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文帝像
北固雄姿
□ 喬長富
在鎮江北固山的歷史上,曾經有好幾位皇帝登臨過「北固」(指北固山北峰,下同)。這是北固山以至鎮江歷史文化中的大事。所以,一些介紹北固山的作品中往往都說到此事。不過,有些說法有真有假,還有所遺漏。例如,說到六朝幾位皇帝登「北固」的情況,有的著述就舉了劉備、孫權、宋武帝劉裕和梁武帝蕭衍,卻遺漏了宋文帝劉義隆。事實上,說劉備、孫權和宋武帝登臨「北固」,不是依據《三國演義》,就是依據前人誤說(詳後),而宋文帝登臨「北固」卻是實有其事。為此,筆者擬就這個問題說點個人看法。
「從遊」詩表明
宋文帝君臣曾登「北固」
《從遊京口北固應詔》(下稱「從遊」詩)全詩為:「玉璽戒誠信,黃屋示崇高。事為名教用,道以神理超。昔聞汾水遊,今見塵外鑣。鳴笳發春浦,稅鑾登山椒。張組眺倒景,列筵矚歸潮。遠巖映蘭薄,白日麗江皋。原隰荑綠柳,墟囿散紅桃。皇心羨陽澤,萬象鹹光昭。顧己枉維縶,撫志慚場苗。工拙各所宜,終所返林巢。曾是縈舊想,覽物奏長謠。」全詩22句,前8句讚美皇帝登監「山椒」(山巔)即「北固」;「張組」8句寫在「北固」所見春天的美景;最後6句抒發詩人想要辭官歸去的心情。
此詩作者為謝靈運(385-433)。從詩的題目和最後6句看,此詩是謝靈運在朝為官侍從皇帝登「北固」時奉詔所作。從謝靈運本人的仕歷以及他所侍從的宋武帝和宋文帝出巡的情況看,此詩當是他侍從宋文帝出巡時所作(理由詳見後文)。它表明,宋文帝在元嘉四年(427)巡幸「京口」時,曾帶領謝靈運等人登臨「北固」。
「從遊」詩是現知最早詠寫
京口山水的名篇
宋文帝是有確證的首位
登臨「北固」的皇帝
謝靈運是南朝著名的山水詩人,中國古代山水詩派的開創者。「從遊」詩是他的山水詩名篇和佳作。《文選》曾選錄此詩。「遠巖映蘭薄,白日麗江皋」,寫春天「北固」美景,被人們譽為「詩之天然成韻者」(清代王壽昌《小清華園詩談》)。而從京口和「北固」的角度說,此詩則是現知最早詠寫「北固」以至京口山水的名篇。《光緒丹徒縣誌》卷四十八所錄「南朝詩」,第二首就是此詩。而該志所錄第一首謝靈運的《廬陵王墓下作》是傷悼詩,所以「從遊」詩實際是第一首詠寫「北固」以至京口山水的詩篇。而且,從逯欽立編《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看,也未見有比「從遊」詩更早的詠寫「北固」以至京口山水的詩篇。因此,根據此詩,可以說,謝靈運是現知最早詠寫「北固」及京口山水的詩人。真可謂謝靈運得「北固」及京口山水之助而詠寫佳作,「北固」及京口山水得謝靈運詩而彰顯其壯麗。不但如此,「從遊」詩又以詩歌的形式記載了詩人隨從宋文帝登臨「北固」的事實,可與史書的有關記載相印證,並補史書之不足,因而又具有一定的史料價值。
至於宋文帝登臨「北固」的意義,除了謝靈運所說「示崇高」「昭萬象」的意義以外,還在於,從現知有關確鑿的證據看,他是歷史上第一位在位時登臨「北固」的皇帝,開創了其後在位帝王登臨「北固」的先例,對於「北固」的發展當有一定積極的影響。對於這一看法,也許有論者會不以為然,他們會說:前人不是說劉備、孫權、宋武帝曾登臨過「北固」嗎?他們都不是早於宋文帝嗎?為此,這裡有必要對前人和今人有關劉備、孫權和宋武帝登臨「北固」的說法略加辨正如下:
