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天,一則「蝦米音樂將於2021年1月15日關閉」的流言,像一顆石子投入了輿論場這片湖水中,泛起了陣陣漣漪。
雖然在市場份額早已經不復往日榮光,但所謂「百足之蟲死而不僵」,蝦米音樂仍然是聽眾和音樂人們「叫得出名字」的主流音樂平臺之一。
然而,隨著越來越多的歌手不再把蝦米音樂作為主要的發行平臺、甚至不再向蝦米音樂提供版權,失去音樂資源的蝦米音樂走到生命終點,也就只是時間問題了。
大家都知道,任何一個音樂APP即使推出再多花裡胡哨的功能,核心功能永遠還是聽歌。而無歌可聽,無疑是宣判了這個音樂APP的死刑。
當然,我們這裡所說的「無歌可聽」,指的是「無新歌可聽」。版權爭奪壓力相對較少的經典老歌固然擁有固定的受眾,但聽眾們(尤其是年輕聽眾)必然是對聽新歌有需求的,絕大部分流量也會跟著新歌走。指望「老歌翻紅」、「梅開二度」,那無異於異想天開。
在這種情況下,蝦米音樂別說「獨佔版權」,就連「分一杯羹」,也逐漸做不到了。願意全平臺上架的說唱歌手越來越少——誰還不知道只籤一個平臺,給的報酬會多一些呢?在中文說唱音樂從小眾圈的「愛好」變成流行圈的「需求」這個過程中,說唱歌手必須做出選擇。
從經濟角度考量轉戰其它平臺,無疑是最重要的一個原因;也有音樂人是「跟著聽眾走」:當你的聽眾都已經拋棄了小平臺、湧入大平臺的時候,你在原平臺的所謂堅持和堅守又還有什麼意義呢?
職業音樂人做音樂不是為了孤芳自賞,他們渴望賣座、渴望認同,而這些都不是一個「不思進取」的平臺能夠為他們實現的。
說到「不思進取」曾幾何時,在「食物鏈」底端的蝦米,卻站在「鄙視鏈」的頂端。在廣為流傳的「音樂軟體用戶鄙視鏈」圖片中,蝦米用戶的平均品位被描述為「第一梯隊」。
更重要的是,細分到中文說唱音樂這個領域,蝦米音樂曾經是佔有統治地位的一個平臺。最早期如SongTaste、Steert Voice或豆瓣之類的平臺,都不如蝦米音樂來得正規和專業。
2013年年初,蝦米音樂被阿里收購。也是從此時開始,一直到2016年左右,中文說唱的發展歷程幾乎都在蝦米音樂上呈現。法老所說的「第六代」說唱歌手,大多都在這個時間段裡嶄露頭角。
如《嶗山道士》、《打破這牆》、《空城計》等經典的曲目,都是在蝦米音樂率先發布;川粵大戰、GAI大戰會館、法老大戰Higher Brothers等著名的Beef,也都在蝦米音樂有著全程記錄。
如果你是伴隨中文說唱音樂前行了近十年的老聽眾,你自然不會遺忘有關蝦米音樂的一切。但你以為問題在於「是否會被遺忘?」,而對於如今的主力聽眾——年輕的說唱聽眾們,實際問題卻是「蝦米音樂這個東西,本身存在於我的記憶中嗎?」。
答案是否定的。2016年前後,網易雲音樂憑藉優質的評論區建設,從各個音樂平臺中殺出重圍,不僅成為了新的巨頭,更抓住了「不只為了聽歌而下載音樂APP」的年輕用戶的心。而說唱歌手的聽眾本就年輕,所以不少說唱歌手,也是在這個時間點來到了網易雲音樂發展。
而2017年《中國有嘻哈》大火時,版權都在QQ音樂的手裡。網易雲音樂雖然沒拿到版權,但他們本身就是節目上說唱歌手們的主陣地,自然也借著《中國有嘻哈》的熱度「與有榮焉」了。此時的蝦米音樂雖然有些「腹背受敵」,但還不至於式微,然而他們的戰略市場部門做了一個令人困惑的決定:放棄說唱音樂這個版塊。
於是,蝦米音樂就這樣和近幾年音樂圈最大的風口擦肩而過了。可實際上,這是一件多麼令人遺憾的事:無數優秀的說唱歌手,都是通過蝦米音樂完成了萌芽期的紮根和茁壯成長,而他們的美麗綻放,卻留給了別的平臺。
也許是在痛定思痛後吸取了教訓,蝦米音樂隨後又推出了「尋光計劃」,扶持了GALI、未來星、阿克江這樣優秀的說唱歌手,但在用戶流失後的挽救終究是杯水車薪,更麻煩的是,在失去說唱音樂這個風口後,蝦米音樂並沒有什麼好的辦法吸引新的聽眾和用戶。
經過這一系列事件,最直接的影響就是:新一代的年輕說唱聽眾,入門的平臺基本都是網易雲音樂或QQ音樂,他們中的絕大部分也只會停留在這兩個平臺。只有那些想要「考古」或深入研究的聽眾,才會想方設法找到蝦米音樂,聽幾首歌或下載幾首歌,卻絕無可能留下來。在他們的「說唱記憶」中,根本不存在「蝦米音樂」這一環。
對於他們來說,「人類的悲歡並不相通」,蝦米音樂的存亡並不值得他們關心,因為這不會改變他們目前的聽歌環境。這恰恰更加給為蝦米音樂的失敗增添了悲劇色彩:大廈將傾之時,過來哀悼的只有數量稀少的老用戶和「聞風而動」的說唱自媒體們,而不是有大量的年輕用戶為它奔走相告或者鳴不平。
當然,從全局角度看,蝦米音樂的凋零隻是阿里大文娛失敗的一個縮影。阿里「收購什麼,什麼就黃」的現象,涉及到網際網路流量生態等複雜且與本文主題無關的問題,我們也就不再展開贅述。
從阿里官方的一句「不予置評」之中,我們已經讀出了默認流言的感覺。對於聽眾和音樂人來說,塞翁失馬焉知非福,蝦米固然不懂得慧眼識珠和愛惜資源,但網易雲音樂和QQ音樂近幾年的表現顯然也讓不少音樂人手足無措。下面這首AR劉夫陽的《網易雲 VS QQ》沒能在兩個平臺中的任意一個上架,其實相當說明問題。
這首歌不能上架,本身其實就是一個黑色幽默:涉政涉毒、敏感至極的歌曲都可能能夠上架,但是一首沒有謾罵、單純討論音樂版權和平臺的歌曲卻無法上架,是否這就是音樂平臺們「我真的有一頭牛」的心虛表現?
總之,蝦米音樂不是第一個消亡的音樂平臺,也不會是最後一個。地球離了誰都照樣轉,這就是最殘酷的現實。到最後,蝦米音樂會留在經歷過那個時代的說唱樂迷心中;而年輕的說唱樂迷們,將會在網易雲音樂、QQ音樂書寫新的說唱記憶。而版權問題、音樂人權益問題,也將長時間地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