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部韓國法國英國合拍的電影。片中大部分對白均用英文,整體採用膠片方式拍攝。
影片速報
人類試圖阻止全球變暖的實驗失敗,地球進入冰川時代,大部分生物滅亡,人類最後的倖存者都登上了諾亞方舟列車。這輛列車靠著永動機的驅使,已經運行了十七年。這輛列車會根據人們上車時的車票,來劃分層次。從最頭到最尾,從統治者到富人階層直到底層。
最尾車廂的人們,曾為了生存互相吃彼此的肉,他們有的從出生就生活在列車上,沒吃過牛排,沒見過外面的世界。他們後來的食物是上層車廂發給的蛋白塊兒。雖然後來他們發現,這蛋白塊兒真的是高蛋白,是用蟑螂肉做的。而頭等車的乘客吃的是牛排和雞腿,還要人用小提琴拉著優美的音樂。他們把底層的人拿去做實驗,把其胳膊暴露在外面極寒的空氣中,等其凍成冰塊再敲下來。頭等車的人有酒吧,有桑拿,有華服,尾車的人全部衣衫襤褸。車尾的小孩子還被抓去作為永動機的部件。於是長期被壓迫,他們在柯蒂斯的帶領下,準備發動革命,打到頭車廂去。
導演奉俊昊曾在採訪中說:「《雪國列車》是很明顯的政治電影。人們的生活總是在一定的體制內。在學校和社會也是存在於資本主義共產主義體制。《雪國列車》就是這樣的故事,還講述了可以突破這種限制的故事。退一步去看,是一部很殘忍的電影。人們擁有想安逸在體制裡和想突破體制的雙重欲望。實際上有幾個切格瓦拉呢。又想擺脫又想安逸的雙面性,在電影中出現的人物上都表現了出來。如果說帶有政治色彩,那就是了。」
這部電影,顯然是引發了我們關於整個生態鏈的思考。尾部車廂被壓榨是真的,或許導演想表達的是,如果突破體制,我們還是有存活的希望。個人只是感覺,這也只不過是另外一輪的壓榨和反抗開始了。歷史就是如此循環往復。縱觀華夏五千年,也不過是一輪又一輪建立統治,壓迫與被壓迫,然後再反抗,再建立新的開始。
突破之外是否真的會有好的結局?或許吧。但電影的結局,只讓我感覺北極熊的午餐有著落了。冷如北極南極的環境,不是兩個兩手空空的孩子就能生存下去的。導演的美好希冀難道是希望這一個韓國小女孩跟非洲小男孩扛起復興人類的大旗?
電影裡有一片段,是反抗者們進入到一節車廂是教師,臺下的孩子們在女老師的帶領下,一遍又一遍的高喊著歌頌統治者威爾福德,大概是想對應我們從小被統治階層洗腦,我們所認識的世界,是統治階層所希望我們認識的世界。但這似乎是人類永恆的矛盾和桎梏。只要有生命存在的地方,就有體制存在,就有領導與被領導。然後,反抗還是接受,反抗還是壓迫,都是永恆存在的命題。
個人感覺在政治之外,還可以理解為,對於現狀的不滿,是接受還是改變,這種個人的革命話題。大部分人選擇安於現狀,卻又時不時的幻想突破現狀,嚮往更高的階層。也許安逸是大多數,但渺茫的希望,都握在少數的變革者手裡。階層從來沒有固化,只是比你更高的階層,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想讓你認為已經固化了。每個民族的每個時代,都有漏網之魚,但是你得去相信,才會發生。達爾文的進化論到今天為止依然是最權威學說。如果說進化論是正確的,那麼我們就該知道,百分之三的定律不只存在於現代人類社會中,來定義精英的數量,這是一個亙古存在的命題。如果說,所有的生物都是從單細胞發展而來,那麼,從動物的物種豐富和人類物種單一的佔比來看,自然和基因也在層層篩選。比賽是動物的天性,更是人類的天性。直到今天,人都在製造各種比賽,去篩選最優的部分。
所以,安於現狀還是奮起反擊去創造更多不同的可能,都是自己的選擇罷了,在價值觀多元化的今天,是都沒有錯的。但,抓住每一次重新洗牌的機會,去改變既有的狀況,才是生物進化的本能。
本片導演的希冀是,這兩個孩子,將是人類的亞當夏娃。(那我估計他們的後代要近親結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