1.劉備、孫權登「北固」說。要弄清這個問題,首先要弄清今天的北固山在六朝時的構成情況。從有關歷史記載看,今天的北固山南峰,東晉時已稱「土山」,北固山北峰則稱「北固」(東吳時期如何稱呼,則未見記載);東吳「京城」及其子城鐵甕城則建於「土山」之上,而「北固」只是「土山」的「別嶺」,到東晉時才在其上「作府庫,儲軍實」(《元和郡縣圖志》「潤州」),可見它在東吳時期還只是一座有待開發的荒山野嶺。由此出發,再看劉備、孫權的情況。據有關史書記載,孫權於建安十三年(208)將討虜將軍府「自吳遷於京口而鎮之」(《建康實錄》)。孫權到京口後是居住於建於「土山」(姑名之為「土山」)之上的京城和鐵甕城之中。因而劉備在建安十四年到京口見孫權,當然會到「土山」之上的京城。從這種意義上看,按照今天的說法,孫權和劉備都曾登臨「北固山」前峰。至於他們會不會登臨「北固山」北峰(即「北固」),六朝以至唐人史籍則未見有說,而按照常情常理說,他們也沒有必要同登一座荒山野嶺。直到明代,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才虛構了劉備甘露寺(寺在北峰,建於唐代)招親,孫權、劉備同登北峰遊覽的情節,但這是「小說家言」,不足為據。如果我們津津樂道於此,並拿來作為孫權、劉備同登北固山北峰(即「北固」)的根據,那就不免要貽笑於大方之家了。再說,孫權在「京城」時,還只是討虜將軍、會稽太守;劉備至「京城」時還只是荊州牧,他們當時都不是皇帝,也不好與宋文帝相提並論。
2.宋武帝劉裕說。謝靈運的「從遊」詩,《文選》「五臣」注以為是謝靈運隨從「宋高祖」即宋武帝登「北固」時所作。這大概是今人說宋武帝曾登「北固」的依據。但是,據沈約《宋書》「武帝紀」所載,宋武帝即位後,他的活動範圍是在首都建康地區,並沒有離開首都出巡至京口,而據《宋書》「文帝紀」記載,宋文帝即位以後,在元嘉四年二月曾「巡幸丹徒」。當時京口屬丹徒。而宋文帝「生於京口」。所以,他既至丹徒就不會不至京口,就有可能登「北固」。
而且謝靈運詩所寫時令為春天,正與宋文帝至京口的時間吻合。所以,近人黃節《謝康樂詩集注》認為此詩是謝靈運元嘉四年侍從宋文帝登「北固」時作。其說可信。不過,謝靈運在宋文帝曾官秘書監,遷侍中(《宋書》「謝靈運傳」)。黃節認為謝靈運當時為秘書監。但是,秘書監是「掌藝文圖籍」,一般不會侍從皇帝;而侍中「掌奏事,值侍左右,應對獻替、法駕出(引者按:指皇帝出行),則正值一人負璽陪乘」(《宋書》「百官志」)。可見侍中是要侍從皇帝的。據此,謝靈運侍從宋文帝登「北固」時當是官「侍中」,而不是官「秘書監」,黃說有誤。
基於以上情況,可以肯定,劉備、孫權登「北固」說於史無徵,純虛附會;宋武帝登「北固」說是前人誤說,也不能成立。因此,宋文帝才是歷史上首位在位時登臨「北固」的皇帝,他的登臨「北固」,比起後來梁武帝登臨「北固」時間早了一百多年。
餘論
前人對於北固山歷史的記載和說法,有真(例如,說梁武帝登「北固」),有假(例如,說宋武帝登「北固」),還有一些真假相混淆(例如,說劉備至建於北固山南峰的「京城」招親是真,但說孫、劉同遊「北固」即北固山北峰,則是虛構)。而論者往往不注意對真實歷史的探求,卻津津樂道於《三國演義》的敘寫。這樣做表面看來似乎能夠吸引遊人,但當人們了解歷史的真相以後,最終會影響到遊覽的興趣。所以,我們在介紹北固山的歷史文化時,首先應當注意求真務實,區別真偽。這樣才能顯示歷史文化的厚重程度,才能有吸引力和說服力。當然,作為具有旅遊功能的名勝,為了增加旅遊者的興趣,在幫助遊人了解真實歷史的同時,適當介紹相關的傳說,也並非沒有必要。但應當以真實歷史為主幹,以傳說之類為枝葉,這樣才能相得益彰,比起乾巴巴的介紹歷史或背離歷史的「戲說」,要妥當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