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記】
一場「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照見一個百年未變的群體。
從疫情中研發試劑盒、加快口罩生產、採購物資馳援,到疫情後穩崗促就業,變局中開新局,他們,始終走在最前沿。
都說「商人逐利」,可他們分明把人民放在「利」字之前——為了逆行者的生命安全,他們不惜高價、東奔西走調配物資;為了人民有工可開,他們損失再多也要開門營業;為了經濟能更快恢復,他們熬夜忙碌也要打開新的局面……
他們的名字,是「湘商」。
他們逐利,更逐「責任」與「擔當」;他們是商人,更是湖湘精神的繼承人與傳承人。
何以?因為從「湘商」這個名號出現在歷史上的那一天起,湘商精神,就深深打上了三湘四水的烙印。百餘年間,時移世易,但湘商精神卻在悠悠湘水間,歷久而彌新。疫情中的「擔當」,只是他們的其中一面。
這樣的精神如何成型?又是如何發揚?故事,就在這一部滿寫著湘商精神的辯證哲思之中。
翻開華夏史冊,在清代之前,被稱作「荊蠻」「三苗」的湖南,一直籍籍無名,被歷史記住的也只有屈原、蔡倫、歐陽詢、周敦頤等極少數,更別說以經商之名久傳於世的湘人。
一、人定勝天,人變事變世亦變
時間之輪到了明末清初,湖南迎來了轉機。
這一時期,大批江西移民「一個包袱一把傘,跑到湖南當老闆」。
有了新鮮血液的注入,經過幾代人的接續奮鬥,逐漸開創了「湖南熟,天下足」的氣象——「湘米」成了供養天下的商品,一批批銷往江浙等地;棉花、薴麻、茶葉、菸草、油類、柑橘等湖南特色農作物種植、加工和販運逐漸活躍;煤礦、鐵礦、錫礦等開採、加工也逐漸形成規模。
自此,以農為本的湖南,開始涵養了商業和工業的氣質。當時,先後十多個外省商幫來到湖南經商、投資。作為政治文化中心的長沙,備受商賈和資本的青睞。資料顯示,到清末光緒年間,長沙建有12個會館。
彼時,外商入湘不僅給湖南帶來了財富,更帶來了開拓的理念和先進的生產方式。逐漸強大的湖南商幫也開始翻山越嶺,跨江過河,遠赴湖北、廣東、廣西、四川、安徽、江蘇等地經商興業。
明清時期,安化黃沙坪古鎮茶產業從業人員達4萬多人,茶號80多家,對岸的唐市鎮茶號有20多家。以運茶為業的安化洞市高城馬幫,成了清末以來中國南方最大的馬幫。
清代邵陽人在武漢建起的寶慶碼頭
清代中期以後,擅長經商的寶慶人勇闖湖北,憑著「吃苦、霸蠻、團結」的精神建起了武漢三鎮最好的碼頭——寶慶碼頭。時有諺云:「天上九頭鳥,地上湖北佬,十個湖北佬,抵不過一個寶古佬。」……當時湘商的鋒芒可見一斑。
二、量變促質變,湘商逐漸入流
機遇留給有準備的人。
特別是隨著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在中國萌芽和發展,湖南商人因勢而變,民族商業資本家和新式工業資本家開始登上歷史舞臺。
為求「國富民強」,由戰場轉至政壇的曾國藩和左宗棠等牽頭髮起「洋務運動」,創辦了中國第一家真正意義的兵工廠——安慶內軍械所等,開啟了中國近代工業化的進程。
19世紀末20世紀初,在時任湖南巡撫陳寶箴的倡導下,部分官僚紳士、商人以官督商辦、官商合辦、商辦等形式開辦了民用工礦業和交通運輸業,這一批人成了湖南最早的產業資本家。據統計,1895年-1911年期間,湖南陸續創辦了180餘家近代企業,包括礦山、工廠、鐵路和輪船公司等。
在這些湖南新式工業資本家中,著名的有梁煥奎兄弟,廖樹蘅、廖植基父子,聶雲臺、範旭東等。其中,湘潭人梁煥奎兄弟的華昌煉銻公司試圖打破洋商在銻價上的定價權和壟斷權,一度在國際貿易上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範旭東、侯德榜等人在永利鹼廠廠區合影
寧鄉人廖樹蘅、廖基植父子將名不見經傳的水口山小鎮打造成了「世界鉛都」。曾國藩外孫、「紡織界泰鬥」聶雲臺掌舵當時中國最大的民營棉紡廠,並和張謇等人創辦了中國第一家紡織機械製造工廠。
胸懷「實業救國」理想的範旭東,先後創辦和籌建久大精鹽公司、永利鹼廠等,並生產出中國第一批硫酸銨產品、更新了中國聯合制鹼工藝,被毛澤東稱讚為中國人民不可忘記的「四大實業家」之一。
三、透過現象看本質,財富有變數精神永流傳
歷史上的湘商榜樣,不僅創造了物質財富、產業傳奇,還塑造了湘商精神和責任擔當。
清代湖南首富朱昌琳熱心公益,曾捐巨資開長沙新河。
