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時40餘年,徐州這座漢代大墓考古發掘完成,冠絕國內!

2020-12-14 今日徐州

歷經40餘年的不懈努力,徐州土山二號墓考古發掘工作完美收官。在12月3日至5日舉行的考古成果專家論證會上,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國家博物館、陝西省考古研究院、陝西省文物保護研究院、南京博物院、南京大學、四川大學、鄭州大學、荊州文物保護中心等單位的42位專家一致認為:土山二號墓是目前國內已發現保存最為完好、文化內涵最為豐富的東漢時期諸侯王陵,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土山漢墓位於徐州博物館院內,由三座墓葬組成,其中一號墓於1969年發現,1970年由中科院考古所、南京博物院等單位發掘;三號墓於2002年發現,同年由徐州博物館進行搶救性發掘。二號墓自1977年勘探發現以來,考古工作至今已歷時40餘年。2014年經國家文物局批准,由徐州博物館主持發掘,取得一系列重要收穫。

土山二號墓規模宏大,結構複雜,墓上有高大的近圓形封土,整個墓葬南北長36米,由墓道、耳室、甬道、前室、後室、迴廊、黃腸石牆及封石組成。墓葬出土玉衣、玉席等表現墓主身份等級的文物350餘件(套),其中玉席為東漢時期墓葬首次發現。墓葬封土中發現以官印為主的封泥達4500餘方,表現出較為完備的西漢楚國官署體系,具有極為重要的學術意義。

此次論證會由江蘇省文化和旅遊廳指導、徐州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主辦、徐州博物館承辦。

專家們實地考察了土山二號墓考古發掘現場及出土文物,就本次考古發掘的成果進行了學術論證,對土山二號墓考古工作給予了充分肯定,一致認為:土山二號墓是目前國內已發現保存最為完好、文化內涵最為豐富的東漢時期諸侯王陵,本次發掘是本年度全國一項重要的考古發現,且發掘理念先進、保護方法得當、工作開展精細,發掘工作在保護性設施下開展,是田野考古與實驗室考古的有益結合。該墓葬的發掘豐富了東漢諸侯王陵的考古成果,為研究這一時期諸侯王墓喪葬制度、墓葬營建技術等提供了重要的資料,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徐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土山漢墓考古發掘與展示利用工作,積極規劃建設「徐州土山東漢彭城王墓考古博物館」,將土山下三座墓葬連通展示,建成集墓葬展示、文物展覽、考古體驗、研學旅遊等於一體的遺址性博物館。此次認證會的召開,對系統做好下一階段土山漢墓考古工作具有重要指導意義,同時也為助力徐州建設成為世界級漢文化傳承與旅遊目的地提供了重要支撐。

