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於秉持著專注服務貿易的主旨,於本屆服貿會提出了「全球服務 互惠共享」的號召。北京融商一帶一路法律與商事服務中心積極響應,通過開放創新,深耕細作的思維方式與做法,積極踐行著服貿會精神。
9月7日,由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組委會、北京融商一帶一路法律與商事服務中心(以下簡稱「中心」)主辦,中國產業海外發展協會、中國民營經濟國際合作商會、中國僑聯法律顧問委員會、亞洲國際仲裁中心、馬來西亞調解中心協辦的第五屆「一帶一路」綜合服務能力建設論壇(2020)暨BNRMC全球調解員大會以線下+線上的形式成功舉辦。論壇主席王麗、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監察和司法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法學會副會長張蘇軍,中國工程院院士王禮恆,中國法律援助基金會理事長張彥珍,全國工商聯專職副主席邱小平,中國產業海外發展協會會長胡衛平,中國僑聯法顧委副主任姜鳳巖,北京市法學會專職副會長蕭有茂分别致辭並對大會表示了肯定和祝賀。
本次會議圍繞中國國際服務貿易綜合服務能力建設與國際商事調解相關主題展開,來自各國的BNRMC專家、學者、調解員們也針對「一帶一路」綜合服務能力建設、糾紛解決機制和即將生效的《聯合國關於調解所產生的國際和解協議公約》(《新加坡公約》)展開討論。大會中還完成了BNRMC調解員的授牌儀式及三場籤約儀式,即北京融商一帶一路法律與商事服務中心分別線上與寮國中華總商會籤署了關於設立寮國調解室的合作協議,線下與中國民營經濟國際合作商會籤署了關於中國民營經濟國際合作商會調解室的合作協議、與北京市長安公證處籤署了關於調解與公證對接的合作協議。
北京融商一帶一路法律與商事服務中心理事長王麗博士在致辭中提到,從2016年起,一帶一路服務機制連續舉辦了四屆「一帶一路」綜合服務能力建設論壇,成為服貿會有影響力的邊會。自服務機制2015年發起設立至今,擁有海內外商會協會28個,金融保險、安保、化險與資產處置服務機構與平臺和律師、會計師、評估師、審計師、稅務師、建築工程諮詢等機構和智庫、研究與文化交流以及其他各類成員110個,法律專家調解員421名。中心同時創設「六對接」工作模式,通過落地國內外61個調解室以及與國內國外法院、仲裁、自貿區、商會協會、法律服務等100多家機構籤訂合作協議,在全球80個國家180多個城市實現線上線下聯動調解。截至2020年8月31日,中心受理國內外商事案件2444件,調解成功1310件,調解未果833件,正在調解301件,調解結案成功率61.13%。《「一帶一路」國際商事調解》一書的出版也為調解員提供了培訓教科書。中心在搭建平臺、拓展服務、機構建設、理論研究、調解實踐、國際推廣、社會責任與評價等方面取得豐碩成果。
針對未來商事調解的發展,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監察和司法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法學會副會長張蘇軍表示,我國正在推動「一帶一路」的實施和經濟全球化,應當並且能夠在國際商事調解領域發揮更大的作用。為此,應儘快通過商事調解立法,並將其作為批准《新加坡調解公約》的法律依據應當提上日程。
中國工程院院士王禮恆表示,他在2017年5月參加了服務機制的第二屆會議,那時還是初創階段,沒想到短短時間,一帶一路服務機制和一帶一路國際商事調解中心已經形成了成熟的工作模式,取得了豐碩的成果,能實實在在地為「一帶一路」建設發揮作用。目前,航天工程在構建與「一帶一路」相關課題時會遇到很多的法律問題、政策問題、標準問題,也包括政治人文的問題,有這種專業服務的需求。通過一帶一路法律與商事服務平臺可以很好地解決這種需求。
中國法律援助基金會理事長張彥珍提到,2016年10月18日,她代表中國法律援助基金會見證了中心暨一帶一路國際商事調解中心成立,同步上線運行網絡調解系統,為中心第一批調解員授牌;時隔4年再次來到中心,深切感受到中心發展日新月異,前進步伐堅實有力,調解工作卓有成效,在短短4年多時間裡,為當事人尋求調解解決糾紛提供了便利,推動國際和國內的商業實務也越來越多地使用調解代替訴訟,說明中心是務實的、服務到位的公益法律服務平臺。
