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經40餘年的不懈努力,徐州土山二號墓考古發掘工作完美收官。在12月3日至5日舉行的考古成果專家論證會上,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國家博物館、陝西省考古研究院、陝西省文物保護研究院、南京博物院、南京大學、四川大學、鄭州大學、荊州文物保護中心等單位的42位專家一致認為:土山二號墓是目前國內已發現保存最為完好、文化內涵最為豐富的東漢時期諸侯王陵,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土山漢墓位於徐州博物館院內,由三座墓葬組成,其中一號墓於1969年發現,1970年由中科院考古所、南京博物院等單位發掘;三號墓於2002年發現,同年由徐州博物館進行搶救性發掘。二號墓自1977年勘探發現以來,考古工作至今已歷時40餘年。2014年經國家文物局批准,由徐州博物館主持發掘,取得一系列重要收穫。
土山二號墓規模宏大,結構複雜,墓上有高大的近圓形封土,整個墓葬南北長36米,由墓道、耳室、甬道、前室、後室、迴廊、黃腸石牆及封石組成。墓葬出土玉衣、玉席等表現墓主身份等級的文物350餘件(套),其中玉席為東漢時期墓葬首次發現。墓葬封土中發現以官印為主的封泥達4500餘方,表現出較為完備的西漢楚國官署體系,具有極為重要的學術意義。
此次論證會由江蘇省文化和旅遊廳指導、徐州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主辦、徐州博物館承辦。
專家們實地考察了土山二號墓考古發掘現場及出土文物,就本次考古發掘的成果進行了學術論證,對土山二號墓考古工作給予了充分肯定,一致認為:土山二號墓是目前國內已發現保存最為完好、文化內涵最為豐富的東漢時期諸侯王陵,本次發掘是本年度全國一項重要的考古發現,且發掘理念先進、保護方法得當、工作開展精細,發掘工作在保護性設施下開展,是田野考古與實驗室考古的有益結合。該墓葬的發掘豐富了東漢諸侯王陵的考古成果,為研究這一時期諸侯王墓喪葬制度、墓葬營建技術等提供了重要的資料,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徐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土山漢墓考古發掘與展示利用工作,積極規劃建設「徐州土山東漢彭城王墓考古博物館」,將土山下三座墓葬連通展示,建成集墓葬展示、文物展覽、考古體驗、研學旅遊等於一體的遺址性博物館。此次認證會的召開,對系統做好下一階段土山漢墓考古工作具有重要指導意義,同時也為助力徐州建設成為世界級漢文化傳承與旅遊目的地提供了重要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