富,終將也會因為實力不夠而失去。
這便是「凡夫俗子」和「卓智之人」的境界差別。
世人皆喜歡追求一些虛無縹緲的東西,比如虛名。
但其實這些東西並不能給我們帶來實際的利益,更不能保障我們生活或者精神的充裕。
《菜根譚》曰:「優人傳粉調朱,效妍醜於毫端,俄而歌殘場罷,妍醜何在?弈者爭先競後,較雌雄於著子,雌雄安在?」
那些在戲臺上風光無限之人,落幕之後不過是一位靠演戲求生計的優人(扮演雜戲的人);
在棋盤上大殺四方、無往不利之人,在棋局結束之後,不也一樣要面對生活瑣碎麼?
所以不論是「妍醜」還是「雌雄」,無非只是不實的虛名罷了。
歸根結底,能讓我們活得更好、思想更深、精神更足的,還是自己不斷充實的內在。
只有不斷提升自己,讓自己實實在在地擁有能力、眼界、胸懷,才是真正高境界之人生之道。
時代前進步伐很快,文明的發展也很迅速,我們在追趕的過程中發現,人生的問題越來越複雜,煩惱也越來越多。
思想跟不上文明發展的速度時,人就會變得愈髮膚淺,人生的境界自然就難以得到提升。
所以我們需要沉下心來品讀一些經典,讓自己暫緩慌張的步伐,保持悠然的心境。
如此,我們才能真正沉下心來提升自己的內在修養。
就如《菜根譚》中說的一樣:
「風花之瀟灑,雪月之空清,惟靜者為之主;水木之榮枯,竹石之消長,獨閒者操其權。」
心靜下來了,才能享受並領略人生的風景;
心境上去了,才能體會並悟透書中的智慧。
我推薦過很多次《菜根譚》這本國學經典著作,藉此機會再跟大家強烈推薦一次。
人的一生有太多問題要面對,當我們迷茫的時候、疲憊的時候,讀一讀《菜根譚》或許能讓我們找到方向、重拾信心。
—END—
我是知陽,感謝您的閱讀。
(圖片源自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