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不讀《菜根譚》,活到百歲也枉然。
《菜根譚》成書於400年前的明萬曆年間,著者洪應明,早年熱衷仕途功名,晚年歸隱山林,潛心讀書立文,最終將自己的人生體會、讀書心得和生活參悟付諸筆尖,揮毫潑墨,著了這洋洋灑灑的三百多條錯落有致的語錄集。
書中通過洞察人生百態來點化世間萬事,融合了儒家的中庸思想、道家的無為思想和釋家的出世思想,形成了一套獨特的人生處世哲學。可謂是囊括五千年中國處世智慧的奇書。
《菜根譚》中講處世講得最多,歸結起來,交友處世,待人接物的智慧,可以用三個字來概括——
《菜根譚》講:
立身不高一步立,如塵裡振衣、泥中濯足,如何超達?
處世不退一步處,如飛蛾投燭,羝羊觸藩,如何安樂?
意思是說,一個人立身處世,要境界高一點,站在比別人更高的「位置」上,否則就像在塵土裡抖衣服、在泥水裡洗腳一樣,無法從汙穢中超脫出來。
接人待物,要學會謙讓一步,太剛硬,就像飛蛾撲火、羊角牴藩一樣,將自己投身困境,進退兩難。
「讓」不是怕事,而是謙讓之禮的表現,是為了顧全大局。
「讓」不是認輸,而是免去不必要的口舌之爭,省去許多自尋煩惱。
「讓」不是放棄,而是一種審時度勢的處事方式。
《菜根譚》講藏巧於拙,用晦不明,寓清於濁,以屈為伸,真涉世之一壺,藏身之三窟也。
意思是說,做人要收斂點鋒芒,將大智慧隱藏於笨拙中,不要盡露機智;和人相處,寧可隨和一點,也不要太過自命清高。學會以退為進,才是立身處世高招,才是明哲保身最有用的狡兔三窟。
藏,即不顯。不顯則能不惹人猜忌,不惹人猜忌方能避禍。
高明的人,懂得迂迴婉轉之法,要在紛雜之中能保持清醒,亦要有能屈能伸的本事。
一個真正有本領的人,不以驕示人,懂得低調收斂,這才是真的智慧。
《菜根譚》講:涉世淺,點染亦淺;歷事深,機械亦深。故君子與其練達,不若樸魯;與其曲謹,不若疏狂。
意思是說,一個涉世未深的人,受大染缸的薰染也淺,經歷的事兒多了,人的城府也深了,失去了一份人的本真與可愛。因此,與其圓滑世故,不如保持樸實的個性;與其事事謹慎,委曲求全,不如豁達豪放,率性而為,更受他人喜愛,生活也更自在。
山不言自高,水不言自深,樸拙之人,往往能因淡泊而自安。
抱樸守拙,是處世良方,是做人的最高境界。
「咬得菜根香,尋出孔顏樂」,這話說的就是《菜根譚》。
明朝道人洪應明以「心安茅屋穩,性定菜根香」為主旨,寫下了這本以處世思想為主的格言式小品文集《菜根譚》,揉合了儒家的中庸思想、道家的無為思想和佛家的出世思想的人生處世哲學。書中既有其對人生精彩的參悟,但又不乏明哲保身的小格局,是值得一生珍藏、時時翻閱的書籍。
《菜根譚》,「譚」通「談」,書名的由來,出自宋儒汪信民所說「得常咬菜根,即做百事成」一句。洪應明取這句話為書名,是要在日常生活中,細細咀嚼不同菜根,品嘗不同滋味,就像慢慢品嘗人生的滋味。這裡以菜根為喻,以小見大,旨在揭示人生的立身之本。
我第一次讀《菜根譚》的時候,是在高中,是從姥爺的舊書箱中翻出來的。泛黃的書頁,極具滄桑感,初讀對書中的道理不以為然,不求甚解,隨著涉世越深,越能體悟到其中的精妙之處,以及作者的良苦用心。進入社會後,這本書看了不下十餘遍,每次工作中遇到煩心事,與人相處中遇到不快,都會從中去探尋答案,去試想假如先哲處著這種情況,他會以怎樣的態度解決?直至今日,我依然時不時翻開看看,從某種程度上說,這本書便是我的思想啟蒙。
先哲的大智慧在於,你走了半生路,所遇內心的掙扎與痛苦,無計可施。他卻早已寫好答案,在某個人生路口等著你。無論你走多遠,再回頭看時,發現自己始終未出先哲的智慧。
國學大師季羨林對它集儒佛道三家精華的處世思想讚不絕口,香港首富李嘉誠的辦公室案前的對聯,正是取自《菜根譚》: 「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任天上雲捲雲舒」。以此提醒自己,「不要看我失去什麼,只看我還擁有什麼」。國學大師南懷瑾也曾引用《菜根譚》的名言,告誡自己的學生:得意時勿棄志,失意時勿忘形。
在人海中浮沉半生,一身疲憊時,某個孤獨的夜晚,獨自捧起一本《菜根譚》,默默咀嚼,相信會為你點燃一盞心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