實業救國先驅廖樹蘅在水口山鉛鋅礦任職八年間,他的實事求是,事必躬親,廉潔奉公,一直為人稱道。
《保富法》轟動上海灘
聶雲臺著作《保富法》主張「不肯取巧發財,子孫反能有飯吃,有興旺氣象;常人又以為全不積些錢,恐怕子孫立刻窮困,但是從歷史的事實,社會的經驗,若是真心利人,全不顧己,不留一錢的人,子孫一定發達」。這是注重商德和精神的湘商。
為振興民族企業,範旭東和李燭塵矢志創建我國的制鹼工業,並堅決表示:「為了中國制鹼大業,雖粉身碎骨,亦要幹出來。」這是「心憂天下,實業報國」的湘商。
「我們在原則上絕對相信科學,我們在事業上積極地發展實業,我們在行動上寧願犧牲個人顧全團體,我們在精神上以能服務社會為最大的光榮。」1936年範旭東先生親手制定如此公司信條。這是重視技術創新、專注產業發展、強調團隊精神、承擔社會責任的湘商。
「經世致用」「實業報國」「心憂天下,敢為人先」……這些湘商身上的品質匯聚的湘商精神之河,不斷改造和影響著湖南。
四、登高望遠,新湘商主動出擊
一部湘商史,就是一部資源交匯史。
時間之輪轉至1949年,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得湘軍、湘政、近代湘商精神滋養的新湘商群體,闊步登上時代舞臺。
改革開放伊始,當年武漢「打碼頭」的寶古佬後代——邵東人就開始發展個體經濟,首開民營經濟先河。上個世紀90年代初,他們聞風而動,南下廣東,攜巨資在大亞灣畔壘起了一座嶄新的惠陽城,人稱「新邵東」。與此同時,攸縣、瀏陽、漣源等地商人抱團崛起。
環觀四周,乘時代之勢、區域之優、政策之利的新湘商創造了新的產業版圖,工程機械湘軍、文化湘軍、廣電湘軍、出版湘軍、動漫湘軍、醫療湘軍、移動網際網路湘軍等異軍突起。梁穩根、詹純新、傅軍、陳邦、周群飛、張躍、張小龍等新湘商領軍人物揮斥方遒。湘商,從弱到強,一步一個腳印,作為一支重要的商業力量活躍於中國乃至世界的舞臺。
放眼當下,新時代湘商「敢為人先,經世致用」的精神不變。比如,熊曉鴿懷揣38美元闖美國,把風險投資引進中國,成為「中國風險投資第一人」;「微信之父」張小龍開啟網際網路新時代。梁穩根通過技術創新、市場創新,將三一重工打造成為全國乃至全世界的工程機械行業領先品牌……
走向世界的三一重工
新時代湘商心憂天下的情懷和擔當不變。比如,慈善家餘彭年是多年的中國首善,也是我國第一個裸捐的企業家,捐贈價值幾十個億。據不完全統計,今年戰疫期間,截至3月3日,廣大湘企湘商共捐贈人民幣7.22億元。扶貧路上,省工商聯組織全省5740家民營企業,幫扶貧困村7429個,實施項目12772個,投入資金85.48億元,幫扶貧困人口91.9萬,參與企業數全國第五,實施項目數全國第三。樹高千尺不忘根。近十年來,周群飛、傅軍、姚勁波等更多省外、境外湘商回湘投資興業,彰顯了新時代湘商的情懷和擔當。
新時代湘商「敢闖敢拼」的氣魄不變。他們以由曾經的「闖中國」變為「闖世界」。如今,湘商通過投資、併購等馳騁海內外,足跡遍及五大洲。特別是在東南亞,湘商佔據重要的位置。比如,有近10萬湖南人在寮國經商興業,其中80%是邵東人。當地繁華的宏克亞星商業街和三江口小商品城,被當地人形象地稱為「邵東街」「邵東村」……當下,兼具資本、產業、精神底氣的新湘商,闖世界的勢頭正旺。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際遇,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擔當。立足大環境,置身大時代,新湘商應掌握「變與不變」的辯證法,秉持「經世致用」的理念,胸懷「敢為人先、心憂天下」的情懷,以不變之精神應對萬變之形勢,主動融入中部崛起、一帶一路等國家發展戰略,在湖南「創新引領 開放崛起」的引領下,專注主業實業,深耕產業鏈,注重科技和技術「雙引領」,大力推進技術創新與品牌培育,讓更多的湖南製造和湖湘智慧影響世界,不斷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湘商力量。唯有如此,新時代湘商才會前不負先賢榜樣,後不愧無數來者。
時代在變,長河奔流。登高而望,昔日緩行在湖湘大江大河之上的一葉扁舟,已發展成乘風破浪的航母。然,前路未測,未來已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