全國工商聯專職副主席邱小平提及年初奮戰疫情的緊迫期間,中心攜手各地工商聯與商會,積極開展公益法律服務,成立調解員服務團,包括助力浙江省工商聯、上海市工商聯、重慶市工商聯等地工商聯開通國際商事調解專線,利用網際網路調解系統為企業提供網上國際商事糾紛調解服務。通過線上方式為企業提供法律相關諮詢,維護企業合法權益,並就商會企業在疫情期間需要緊急處理的法律問題提供專業的幫助。切實助力了企業高效便捷地解決防控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面臨的商事糾紛與法律風險,保障了企業儘快恢復正常生產運營,幫扶中小企業應對疫情、渡過難關。
中國產業海外發展協會會長胡衛平回顧了2015年10月,中國產業海外發展協會與中國開發性金融促進會、中國智慧財產權聯盟、哈薩克斯坦國際商會、巴基斯坦工商聯合會,以及歐洲、亞洲多個律師事務所及專業機構、海內外商業協會一道,共同發起一帶一路服務機制以來,中心在推動我國對外發展,加強對外合作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也為中國企業積極參與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供了法律依據,為企業參與國際合作保駕護航。
中國僑聯法顧委副主任姜鳳巖,北京市法學會專職副會長蕭有茂也都在致辭中表示願與各商會、協會等加強溝通交流,一如既往地繼續為支持服務「一帶一路」建設提供各自的力量。
在隨後的研討會上,21名來自最高人民法院、商務部、全國工商聯、中國僑聯法顧委和中國證券投資業協會、中國期貨業協會、世界頂尖高校、銀行金融業、BNRMC全球各地調解辦公室的領導、專家、學者、法律專業人士,從義大利、奧地利、巴西、哈薩克斯坦、馬來西亞、泰國等國家和地區同時上線,對服務貿易綜合服務能力建設與國際商事調解、新加坡公約等話題進行了深度的研討。
圍繞「一帶一路」事業中爭議解決的新趨勢、可行性、執行力等問題,清華大學國際爭端解決研究院院長、WTO上訴機構前主席、一帶一路國際商事調解中心專家委員會主席張月姣,中國法學會比較法研究會副會長、中國人民大學教授、一帶一路服務機制專家範愉,中國國際經濟貿易法學研究會暨中國法學會國際經濟法學研究會副會長、清華大學教授、一帶一路服務機制專家車丕照分別發表了各自的觀點。
張月姣認為,疫情期間讓線上工作的重要性更加凸顯,從整體定位來看,「一帶一路」國際商事爭端解決機制對於現有的國際爭端解決機制來說,是一個有益的補充與貢獻,和已有的國際仲裁、國際調解等國際爭端解決體系是兼容而非排他的關係。以尊重當事人意思自治為原則,正在建設的「一帶一路」國際商事爭端解決機制,為商事主體提供了國際商事法庭訴訟、國際仲裁機構仲裁以及國際商事專家委員或國際調解機構調解等多元化的糾紛解決渠道。當事人可以根據自身的需求,選擇訴訟或非訴訟的救濟方式,還可以根據情勢變化和案件自身發展的需要,在糾紛解決過程中改變救濟渠道,實現訴訟、仲裁與調解之間的有機銜接與切換。鑑於國際調解協議和仲裁裁決在實踐中出現的執行難的問題,該機制還創新性地為符合條件的國際調解協議和仲裁裁決的執行提供快捷通道,統一交由國際商事法庭負責審查,從而形成訴訟、調解、仲裁互聯互通的一站式糾紛解決平臺。
範愉說到,中心是非常有遠見的。這種遠見不僅體現在這樣一個參與,有很多的機構,大家從不同的角度來論證,而且還表明了其行動力特別強。能夠把想法與理念非常快速地訴諸於行動、訴諸於實踐和制度,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國內到國外迅速的發展起來,而且變成了一個實實在在的,非常有效的機制。這就說明了中心立腳點本身很高,站在整個的商事發展、商事環境建設,包括商事融商環境的建設這樣一個高度上。另一方面從數據統計顯示,如今調解已經超越仲裁躍身成為最重要的多元糾紛解決方式!這更能體現中心的工作是極有遠見和極具行動力的。
