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繩藝:巧手編織 繩藝美心(走近洛陽非遺)

2020-12-18 洛陽站

項目:傳統技藝類——手工繩藝

製作技藝級別:西工區非物質文化遺產

編織曼陀羅結

中國繩編藝術絢麗多姿、源遠流長。以繩做結,以物慰心,中國繩結蘊寓著各種美好的祝福。近日,西工區非物質文化遺產手工繩藝的代表性傳承人劉媛媛,在她位於洛邑古城的工作室向記者展示了中國繩編藝術之美。

編織同心結

看劉媛媛編織是一種享受,只見她巧手翻飛,繞、拉、打結,各色彩線和彩繩層層編織在一起,顯得格外輕巧靈動。不長時間,一個個精緻的掛飾、手鍊、彩粽等躍然手中,讓人不禁驚嘆。

繩藝掛飾

「繩藝就是用線、繩編織出各種花樣的生活用品或飾物。不同的繩結所採用的編織技法不同,所表達的寓意也不同。」劉媛媛一邊忙活一邊向記者介紹。看著她的工作室裡的一個個精美的繩藝工藝品,觸摸著千絲萬縷的流蘇,記者被獨特的視覺美和觸覺美震撼。

繩藝掛飾

劉媛媛的外婆和母親在閒暇之餘製作各種鉤織繡編的手工工藝品,耳濡目染,劉媛媛也練就了一雙巧手。她介紹,繩藝不僅具有造型多樣、色彩豐富、裝飾性強等特點,且繩藝編織的繩結命名也大都體現了人們追求真、善、美的美好願望。她說,比較有代表性的繩結有雙錢結、盤長結、如意結、曼陀羅結、雙聯結、同心結等。

小彩粽

劉媛媛說,繩結編織過程看似簡單,其實十分複雜且費時,每個繩結均以一根繩從頭至尾編制而成。最後在將不同的繩結加以組合,再配以飾物,便成為絢麗多彩,蘊含文化底蘊,表示美好祝福的傳統繩藝工藝品。

劉媛媛向喜愛傳統文化的市民傳授繩藝技藝

隨著現代生活節奏的加快,人們對手工繩藝這一傳統技藝了解不多。近年來,劉媛媛一面積極參加相關部門組織的非遺大課堂、非遺研學等活動,將中國傳統繩編技藝傳授給喜愛傳統文化的市民和學生;一面結合現代人的喜好,將古典與時尚融入作品中,讓繩藝工藝品既高雅氣派,又充滿傳統寓意和生活氣息。

繩藝瓔珞項圈

「好的作品能讓人感受到編織者的用心。只有專心致志地投入到編織過程中,才能編織出有『溫度』的作品。」劉媛媛說。(洛報融媒記者 張光輝 通訊員 梁歌 實習生 谷伊珂 文/圖)

