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最新發布的《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來源期刊和收錄集刊(2017-2018)目錄》,一批知名高校學報被「踢」出了所謂C刊「核心版」,淪為「擴展版期刊」,包括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同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華東理工大學學報等。同濟校報主編、人文學院院長教授孫周興在微博上聲明,怒斥其中的「潛規則」:「本主編不思進取,更沒有服從期刊市場遊戲規則,不知道所謂『影響因子』也是可交換和可買賣的,沒有採取相關措施提升本刊的『影響因子』,才有今天的下場。」
    什麼是CSSCI?什麼又是影響因子?CSSCI是1998年由南京大學評價中心受教育部委託開發研製的引文資料庫,用來檢索中文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論文收錄和被引用情況。如今,這個資料庫,已經被高校、科研院所視為最權威的中文人文社會科學學術評價機制,被戲稱為「中國學術GDP指數」。而影響因子,是CSSCI評價的一個重要工具。
    影響因子是1972年提出、在國際上被通用於評價期刊學術影響力的指標。它的算法很簡單:將一本刊物前兩年發表的論文在第三年被引用的總次數,除以該刊前兩年發表論文的總數。比如某期刊2006、2007年總共發表了100篇論文,2008年這些論文一共被引用了500次,那麼這個期刊在2008年的影響因子就是5。一般來說,雜誌的影響因子越高,其學術影響力就相對較大。但也不能絕對化,因為有些領域的研究人員較少,每年發表的論文也相對較少,這些專業領域的雜誌影響因子就不可能很高,也許最好的雜誌也只有4或5——所以,用影響因子判定期刊的學術價值,首先要區分具體的科研領域。
    如今,被納入CSSCI目錄的所謂C刊,在高校中的地位越來越重,不僅是學科排名的重要依據之一,而且,人文社科學者的職稱晉升,也和C刊論文發表密切相關。但是,近年來有不少高校專家對此詬病:CSSCI是期刊的評價標準,並不是學術的評價標準。
    武漢大學學報得知在CSSCI出局後,發表公開信稱:「由於這份刊物是全國高校系統中唯一一本只發表人文科學,即傳統文史哲三大學科稿件的期刊,而傳統文史哲三科的學者在發表論文時不太習慣像法學、經濟學、管理學等社會科學學者那樣引用期刊論文,所以導致該期刊的被引成績一直不理想。」孫周興昨天接受記者採訪時說,目前的學術評價與期刊評價體制對於人文科學是嚴重不公平的。
    除了CSSCI評價體系先天不足的客觀原因,當下,更可怕的是造假。一名高校學報負責人告訴記者,「就像某些影視公司買收視率。為了提高刊物的影響因子,一些學報居然串通起來相互引用,或者乾脆要求作者本人安排引用,實在無恥至極。」
    再來看看眼下的C刊亂象:在南京大學評價中心的官方網站上,不時可見網友提出的意見,主要是對一些收取巨額版面費的C刊提出質疑:「××等期刊中介泛濫,公開收取版面費2萬到3萬元左右,××最甚,所有中介都能操作,要價3到5萬,這樣的雜誌入選CSSCI,會影響聲譽,望貴單位在2014~2015年CSSCI遴選中慎重考察一下。謝謝!」
    有些期刊在CSSCI目錄中,以收受巨額版面費而著稱。為了多收錢,由雙月刊變成月刊,頁數增加,雖然能發幾篇好文章,但是因為主編完全是把它當成生意來做,並不是做學問。有的成了C刊以後,大家都找它發文章。它以一部分文章撐門面,給人家發稿費,其它大部分文章都要收版面費,有一種是收費發文章,還有一種是直接代寫代發,收費4萬多元。值得一提的是,因為擁有影響因子,這些所謂的「核心期刊」就沒有離開過C刊目錄。
    有專家指出,根源在於中國高校的科研評價體系一直未得到改變。教授考核要論文、升職要論文、研究生拿學位也要論文。論文大行其道,最終將使高校的創新驅動能力喪失殆盡。
    有意思的是,孫周興在他的聲明中,提及了五條「整改方案」,諸如「以前所謂學術性、開放性和特色性之類的辦刊目標,實屬書生亂彈,危害極大」、「積極地與兄弟學報和期刊合作,共同把提升學報影響因子的偉大事業進行到底」、「為籌措資金,預留三分之一版面用於發表收費論文」等等,是憤怒的諷刺,還是「同流合汙」,孫教授並沒有明言。不過,有一點是肯定的,要回歸C刊目錄,確有許多無奈之舉。有專家指出,談了多年的「論文問題」、「核心刊物問題」、「學術造假問題」,教育主管部門應該拿出一個治理方案了。(新民晚報記者張炯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