相關焦點

  • 歷時40餘年,徐州土山二號墓考古發掘完美收官
    歷經40餘年的不懈努力,徐州土山二號墓考古發掘工作完美收官。在12月3日至5日舉行的考古成果專家論證會上,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國家博物館、陝西省考古研究院、陝西省文物保護研究院、南京博物院、南京大學、四川大學、鄭州大學、荊州文物保護中心等單位的42位專家一致認為:土山二號墓是目前國內已發現保存最為完好、文化內涵最為豐富的東漢時期諸侯王陵,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 歷時40餘年!東漢諸侯王陵徐州土山二號墓考古工作完美收官
    本文轉自【央視新聞客戶端】;歷經40餘年的不懈努力,徐州土山二號墓考古發掘工作完美收官。土山漢墓位於徐州博物館院內,由三座墓葬組成,其中一號墓於1969年發現,1970年由中科院考古所、南京博物院等單位發掘;三號墓於2002年發現,同年由徐州博物館進行搶救性發掘。二號墓自1977年勘探發現以來,考古工作至今已歷時40餘年。2014年經國家文物局批准,由徐州博物館主持發掘,取得一系列重要收穫。
  • 徐州土山二號墓考古成果專家論證會在江蘇徐州召開
    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中國國家博物館、陝西省考古研究院、陝西省文物保護研究院、南京博物院、南京大學、四川大學、鄭州大學、荊州文物保護中心等單位的42位專家學者參加了此次論證會。土山漢墓位於徐州博物館院內,由三座墓葬組成,其中一號墓於1969年發現,1970年由中科院考古所、南京博物院等單位發掘;三號墓於2002年發現,同年由徐州博物館進行搶救性發掘。
  • 江蘇徐州召開土山二號墓考古成果專家論證會
    中國網12月7日訊 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體學習時重要講話精神,更高水準做好徐州土山二號墓考古工作,2020年12月3-5日,由江蘇省文化和旅遊廳指導、徐州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主辦、徐州博物館承辦的徐州土山二號墓考古成果專家論證會在徐州召開。
  • 陝西寶雞高新小學考古發掘記:發掘了一座保存完整的漢代磚室墓
    考古是一種對久違了的歷史的認知 考古是枯燥的,這枯燥源自於日復一日的在工地苦熬,有時候一個工地發掘下來收穫的一堆人骨或是對盜墓賊的憤恨。
  • 徐州發掘出漢代楚王墓,元代就被盜空,專家通過這些線索確定楚王身份
    建國以來,徐州周圍的大山上陸續發掘出十五座漢代楚王墓;經過長時間研究鑑定,大多數墓葬都確定了墓主人是哪位楚王;西漢早期的關於楚國的歷史記載相對來說多一些,然而晚期由於政治原因,楚國地位降低、國力衰落,歷史上留下的印記也變淡很多;這讓墓主身份鑑定工作更加困難;雪上加霜的是,有一座楚王墓在元代已經幾乎被盜空,沒有留下任何能證明楚王身份的線索
  • 徐州獅子山發掘楚王墓,其中出土文物中,有300件印泥是哪裡來的
    江蘇徐州是歷史名城,是漢高祖劉邦的故鄉;也是兩漢文明的發源地;在漢代時期,徐州稱為"彭城",是朝廷最重要的封國楚國的都城;這裡的一切制度都模仿中央,在徐州獅子山楚王墓發現有300餘塊封泥,上面印有各級官員的印章;專家通過研究它們,了解到漢代朝廷官員的等級;但是這裡出現了一個疑問:這麼多印泥是哪裡來的
  • 徐州出土漢代古墓,對墓主身份的確認,一直是考古界研究的重點
    從上個世紀五十年代以來,江蘇徐州陸續出土一批楚王墓;它們位於徐州周圍的懸崖上,對其形成一個環抱的地勢;多年來,對徐州楚王墓的墓主身份研究,一直是考古界的重點課題;獅子山、馱藍山楚王墓究竟埋藏著哪兩位楚王呢?
  • 徐州出土漢代諸侯大墓,墓主人自稱墓裡沒有寶貝,專家:大騙子
    徐州的農民在開山採石的時候無意中挖出一座漢代大墓,專家趕到現場之後立即展開勘測,根據對古墓樣式的考證,確定這是西漢第六代楚王劉注的墓室,因為這座大墓位於龜山的位置,所以這座大墓也被人們稱為龜山漢墓這座古墓規格非常豪華,古墓中一共有
  • 徐州發掘楚王墓,規模宏大但沒有建全,原因是墓主的命運多桀
    在徐州拖龍山,考古隊發掘出一座漢代時期的楚王墓;據專家考證,楚王墓存在相當規模的地面建築;而且墓葬規格之宏大,隨葬品之豐富,為徐州同時代墓葬中絕無僅有;然而專家在楚王墓中卻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該墓並未建完整,有半途而廢的跡象;專家研究發現,這與楚王的悲慘命運有直接關係;這是怎麼回事呢
