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顧父親和做絞胎瓷是最重要的事

2021-01-16 網易新聞

訪「中原忠孝人物」焦作孟凡斌

8月31日,河南首屆尋找「中原忠孝人物」大型公益活動頒獎儀式在鄭州舉行,在評定的10名中原忠孝人物中,焦作市民孟凡斌榜上有名。

孟凡斌,他復活了失傳千年的當陽峪絞胎瓷、絞釉瓷古法製作技藝;他,幾十年無微不至贍養老父親,讓父親安享晚年、為父親養老送終。近日,東方今報記者採訪了孟凡斌,和大家一起走近這位感動中原的忠孝人物,聆聽他的忠孝故事。 東方今報記者 楊繼盈/文圖

照顧父親   十幾年與父親同住一屋

孟凡斌祖籍山東省曲阜市孟莊村,後落戶修武縣西村鄉當陽峪村。

1965年冬,孟凡斌降生在當陽峪村的一個窯洞裡。姊妹多,他排行老末。7個姐姐先後出嫁後,依據當地農村父母跟小兒生活的習俗,在母親去世後,父親便一直跟孟凡斌一起生活。

「我11歲時,母親就不在了,是父親又當爹又當娘,在那個缺吃少穿的年代,父親相當不容易,所以,在父親年齡大時,我也應該好好照顧父親。」孟凡斌說。

據孟凡斌介紹,為了讓父親安享晚年,他每天的生活都是圍繞著父親和絞胎瓷轉,生活作息特別有規律。每天,只要孟凡斌在家,他都親自下廚為父親做飯,然後再侍奉父親洗臉吃飯;知道父親關節不好,孟凡斌每天還會抽時間為父親按摩關節,甚至為了方便照顧父親,十幾年來,孟凡斌特意與父親同住一屋,夜裡父親就是輕微地咳嗽一聲,孟凡斌也會下床查看。

有一次孟凡斌到外地出差,一去就是十幾天,父親暫由自己的兒女照顧。當他晚上得知父親白天跟鄰居攀談說想兒子時,他不顧事兒還未辦妥,當即買了張飛機票,第二天就回到家裡。在孟凡斌眼裡,什麼事兒都比不上對父親盡孝重要。

每天按摩20小時    從鬼門關搶下父親

由於父親有嚴重的氣管炎,每年冬天,子女們都會安排父親住院進行保養。2012年冬天,96歲的父親顯得尤為虛弱。在醫院住院長達3個多月後,父親的身體仍沒有好轉,醫生也讓孟凡斌等家人回家準備父親後事。

「我照顧父親這麼多年,父親的身體情況我清楚,我感覺父親能挺得過來,無論如何也要試一試。」孟凡斌的態度很堅決。

在和家人商量之後,孟凡斌把父親從醫院接到家裡,在屋裡生起了個大火爐,把屋內弄得暖暖和和的。從年二十六到大年初六,整整十天,孟凡斌和他的親人每天除了吃飯、簡單睡上三四個小時,只要一睜眼,就給父親做全身按摩。

也許孟凡斌的孝心感動了上蒼,在第十天裡,奇蹟出現了,父親竟然睜開了眼睛,也能進食一些白粥。在孟凡斌又堅持為父親按摩3個月後,父親竟然奇蹟般又能站起來了,並整整多活了一年。

復活瑰寶絞胎瓷    傳承中華古老藝術

在與父親相伴的這麼多年中,孟凡斌的生活除了照顧父親就是研究製作絞胎瓷。在孟凡斌看來,復活瑰寶絞胎瓷,讓中華古老藝術得以傳承才是「大孝」。而最終蒼天不負有心人。在其精心研製20多年後,終於復活了當陽峪絞胎瓷古法製作技藝,讓湮滅在歷史煙雲中的瑰寶絞胎瓷今世重現人間。

據孟凡斌介紹,1986年,他退伍回到村裡便開始悉心研究絞胎瓷的製作技藝,並燒出了不上釉的陶,但這陶與傳說中的絞胎瓷相差甚遠。為了給自己充電,孟凡斌先後到廣東佛山、河北磁縣、江西景德鎮打工,學習制瓷技術。2005年,孟凡斌租賃村裡一家倒閉的陶瓷廠,組建了國內第一家絞胎瓷研究所——當陽峪絞胎瓷「孟家瓷坊」,繼續古法絞胎瓷的研發燒制。

