餃子,自古深受大家喜愛,有一千八百多年的歷史,是一種中華傳統食物,也是最能體現記憶中「媽媽的味道」的一種食物,每逢過年和一些節令,餃子都必不可少。
當然,北方人對餃子的感情可能更深一些,全國各地口味不同,餃子的做法和餡料也有一些區別,甚至叫法也有區別,南甜北鹹,東辣西酸,對食物的要求有區別,這個大家不必過於較真。
我們這裡就說普普通通的餃子,真正意義上傳統的,正經的餃子,大概就是煮餃子。什麼蒸餃、煎餃、韭菜盒子之類的,大概都算是餃子的一種變種。餛飩跟餃子的關係更密切一些。
好言歸正傳,我們吃了這麼多年的餃子,那麼餃子到底是誰發明的呢?其實餃子這個食物,最初並非是滿足人們口舌之欲而發明的,而是有其它作用,這個最初的作用還是很令人意外的。
餃子的發明者,公認為是東漢著名的醫學家,醫聖張仲景,傳說有一年冬至,張仲景看到很多窮苦之人,衣不蔽體,飽受寒冷之苦,耳朵都凍壞了,心裡很難受,就想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經過研究,張仲景發明了一個驅寒、保護耳朵的藥方,名叫「祛寒嬌耳湯」,他搭了一個棚子,架上大鍋,免費為窮苦百姓舍藥,這個藥方就是用羊肉加上一些驅寒的草藥,用面包裹,下鍋煮。
沒錯,這個祛寒嬌耳湯,實際就是煮餃子,羊肉也是中醫中驅寒的佳品,餃子的外形也像人的耳朵,所以叫嬌耳,算是以形補形的原理,每人兩個嬌耳,一碗湯,吃了之後渾身溫暖,耳朵發熱,也算解決了凍壞耳朵的問題。
這其中的醫學原理,大家就不必深究了,總之餃子最初的作用,實際上就是作為一種藥出現的,這也是為什麼冬至要吃餃子的原因,一是為了防止耳朵凍壞,二也是為了紀念張仲景。
當然這兩個目的,經過一千多年的演變,早就被人們淡忘了,吃餃子也早就不拘泥於羊肉餡了,想吃什麼餡都有,像前邊說的各種變種做法也很多,主要還是吃的味道,以及那種過年過節的氛圍。
餃子最初發明是為了醫療,卻意外的成為了千百年來,老百姓最重要的飲食之一,受到無數人的喜愛,這一點想必張仲景也是沒想到的吧。
我是鹹魚道長,感謝您的支持。
那個在神話故事中,幫樵夫撈斧子的到底是什麼神?原來不是河神
中國神話中的四海龍王是誰?除了東海龍王,你可能一個都不知道了
中國龍沒有翅膀為什麼能飛?盤點對神龍飛行方式的四大猜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