傳統中式繩結

多彩絲線

劉媛媛專注編織

繩夾固定線材

繩藝配飾

小彩粽

雜亂線繩經過巧手變成漂亮的繩藝工藝品

相關焦點

  • 專訪西工非遺手工繩藝代表人物劉媛媛:小繩藝 大世界
    實拍圖一雙巧手 編出繩藝的大千世界荷花、牡丹、戲中鳳冠……這些精緻的手工藝品,竟然都是通過細細小小的絲線編織而成,絢麗多姿、形態各異、造型逼真,無不體現出繩藝造型的精湛技藝!實拍圖中國繩編藝術源遠流長。繩藝,通俗叫編繩結,每一個結從頭到尾用一根線編結而成,每個基本結又根據其形、意命名。
  • 專訪西工非遺手工繩藝代表人物劉媛媛:小繩藝 大世界
    實拍圖一雙巧手 編出繩藝的大千世界荷花、牡丹、戲中鳳冠……這些精緻的手工藝品,竟然都是通過細細小小的絲線編織而成,絢麗多姿、形態各異、造型逼真,無不體現出繩藝造型的精湛技藝!而這些,都是出自西工區非物質文化遺產手工繩藝代表性傳承人劉媛媛的一雙巧手。
  • 【繩藝教程】琵琶結的製作方法
    點擊標題下方藍色「匠心坊繩藝」,可直接關注。
  • 蒙古族繩藝
    原標題:蒙古族繩藝   新華網 >>正文  2015年03月26日 15:33:17來源:內蒙古日報  蒙古族千百年來以遊牧為生計,以遷徙為活動範疇。在遊牧和遷徙活動中,蒙古族的繩藝用於衣食住行各個領域,在畜牧業生產和日常生活中發揮出了重要作用,創造出了燦爛的繩藝文化。  草原上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為蒙古族繩藝提供了充足的原料。除了編織草繩外,還有皮繩、駝毛繩、馬鬃繩、牛毛繩等,種類達到上百種,形式千奇百樣。僅蒙古包用繩種類就達15種。蒙古族傳統繩技是用牲畜的毛、鬃、絨等製成,因材料的不同用處也不相同。
  • 【早春走龍江】孫明輝:家裡開學習班免費培訓下崗姐妹 用繩藝編織...
    東北網4月28日訊(記者 陳顯春 編輯 王豔)4月27日,2018「早春走龍江」集中採訪報導活動第二路記者走進第二站伊春市南岔區,走訪金典工藝品有限公司了解到,該公司經理孫明輝發展手工編織業,帶領下崗姐妹創業致富。孫明輝(左二)與女工們交流編織心得。
  • ...指尖上非遺時代意蘊,全盟蒙古族刺繡和蒙古族繩藝 培訓班順利結業
    11月28日下午,2020年自治區非遺傳承人群研培計劃——錫林郭勒盟蒙古族刺繡和蒙古族繩藝培訓班結業儀式暨學員作品競賽頒獎儀式在蘇尼特左旗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舉行。盟文體旅遊廣電局副局長斯琴巴特爾、蘇尼特左旗文體旅遊廣電局局長娜日蘇、全體培訓老師、學員、工作人員參加了結業儀式。
  • 非遺、手作、豪禮、潮玩……這個國慶來時代天際就夠了
    洛陽,作為千年古都,擁有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文化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更是燦若星辰,為傳承城市驕傲,旭輝·時代天際此次特邀5位非遺技藝傳承大師,親至活動現場為我們帶來技藝的展現,千百年來的驕傲,跨越時空共鳴,再次流動不息。
  • 頭條|讓傳統蒙古族刺繡和蒙古族繩藝換發時代活力,2020年自治區...
    2020年11月24日,由錫林郭勒盟文體旅遊廣電局主辦, 錫林郭勒盟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蘇尼特左旗文體旅遊廣電局承辦,蘇尼特左旗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協辦的為期6天的「2020年自治區非遺傳承人群研培計劃——錫林郭勒盟蒙古族刺繡和蒙古族繩藝培訓班」在蘇尼特左旗開班。
  • 非遺文化 | 繩結技藝裡的「民族情懷」
    有編織草繩、皮繩、駝毛繩、馬鬃繩、牛毛繩、麻繩等,種類繁多,形式千奇百樣。有了自己獨特的繩編技術,用一根皮繩也能從頭到尾編織成一個滿意的作品。由於生活在草原上,科爾沁繩編傳承人更喜歡用馬鬃繩編制,編織出來的作品既美觀又有民族特色。
  • 根根繩結編織的斑斕夢
