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無極是著名華裔法國畫家,趙無極的作品在拍賣市場上屢創新高。2018年9月趙無極的作品《1985年6月至10月》拍出了5億元的高價。趙無極的作品抽象難懂,為什麼還能屢屢受到藝術品收藏家的追捧?也許通過欣賞這幅《30.7.64》能夠找到答案。這幅作品的名稱看上去很奇怪,這是因為自從1963年以後,趙無極對作品署名時都以創作日前為作品名稱,於是有了這麼奇怪的畫名。這幅作品的名稱可以翻譯成《1964年7月30日》。

趙無極的一生堪稱傳奇。他出生於北京,成長在江南,14歲考入杭州美專學習。在杭州美專期間,趙無極十分有個性。他不喜歡傳統國畫,也不喜歡嚴謹素描,唯獨對色彩十分敏感。杭州美專的校長林風眠先生十分愛惜人才。林風眠根據趙無極的特長,推薦趙無極學習西方印象派技法。在學習過程中,趙無極覺得國內的創作環境無法幫助他進一步地拓展藝術空間,於是在1948年前往法國學習。臨別之時,林風眠和趙無極有過一次交流。趙無極說他一定可以靠藝術創作在法國立足,這樣的豪情壯志,也令林風眠感動。果然,趙無極在法國找到了最適合他的抽象主義風格,用色彩運用和空間營造徵服了法國人。可以不過分地說,趙無極在法國畫壇的地位高不可攀。在法國人的印象中,趙無極、孔子和長城都是代表著他們心中的中國。

趙無極在法國的創作風格被稱為抒情抽象油畫。法國是一個浪漫的國家,也是一個充滿藝術的國家。法國人對於繪畫藝術的理解代表著一種國際化的趨向。畫前人沒畫過的題材,用前人未用過的技法,成為對藝術作品評判的一個標準。趙無極的出現,恰好滿足了這兩點要求。趙無極把虛幻無形的個人情感通過繪畫技巧表現出來。用抽象主義的手法,表達出人類情感的豐富細膩。
這幅《30.7.64》可以解讀為對生命的感悟,也可以解讀成情感的壓抑與釋放,還可以解讀為在迷惘中尋找希望……不同的人因經歷差異,面對這幅作品都會有不同的解讀。這就是法國人追求的藝術真諦。藝術作品要帶來情感上的觸動。以這種表現手法,找到了打動人心的技術手段。趙無極通過他作品中蘊藏的新、奇、色、光、影,徵服了熱愛藝術的人們。看著這裡,是不是就能明白趙無極的作品受人追捧是有理由的。

拓展閱讀·近現代名家作品欣賞
近現代學貫中西的藝術大師吳冠中油畫作品《故宮松樹》欣賞
形式,內容,藝術,在創作中三者如何統一,吳冠中用一幅畫告訴你
遊走於具象與抽象之間,張大千潑墨潑彩經典畫作《桃源圖》欣賞
黃土高原上的紅高粱喜獲豐收,長安畫派方濟眾妙筆繪出秋收場景
融合傳統技法表現新的內容,錢松喦繪《延安頌》欣賞
變形自然,個性鮮明,羅爾純油畫作品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