車丕照以親身經歷的仲裁案件為例,提出調解是糾紛雙方在調解人的幫助下就糾紛解決達成一致意見。這個糾紛解決方案往往不是任何一方原先的設想,而是「第三方案」。調解意味著糾紛雙方各自讓步,讓步,就不可能是採納一方原先的方案。他強調,調解員在調解過程中要善於提出第三方案。並在話題言末留給參會朋友們一道關於商事調解案例中「第三方案」的思考題,引人深思。
最高人民法院司法改革領導小組辦公室協調處處長付育,最高人民法院國際商事法庭協調指導辦公室副主任龍飛,商務部條法司代表就中國法院推動商事調解機制改革、中國國際商事法庭的創新和發展、商務部對於我國加入新加坡公約的看法等方面為與會嘉賓分享了最新動態和資訊。
中國期貨業協會會長洪磊,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副會長胡家夫,中非民間商會副會長、秘書長王曉勇,中國中小企業協會普惠金融促進工作委員會副會長黃俊,分別從期貨業、證券投資基金業、金融服務業、中非民間商會各自的行業特色入手,通過對調解方式完善行業糾紛多元解決機制的切入點進行討論,肯定了與中心合作的國際商事調解平臺在服務其行業內企業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對於如何在「一帶一路」國家間更高效地使用多元糾紛化解機制、新加坡公約對各國的影響以及具體實施與執行環境等問題上,各國調解員提出了很多新穎的看法。
義大利CBA律師事務所管理合伙人、一帶一路國際商事調解中心調解員AntonioMartini說到,在線調解是多元化解糾紛的一種形式,目的是通過利用非正式的訴訟程序,使用即時在線/視頻技術,順利解決商業糾紛。但同時在線調解的廣泛使用可能會引發一些擔憂,例如:機密性洩露、隱私和數據安全、通信限制(超過80%的通信是非語言的)、分心、網絡連接等問題。要處理這些問題,就需要有調解平臺的具體工具和調解人員的具體培訓,以及軟技能、調解術等方面的培訓。實踐中,應用於調解的博弈論在相關技術的分析和可能結果的預測方面其實特別有趣。調解是一種總和不會是零的遊戲。只要玩家雙方都願意合作和互動,它就能有效地發揮作用;如有合作,雙方就均有利益。在這之中,調解員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阿斯塔納國際金融中心獨立法院、國際仲裁中心案件管理部主任Almat Igenbayev表示,阿斯塔納國際仲裁中心的裁決可在哈薩克斯坦內得到執行,同阿斯塔納國際金融中心獨立法院的法令和判決的強制執行令一致,獲得哈薩克斯坦境內執行制度的認可和支持,這對《新加坡公約》的執行來說是十分有利的。
亞太法律協會一帶一路委員會共同主席、馬來西亞律師公會國際聯繫委員會聯合主席、一帶一路國際商事調解中心吉隆坡調解室主任Jeff Leong以新冠肺炎為切入點,提到許多國家都有自己的國內新冠肺炎法律,例如新加坡,英國和中國。而在馬來西亞,國會下議院已通過了新的Covid-19法案。該法案建議使用調解來解決因Covid-19而引起的合約糾紛。Jeff向我們從歷史根源講到如今國際的實踐,具體介紹分析了使用調解的優勢與好處。
泰國大拓律師事務所主任史大佗通過舉例在泰國法庭上所有參與者不以司法程序中的身份相稱,而是以「哥哥、姐姐」等更為親切的稱呼替代,生動地讓參會者體會到調解能夠在泰國得以很好地執行與發展的文化背景和前景。
L.O. Baptista Advogados律師事務所合伙人、一帶一路國際商事調解中心調解員Rebecca Maduro以《新加坡公約》對國際貿易影響為主題,向大家介紹了調解在巴西的實際情況。她介紹說,巴西調解法與2018年《聯合國貿易法委員會商業調解示範法》的規定相一致,其中包含了保密、調解員的公正、調解員的權限、調解員的獨立性、當事人的自主權、平等對待當事人、口頭,非正式,建立共識與調解協議的司法執行。
會上,來自香港國際仲裁中心香港調解會主席、一帶一路國際商事調解中心香港調解室主任蕭詠仁也用真實的情況與數據,分析了調解實踐中的問題和可吸取的經驗。
本次論壇通過線上線下的方式同時進行,據不完全統計,除中國各省市地區外,有來自美國、英國、德國、西班牙、義大利、奧地利、俄羅斯、巴西、哈薩克斯坦、新加坡、馬來西亞、寮國、泰國、印度尼西亞等國家和地區的參會者,線上線下數百人出席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