絞胎瓷的技術核心在於經典花紋的手工編織,所用原料都要從當地採挖。為了找出合適的原料,孟凡斌跑遍方圓數百裡山區,採來樣本,調試泥料。然而,一件件瓷胎帶著希望裝入窯內,卻帶著失望扔進廢物堆,家裡的積蓄全都變成了廢瓷片。戰友、親戚、朋友,孟凡斌把能借錢的人借了個遍。

「最窮的時候,我連熱飯都吃不上。」孟凡斌說,為了不讓父親擔心,他省錢給父親買來熱乎吃的,而自己卻躲在隔壁房間裡啃生白菜吃。後經過苦心研發,孟凡斌逐步掌握了絞胎瓷的全部製作工藝技巧,試燒從一窯只有一兩件成品增加到有半數成品,偶爾還會有精品出爐。

守住技術    只為傳承和發揚絞胎瓷文化

雲在青天水在瓶,夢在絞胎魂在瓷。孟凡斌的瓷器問世後,著名收藏家馬未都先生聞訊,兩次來到他的窯前,親自觀摩絞胎瓷製作過程,稱讚他為復活世界陶瓷界一朵奇葩所做的努力,並邀其到北京長談。

2011年,世界客屬第24屆懇親大會上,孟凡斌的《聖土望君歸》絞胎瓷作品被評為一等獎,並作為國禮贈送給吳伯雄、曾憲芝等多位嘉賓。

近年來,孟凡斌在絞胎瓷製作上始終秉承傳統的純手工技藝,求質不求量。在他的瓷器展廳裡,大量的展品都是古法手工編織紋理,精美絕倫。而近年來,孟凡斌先後研發出絞胎瓷、絞釉瓷、剔花瓷、雕花瓷等4大類200多個品種,並繼承傳統的基礎上不斷探索創新,他的許多作品甚至還成了國禮。

「絞胎瓷太嬌貴,是瓷中之王,正因為如此,近幾年不斷有人出巨資想收買我的技術,但我都謝絕了。」孟凡斌說,絞胎瓷這塊瑰寶屬於焦作,誰出多大的價錢都不能賣。就如他孝順父母一樣,是天經地義的事兒。不管付出多大努力,他都願意守住這門技藝,只為傳承和發揚絞胎瓷文化。這樣,他才覺得快樂,踏實!

(原標題:照顧父親和做絞胎瓷是最重要的事)