    農曆鼠年來臨,呂敏用一雙巧手編織了一組以「鼠」為主題的作品。小老鼠搭配寶葫蘆繩結,是「數(鼠)你有福」;配上紅蘋果繩結,寓意「數(鼠)你平安」;若是配上金元寶繩結,呂敏說,這個作品就叫「數(鼠)你有才」。  49歲的呂敏是天津市河北區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巧妹紅妝繩藝」的代表性傳承人,她說,「這根根彩繩就像我的筆墨,在『揮毫潑墨』間傳達我的思想和心境。」
  • 愛上內蒙古丨 非遺文化繩結技藝裡的「民族情懷」
    有編織草繩、皮繩、駝毛繩、馬鬃繩、牛毛繩、麻繩等,種類繁多,形式千奇百樣。有了自己獨特的繩編技術,用一根皮繩也能從頭到尾編織成一個滿意的作品。由於生活在草原上,科爾沁繩編傳承人更喜歡用馬鬃繩編制,編織出來的作品既美觀又有民族特色。
  • 捆綁女模拍攝兩小時600元 繩藝捆綁是行為藝術?
    「銳度主張」負責人甚至表示,繩藝捆綁是攝影的一個流派,屬於行為藝術,並非人們想像的那麼「骯髒」。有律師表示,這一行為只能說是有傷風化,但在法律上確實沒有明文規定,很難界定其是否違法。據其交待,因婚紗攝影業務難以開展,為獲取更大利潤,他通過媒體招聘攝影模特、組織會員進行「繩藝捆綁行為藝術攝影」獲利,所拍照片製成光碟在網上出售。
  • 40名孩子在楊浦社區編織繩結,堅守匠心
    曼妙繩藝 堅守匠心繩結是一種古老的編織藝術,是一筆無可限量的,無形的文化遺產。5月18日上午,楊浦社區組織社區未成年人在社區會議室開展了「曼妙繩藝堅守匠心」繩結編織活動,轄區40餘名未成年人參加活動。活動中,來自市實踐學校的蔡文華老師先給大家講解中國結的歷史,寓意,主要的工藝及製作方式,隨後為大家準備好編織繩結的材料和工具,對編繩的基本步驟和編織要點進行了詳細講解。小朋友們挑選自己喜愛的編織繩顏色做配搭,跟著老師的教學步驟一步一步操作。在老師的耐心一對一指導下,大家逐漸掌握了編織技巧,順利完成了成品是製作。
  • 活動回顧 |「巧手編織,喜迎七夕」手工編織活動
    15:30 手工編織環節貼邊、燙刺繡畫、道道工序過後,一把手工編織扇便可以在手中搖曳起來。大合照本次「巧手編織,喜迎七夕」手工編織活動的課堂順利結束。雖然已過處暑,但夏天的暑氣仍未消散,希望今天的手工編織扇可以為大家帶來一絲涼爽的氣息,也期待我們可以在下一次的南山博物館教育活動中再相見。
  • 蒙古族繩結技藝文化扶貧:讓非遺「食人間煙火」
    有編織草繩、皮繩、駝毛繩、馬鬃繩、牛毛繩、麻繩等,種類繁多,形式千奇百樣。2018年,繩結技藝入選通遼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70後」於雲飛是蒙古族科爾沁部繩結技藝的第四代非遺傳承人。她是年輕的手藝人,更是老練的匠人,能獨立編制繩結上百種,擅長科爾沁草原的馬具用品、蒙古服飾盤扣、室內掛飾的編織。
  • 匯川耄耋老人高桂芳:手工編織人生 巧手剪出幸福
    走近細品,但見剪風細膩,刀工精良,人物形象個個栩栩如生。這是高桂芳同她的學生劉詠梅利用晚上休息時間,歷時2個月才完成的剪紙作品。  一幅《松鶴長春》布貼圖,松枝、羽毛、花瓣均展示高貴芳在藝術上的深厚功底。蒼松古樸翠綠、丹頂鶴躍躍欲飛、幾朵牡丹國色天香,構圖巧妙,似如自然真物。
  • 你離非遺手工藝人只差這個動作
    今晚19點在羅湖區工人活動中心三樓由由羅湖區總工會主辦,工人活動中心協組織羅湖片區50名各行業工人代表參加了小鮮女繩藝的兩位老師的編織中國傳統文化繩結編織課,本節課講述了蛇結,金剛結,平結,繞線編織四種編織工藝,現場大家興致勃勃,同時有學員說回家給孩子親人們好友編織手工繩凝聚親情友情愛情真好,同時在通行修行非遺手藝人的路上又進一步,而且傳承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國結。
  • 弘揚工匠精神傳承非遺文化--山西青年報2020年12月31日16版:文旅...
    弘揚工匠精神傳承非遺文化   本報記者 龐勇     12月28日,朔州市朔城區「弘揚工匠精神,傳承非遺文化」作品展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