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佳節臨近,每年年末,小夥伴們都會和家人相聚一堂,在吃完年夜飯之後,觀看中央電視臺的春節聯歡晚會。從一檔晚會成為國家正式項目,央視春晚成為海內外華人華僑共度佳節的方式之一。而每年央視春晚的壓軸曲目,即由李谷一老師演唱歌曲《難忘今宵》。那麼,為什麼《難忘今宵》能作為春晚的保留曲目呢?為什麼不是其他歌呢?
原因有三:
第一點,《難忘今宵》是春晚的定製歌曲。《難忘今宵》作為節目,第一次登上春節晚會是在1984年,也就是中央電視臺開始辦春晚的第二年。第一年的春晚辦完之後,當時負責晚會的導演黃一鶴覺得缺少一首能和節目配合的歌曲,於是在1984年,黃一鶴找到了當時已經是著名詞作家的喬羽進行創作。喬羽曾經創作過《讓我們蕩起雙槳》、《我的祖國》、《人說山西好風光》等一系列膾炙人口的作品。

喬羽斟酌許久,最後創作出一首《難忘今宵》。隨後黃一鶴找作曲家王酩譜曲,形成了《難忘今宵》一曲。但是,《難忘今宵》在登上銀屏時也遇到一番波折。因為當時在正式晚會上演唱的歌曲以歡快清揚或者是喜慶亦或充滿奮鬥的歌曲為主,但是《難忘今宵》曲調舒緩,頗具情感,讓人感傷。導演組覺得這樣的歌曲登上春晚,不符合春節的喜慶氣氛。黃一鶴力持己見,邀請李谷一老師進行演唱並錄製,最終登上了春晚舞臺。
第二點,《難忘今宵》表達出了家、國的情感。當時黃一鶴希望喬羽能為春晚創作一首歌曲,能夠彰顯家人團聚、闔家團圓、祖國美好希望等等思想。喬羽果然不負所托,在歌詞中既表達了對於家人團聚的欣喜和對共度美好時光的感慨,又表達了舉國歡慶佳節的共感,如「難忘今宵,難忘今宵,無論天涯與海角,神州萬裡同懷抱」,詞作中體現出的是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提到的「美美與共」的思想;家、國的概念,正是中華民族代代相傳的最珍視的情感,在歌詞中深刻體現。

第三點,《難忘今宵》表達了對未來的期許。今宵是歡樂的,但《難忘今宵》作為今宵的終結,無疑是帶有一絲感傷,讓人遐想。不知在未來還有沒有今朝?但是歌曲在結尾轉向祝願,祝願祖國,祝願家庭,因此帶來了未來的一番希望,讓歌曲由此升華。放在春節聯歡晚會的結尾,既是對共度這一美好時光的感慨,也是對未來的一番憧憬,因此無比恰當。「無論新友與故交,明年春來再相邀」,似乎帶我們回到了古人親朋齊聚,酒盡之時笑說明年春上再相聚的美好場景;「青山在,人未老,共祝願,祖國好」是對於未來的美好期許,對於個人、對於國家未來的殷殷期盼。

歌曲旋律、歌詞都具有催動人情感的張力,旋律動人,歌詞朗朗上口,而背後則是國人對於家庭、對於國家的堅定情感。正是基於這些原因,《難忘今宵》自1984年以來,一直作為春晚的壓軸也是保留曲目,在春晚末尾共同傳唱。目前李谷一老師目前身體良好,正常參加春晚的排練,因此也側面證明了《難忘今宵》依舊作為春節聯歡晚會的結尾曲進行登場。而且,從歌曲的適合度來說,《難忘今宵》集家、國情感於一體,在那時那刻也將無比恰當。
圖片來自於網絡,轉載請註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