本文來源:東方今報 責任編輯: 王曉易_NE0011

相關焦點

  • 焦作絞胎瓷
    □記者 郭長秀    本報焦作訊 焦作絞胎瓷,於2006年首次入選全國義務教育美術教材,昨日,記者從有關方面獲悉,新審定的義務教育教科書再次把焦作絞胎瓷選入全國義務教育美術教材。  昨日,記者從有關方面獲悉,由教育部2013年審定的義務教育教科書《美術》八年級(上冊),專設中原名瓷章節,焦作的兩件絞胎瓷作品《碩果》《遺韻》,與汝瓷、鈞瓷、官瓷作品同時收錄該教材。教材在介紹絞胎瓷時說:「絞胎瓷是瓷器中的一道奇觀。它胎中帶有花紋,釉色透明,花色斑駁,自然天成,有『表裡如一』的美譽,北宋時已享有盛譽,重要窯址在焦作修武當陽峪。」
  • 一件奇特的藍紅彩絞胎瓷
    絞胎瓷是唐代創燒的陶瓷創新品種。它的自然天成,變幻萬千的紋飾效果被譽為唐代陶瓷一絕,歷來被世人珍視,在中國陶瓷史上佔有重要一席。絞胎瓷在歷史上燒造時間短,元以後就基本斷燒,傳世品很少,因此它又是古陶瓷中難得一見的稀有品種。受實物資料缺乏的制約,多年來陶瓷學界對絞胎瓷的研究一直進展不大。
  • 絞胎瓷:表裡如一的瓷中君子
    絞胎瓷是唐代陶瓷業中的一個新品種,所謂絞胎,是將兩種或兩種以上不同顏色的瓷土揉和在一起,然後相絞拉坯,製作成形,澆一層透明釉,燒制而成。由於泥坯絞揉方式不同,紋理變化亦無窮。能絞出木紋、鳥羽紋、雲紋、流水紋,有的如老樹纏繞盤根錯節,有的如層山疊嶂起伏不定,構思奇巧,變化萬千。
  • 絞胎瓷:表裡如一的瓷中君子
    絞胎瓷是唐代陶瓷業中的一個新品種,所謂絞胎,是將兩種或兩種以上不同顏色的瓷土揉和在一起,然後相絞拉坯,製作成形,澆一層透明釉,燒制而成。由於泥坯絞揉方式不同,紋理變化亦無窮。能絞出木紋、鳥羽紋、雲紋、流水紋,有的如老樹纏繞盤根錯節,有的如層山疊嶂起伏不定,構思奇巧,變化萬千。
  • 君子與瓷:柴戰柱大師描寫絞胎瓷的詩詞作品
    這裡,在北宋時期曾是中國北方最有實力的民間窯場,為中國陶瓷史譜寫了燦爛的一章。因為當陽峪窯繼承和發展了唐代鞏縣窯的絞胎傳統,將絞胎制瓷工藝發展到了頂峰,完成了由陶到瓷的歷史轉變。在當陽峪古遺址內發現的崇寧四年的窯神廟碑,是確定窯址年代最重要的物證。「開時光彩驚奇異,銅色如朱白如玉」,是碑文關於絞胎瓷最生動形象的描述。
  • 表裡如一絞胎瓷
    中國古陶瓷藝術洋洋大觀,器型百變、釉色天成,絞胎瓷則是從胎土上別具匠心的陶瓷藝術奇葩。絞胎陶瓷的出現,衝脫了隋、唐以前單調青白兩色瓷的束縛,開啟了陶瓷的色彩篇章。  6月9日下午,河南省陶瓷文化研究會舉辦了一場以絞胎瓷器為主題的講座,會長喬紅濤生動講述了絞胎陶瓷的「前世今生」。  1  「絞」出變幻無窮的盛世風華  顧名思義,絞胎陶瓷是將不同的胎土像絞麻花一樣絞制,最終呈現一種特別的風貌。
  • 關於焦作絞胎瓷的採訪札記
    □本報記者 張鮮明  1  聽人說起絞胎瓷  「絞胎瓷」?從前聽人說起過,說是在焦作有這麼一個瓷種。當時沒在意,覺得鈞瓷、汝瓷、官瓷已經讓咱河南牛得不行,還有什麼瓷種能讓我們再驕傲一把?前些天,一個叫郝青的朋友,又對我說起絞胎瓷。他在河南省文化強省建設協會工作,對焦作絞胎瓷做過不少調研。
  • 中國首家絞胎瓷研究院落戶焦作
    > 失傳近千年的絞胎瓷重現人間    繼失傳近千年的焦作當陽峪絞胎瓷,在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絞胎瓷傳承人柴戰柱手上1995年重現人間後,我國首個集絞胎瓷文化展示、產品研發、學術交流為一體的絞胎瓷研究院正式落戶焦作。
  • 「編出來的瓷器」 絞胎瓷亮相鄭州
    150件絞胎瓷藝術珍品亮相鄭州,展覽將持續至5月28日。   展品匯集了當陽峪絞胎瓷燒制技藝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工藝美術大師柴戰柱和李文獻兩位大師的150件絞胎瓷藝術珍品。這些藝術品渾然天成、古樸典雅、稚拙無華、意蘊深遠,是兩位大師對傳統工藝技法的精髓與當代工藝審美的完美結合。
  • 金谷軒絞胎瓷 全國獲殊榮
    記者 耿彩霞 通訊員 趙爽東方今報焦作訊 11月10日,在三門峽剛剛結束的中國特色商品品牌暨2013年中國市民喜愛的品牌頒獎儀式上,焦作金谷軒絞胎瓷藝術有限公司的「金谷軒」品牌從全國20多個省市286家參評企業和品牌中脫穎而出
  • 「瓷中君子」唐代絞胎瓷
