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到,吃餃子」,最早的餃子居然是中國歷史的名醫發明的!
這轉眼之間,冬至也是來到了,在我國的北方流傳著這樣的一句俗語叫做:「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吃完水餃好睡覺」那你們知道這最早的餃子是誰發明的嗎?這冬至吃餃子的習俗又是在紀念誰呢?今天青魚就為大家普及一下這關於餃子的歷史。
這中國餃子的歷史可有著很長的歷史了,最早的餃子起源於東漢時期,可不是什麼名廚發明的餃子,而是我國著名的「醫聖」張仲景首創,起初張仲景製作餃子的時候更多的是把餃子當做是藥引子用,將驅寒用的羊肉與胡椒等是包裹在麵皮之內,待煮熟之後食用,這吃完以後可以防止人的耳朵生上凍瘡,所以那就「吃餃子,不凍耳朵」的俗語是有一定的科學依據。
張仲景是我國河南南陽人,在河南當地至今還流傳著張仲景與餃子之間的故事。在東漢時期,中國的中原地區冬天那真的不是人過的日子,那個時候沒有什麼空調暖氣,更沒有什麼全球變暖的問題,那時候的人們為了熬過這個冬天也是只能是依靠一身正氣,很多人因為體質的問題是沒能扛過那個嚴寒的冬天,光張仲景的家族200多人中就凍死了一半。
張仲景身為一代名醫,看到百姓們在冰天雪地中是接二連三的倒下,也是十分傷心,於是他潛心的翻箱倒櫃查閱資料,發現了不少能夠驅寒的食材,這一點青魚就不懂不著重誇一下我們的中醫了,那是真的厲害,都是靠食材滋補身體,讓身體自己緩過來,那是沒有一丁點的副作用,不像現在的西醫動手術,這下了刀子以後還指不定這疼那疼呢。
話歸正傳,這張仲景在發現了驅寒的食材以後也是犯了難,這怎麼才能讓人更好的服用了,如果放到國內一起熬了,一起煮了,那不成「黑芝麻糊」了,這誰吃得下去呢?於是他左思右想,後來終於是突發奇想,將食材包裹在麵皮之內,於是最初的餃子就這樣誕生了。
張仲景把做好的餃子端給了百姓們品嘗,百姓們是瞬間愛上了餃子的味道,雖然餃子的實質是一種驅寒藥引子,但是如今的我們更多的是把它視為飯桌上的美食,餃子作為中國的傳統文化,大家一定要記住它的來歷,好好繼承我們老祖宗給我們流傳的東西,不然又要被某國給申遺,成為了他們國家的文化,多麼可悲呀!
這就是張仲景與餃子之間的故事。在張仲景去世之後,人們為了紀念他也是在冬天的時候專門食用其所發明的食物——餃子,而那一句「冬至到,吃餃子」的俗語,也是當地人為了紀念張仲景所流傳下來的,如今很多人也都是淡忘了這段歷史,作為老祖宗的文化,我們每一個中國人都有責任去繼承下去。
「冬至到,吃餃子」,最早的餃子居然是中國歷史的名醫發明的!不知道在冬至的今天,你們吃餃子了嗎?你們還知道哪些關於餃子的俗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