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冰凌讀書
好吃不過餃子,舒服不如倒著!
這句俗話,老人俗話沒有假,俗話和諺語都是勞動人民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智慧的結晶!
中國人99%的人喜歡吃餃子,餃子在中國的飲食文化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在華夏兒女的心目中,餃子的寓意已經超出了食物的範疇,它更是一種幸福生活的標誌。
醫者父母心,一次的善舉千古流芳
當我們吃著鮮美可口的水餃時 ,唇齒留香的時候,不禁會想:這麼好吃的食物人們是怎麼發明的?
據傳,距今1800多年的醫聖張仲景,曾經做過長沙太守,造福一方百姓,辭官回家鄉後,發現鄉鄰們面黃肌瘦,饑寒交迫。冬至這天,他讓弟子們撘起醫棚,用牛羊肉和驅寒的藥物拌成餡,包成一個簡單的小吃食,形狀像耳朵樣。
他們把這種食物煮熟,用碗盛上幾個和肉湯一起給鄉親們吃,吃了的人都渾身暖和,兩耳發熱,凍瘡就不治而愈了。
人們稱這種小吃食叫做「嬌耳」,以後流傳下來,經過時間的洗滌,逐漸變遷成我們現在的五花八門的水餃;民間還流傳著「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俗話。
陸遊曾經有詩《對食戲作》稱讚過餃子:
春前臘後物華催,
時伴兒曹把酒杯。
蒸餅猶能十字裂,
餛飩那得五般來。
可見餃子的誘惑,「嬌耳」在歷史的變遷中名字也改頭換面,嬌耳——月牙混沌——混沌——角子,直到清朝才稱為「餃子」,餃子在各地有不同的名字:扁食、側稜等。
餃子在民間有著美好的象徵
「起身餃子落腳面」,人們出門做事和遠行時,家裡一般都會包餃子送行,有著美好的眷戀。
小時候,母親經常做的飯食就是餃子,無論有沒有肉,她都能夠做的讓人垂涎。
上世紀60~70 年代,生活條件比較艱苦,一般家庭吃餃子大都在過年時,平時不怎麼吃,那個時候吃的大部分食物就是綠色的雜糧餅和三和面的饅頭。
由於我們家的孩子多,母親既要過好日子又要保證孩子的吃飽吃好,她利用現有的條件,發揮心靈手巧的優勢,把蔬菜、雜糧和麥子面隨意組合,就能整出一頓像模像樣的美餐。
我們老家有的風俗現在想起來,感覺有些可笑,小時候對過年,我存著穆斯林教徒對主的誠心,盡心膜拜。不讓小孩子多說話,做完事不讓說「完了」,餃子、饅頭都不讓查數,說是來年豐收無數。
母親過年時包餃子總是調兩種餡:一種是大蔥香菜牛肉餡,一種是沒有肉的三鮮餡。肉餡的餃子三十晚上煮,一起煮的還有小部分手擀麵,這個手擀麵有講究,是錢串子的「繩」,寓意是來年錢財多多、財源滾滾! 素餡的餃子則是初一清晨煮的,盼望的是來年一家人素素靜靜、沒有麻煩事,一切順利!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水餃這種美食是只要想吃隨時都能吃的,至於過年時的講究早被人丟到腦後了。
餃子的五彩繽紛
餃子隨著時間長河的滾滾濤濤,雖然萬變不離其宗,但也是豐富了內涵,身價水漲船高。餃子餡從當初的簡單單一,發展成多彩多姿。
餡有:蝦仁、蟹黃、海參、魚肉、雞肉、牛羊肉和豬肉的,素餡的更是隨意發揮,只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的。
餃子皮五彩繽紛,蔬菜瓜果都可以信手掂來,胡蘿蔔、菠菜、紫薯等都可以榨汁和面,既美觀又有營養,真是一舉多得,人們的智慧在水餃上發揮得淋漓盡致!
我是吃貨,美美地對餃子垂涎,對這一點我毫不避諱。那年我們這裡開了一家「開口笑」餃子館,我隔三差五去嘗,成了常客。
記得我剛剛成家時,父母都不在身邊,只有自己動手豐衣足食;剛成家,炊具不全,我靈機一動就用茶几當案板,啤酒瓶當擀麵杖,做了一頓史無前例的餃子大餐,如今想來還忍俊不住。
好馬配好鞍,好船配好帆;好吃的餃子當然要好的蘸料搭配,我喜歡蒜泥、香醋和麻油調和的蘸料,這個當然因人而異,自己著口味而調;吃餃子還有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喝餃子湯,「原湯化原食」是對自己的胃很好的呵護。
我寫到這裡有控制不住自己了,洗洗手,幹活去,今天再美美地犒勞自己一回!
——全文完——
在閱讀中成長,在閱讀中充實自己,文學解讀,歡迎關注冰凌讀書的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