    絞胎瓷產於河南省修武縣當陽峪村,其源於唐,興於宋,是當時皇親國戚所競相追求之名品,北宋靖康之變後,絞胎瓷的燒制戛然終止,其燒制工藝消逝在歷史的風煙中,古代的絞胎瓷名品在國內外僅存60餘件,成為當今之稀世珍寶,是世界各大拍賣行所競相追逐的名品。
  • 探尋焦作絞胎瓷的傳奇
    近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佛學文化保護發展中心主任張勝利一行4人,專程慕名驅車趕到位於懷慶藥都的焦作絞胎瓷工程研究中心,拜會國務院津貼獲得者、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當陽峪絞胎瓷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柴戰柱,參觀絞胎瓷精品,探尋「表裡如一」特性的「瓷君子」——焦作絞胎瓷的傳奇和奧秘。
  • 教科書裡的絞胎瓷來到了創博會
    創博會上展出的絞胎瓷吸引了不少學生和家長的目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柴戰柱創作的絞胎瓷作品《中華龍》,正是出現在美術教材上的作品。 柴戰柱的妻子李紅霞介紹,目前,國內外博物館中絞胎瓷瓷器存世僅60餘件。 絞胎瓷源於唐朝,興於宋朝。北宋南遷之後燒制中斷,絞胎瓷技藝失傳。
  • 柴戰柱——當陽峪絞胎瓷燒制技藝傳承人
    作為焦作市金谷軒絞胎瓷藝術有限公司藝術總監,柴戰柱的作品多次獲得大獎併入選九年義務教育美術類教材,多件作品入藏英國珍寶博物館、香港東方藝術博物館等各國內外博物館。柴戰柱從事當陽峪絞胎瓷開發與研究工作30年,恢復、傳承和發展了匿失千年的當陽峪絞胎瓷燒制技藝,填補了我國瓷器中的一項空白。
  • 絞胎陶瓷 瓷中君子
    絞胎陶瓷作品  張二孬是土生土長的孟津縣南石山村人,河南省工藝美術大師。  瓷泥花紋  「絞胎瓷又名透花瓷、攪胎瓷,是將兩種或兩種以上不同顏色的瓷泥,採用獨特的絞胎手工技法,相間糅合制胎成型,澆一層透明釉,燒制而成。由於泥坯絞合方式不同,紋理變化亦不同。
  • 碗姐說瓷走訪第十九站:被譽為「瓷中君子」的焦作當陽峪絞胎瓷
    絞胎陶瓷亦稱「絞泥」、「攪胎瓷」、 「透花瓷」。絞胎是唐代陶瓷業中的一個新工藝,唐代以前尚未出現,鼎盛於北宋,靖康之變後,當陽峪爐熄火滅,精美絕倫的絞胎瓷黯然塵封。所謂絞胎,是將兩種或兩種以上不同顏色的瓷土揉和在一起,然後相絞拉坯,製作成形,澆一層透明釉,燒制而成。
  • 焦作市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瓷中君子」絞胎瓷
    絞胎瓷又名「透花瓷」,是將兩種或兩種以上不同顏色的瓷土揉和在一起,然後或相絞拉坯、或編花印坯,澆一層透明釉燒制而成。由於泥坯絞揉方式不同,紋理變化亦無窮,能絞出木紋、鳥羽紋、雲紋、流水紋等,有的如老樹纏繞盤根錯節,有的如層山疊嶂起伏不定,構思奇巧,變化萬千。
  • 河南焦作絞胎瓷研究所近日成立
    焦作絞胎瓷研究所成立,失傳近千年技法工藝重回人間。絞胎瓷由兩種或兩種以上不同顏色的瓷泥制胎燒制而成,區別與其他瓷種,絞胎瓷是內外通透、表裡如一,內部紋路與外部渾然一體。該特點正是古時文人雅士「君子情懷」的象徵,深受士大夫階層的喜愛。相傳宋代詩人蘇軾在首次拜訪嶽父時,送的禮品是到河南定製的絞胎瓷。
  • 「中國陶瓷藝術大師」李文浩在創新中探尋絞胎瓷的傳承與發展
    河南經濟報記者 谷太磊 通訊員 李相宜 王茜雲臺山水、太極聖地、「四大懷藥」、絞胎瓷器……在焦作市的幾大文化名片中,目前做得最艱苦的,恐怕莫過於當陽峪的絞胎瓷了。李文浩就是其中的一員。2004年,他師從絞胎瓷研發的高級工藝美術師柴戰柱,一幹就是近10年。嚴師出高徒,在老師的精心培育下,李文浩技藝日趨精湛,作品屢屢獲獎,逐步成長為公司的技術骨幹。2010年,李文浩所參與的絞胎藝術瓷裝飾工藝美學規律研究項目,獲得焦作市政府頒發的科學進步一等獎。2013年,而立之年的李文浩開始自主創業。
  • 失傳近400年山西孟家井窯絞胎瓷「復古」出窯
    胡健 攝  中新網太原8月10日電 (記者 胡健)從明代便失傳的孟家井窯絞胎瓷10日帶著130度的餘溫出窯,這是當地歷經8年研究、復原古法技藝後,首次大批量燒制絞胎瓷。  沿著太原東山方向走十幾公裡的山路,便是孟家井村。在山西古代瓷窯歷史中,尤以北部的渾源窯和中部的孟家井窯名聲在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