  • 徐州兩漢遺存的全國之最,你知道幾個?
    ●徐州是考古發掘漢畫像石墓最多的地區。兩漢400餘年,先後有20餘位諸侯王分封徐州,這一地區受到漢王朝的高度重視,政治、經濟、文化得到全面發展。但漢代徐州能夠高度發達的原因是劉邦起兵和劉交被封。近年來,徐州先後發掘漢代墓葬近3000座,既有大型王級陵墓,也有數量眾多的中小型墓葬,墓葬形制多樣,有大型橫穴崖洞墓、小型豎穴崖洞墓、豎穴土坑墓、橫穴磚室墓、畫像石墓、黃腸題湊墓,其中以大型橫穴崖洞墓最有特色
  • 探秘徐州土山漢墓,在元代就曾遭盜墓賊的關顧,墓主人究竟是誰?
    這徐州可以說是劉邦最重要的根據地,他曾經先封韓信為楚王,後來又改封自己的弟弟為楚王,讓他們鎮守徐州,王位是代代相傳的,所以從二十世紀以來,徐州已經發現了不少漢代王侯的陵墓,也出土了大量的精美文物,徐州因此被稱為是漢文化之鄉。
  • 重磅考古發現!廣州橫枝崗再發掘57座墓葬,漢夫妻合葬墓現身
    而考古工作人員在有序地清理墓穴裡的隨葬器物,據悉目前的清理工作已接近尾聲。 「目前,我們已清理墓葬57座,其中漢葬11座、晉南朝墓13座、唐墓2座、宋墓1座、明墓5座,以及清墓25座。」
  • 徐州漢畫:引領漢代潮流,呈現八方薈萃、氣度恢弘的文化主流氣象
    1 徐州有可能是漢畫像石的發源地2005年,徐州博物館清理韓山西漢石壙墓,依據所出土的「半兩」錢、玉印以及出土器物的組合,基本確定韓山M1為西漢早期楚國貴族「劉」之墓,該墓隨葬品中的許多器物如銅鏡、陶器等具有戰國時期的風格,因此判斷該墓的時代最遲不能晚於西漢景帝初期。
  • 山東日照海曲漢代大墓,發現90座墓葬,裡面竟然有一件「神燈」
    到了2002年修建同三高速時,同樣的問題又一次出現,同三高速和日東高速要修一座立交橋,如果繞開漢墓群需要將兩個村莊搬遷,但是考慮到村莊搬遷難度大。為了配合同三高速公路的建設,當地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漢墓群展開了搶救性考古發掘工作。考古專家介紹,海曲縣漢墓共計清理出了90座墓葬,其中有17座磚室墓大部分被破壞,其餘屬於木槨墓,且基本保存完整。
  • 山東日照海曲漢代大墓,發現90座墓葬,裡面竟然有一件「神燈」
    為了配合同三高速公路的建設,當地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漢墓群展開了搶救性考古發掘工作。木槨墓除了個別被盜掘一空外,大部分還是保存比較完好,出土文物也十分豐富。共計出土銅器、鐵器、陶器、玉器、漆器和木器等1200多件,考古專家研究後表示海曲漢墓年代從東漢末年至魏晉時期,中間延續了大約400餘年。如此規模的墓葬群和陪葬品,呈現了一種整體性的漢代葬俗,一件件精美的器物以及保存完好的棺槨,再現了漢代日照的發達與輝煌。
  • 長興這座剛發掘的漢代古墓 引來了央視探秘
    ,央視科教頻道《探索發現》欄目攝製組也來到了長興著手拍攝這一重大發現。在位於龍之夢歡樂世界工地的碧巖土墩墓群,CCTV10科教頻道《探索發現》欄目組正在進行發掘工地整體場景的拍攝記錄。在接下來的一周裡,工作人員將完整記錄古墓發掘、科考、整體提取等所有關鍵過程的細節,全景呈現此次考古行動的方方面面。
  • 徐州行 徐州漢文化景區
    這些小人,數量眾多,身高為40釐米左右。最後發現了東西向步兵俑坑3條,間距5米,各長28米。南北向警衛俑坑一條,坑長26米,還有騎兵和戰車坑兩條。出土有步兵、車兵、騎兵、戰馬等各類陶俑四千餘件,構成龐大地下軍陣。所有的兵馬俑都面朝西,這也為後來發現獅子山楚王陵提供了線索。兩條騎兵俑坑自1987年發掘之後,一直淹沒於潭水之中。
  • 南昌海昏侯墓考古再啟:9月開始發掘劉賀夫人墓
    江西三大考古發掘項目9月份將有新進展,其中包括:海昏侯劉賀夫人墓啟動考古發掘工作,撫州洪門水庫開展水下考古發掘工作,以及龍虎山大上清宮考古發掘項目進入新階段。 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徐長青介紹,隨著去年10月份劉賀墓考古發掘工作基本結束,海昏侯夫人墓的考古發掘成為公眾關注焦點,目前已確定這一項目將於9月份啟動。
  • 新密又現漢代古墓群 4座漢畫像磚墓1座子母磚墓
    經過文物考古部門的搶救性發掘,新密市牛店鎮李灣村古寨牆下又現漢代古墓群,其中4座為漢代畫像磚墓,一座為子母磚墓,此外,還出土了大量陶器,這對研究中原地區漢代社會生活和墓葬制度具有重要意義。    2月28日,李灣村群眾在平整土地時,鉤機在寨牆意外鉤出了一些漢代墓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