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詩歌我想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從先秦時期開始,古代的那些先賢們就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歌。
在小時候我們會因為不懂其中的意思而感到煩惱,然而真正長大了小編現在也才感受到了「詩歌」的魅力,憤怒、傷心等情感都可以用詩歌表達出來,而不是用一句「臥槽」行天下。
而歷史上我們常常提及的詩人我們第一印象肯定就是那幾個:李白、杜甫、李商隱等等。因為這也是詩歌最流行的時候,我們常說唐詩宋詞,說明了在唐朝時期詩歌文化的繁榮昌盛,所以後世的人才會特地編撰了一部《唐詩三百首》。
然而要問歷史上誰是寫詩最多的人,恐怕這個問題要令你們大失所望了,很多人都以為是李白等人,恰恰相反,李白雖然一生創作了很多詩歌,可是他卻不是歷史上創作詩歌最多的人。
這個人在歷史上名氣倒是很大,可惜他的文採平平,以至於沒有留下什麼特別出眾的詩歌,甚至有些詩歌可能不是他所創作的,只不過留下了他的名字所以他成為了創作者,而這個人就是大名鼎鼎的乾隆。
乾隆這個人一生可以說就是個「敗家子」,雖然很多人吹噓「康乾盛世」,可是隨著歷史的諸多謎團開始解開,我們也了解了康乾盛世背後究竟有多少水分。
而乾隆則因為這個「虛假」的盛世而沾沾自喜,一生好大喜功,七下江南更是花光了國庫的存銀,乃至於到了嘉慶時期只有靠和珅勉強度日。
而乾隆這個人還有一個毛病,那就是文採不怎麼樣吧,偏偏喜歡創作詩歌,歷史記載乾隆一生總共創作了四萬多首詩歌,你要知道這是什麼概念?從他二十五歲登基開始到他斷氣總共幾十年的時間裡,平均每天就要創作兩首詩,而且還是不間斷的那種,你要想想這是多麼龐大的工程啊。
而整個唐朝的詩歌也差不多只有幾萬首,而乾隆一個人就涵蓋了唐朝幾百年,所以在這一點上乾隆倒的確是很勤奮的。
然而,乾隆奉行的是「質量不夠,數量來湊」的原則,他一生雖然創作了很多詩歌,可是不好意思他的傳世佳作沒留下幾首,甚至小學生課本之中僅僅只有一首他的「傳世佳作」。
課本上收錄的詩集我想肯定是很多的教程老師經過嚴格進行編撰的,這裡面收錄了很多的詩人膾炙人口的詩歌,比如李白的詩歌就有好多,許多至今還歷歷在目。
然而這位「十全老人」的詩歌小編實在是不敢恭維,但是對於在課堂上上課的小學生來說,這首詩歌足以令他們感動。為什麼?先來看看這位「十全老人」的詩歌:
一片一片又一片,
兩片三片四五片。
六片七片八九片,
飛入蘆花都不見。
這首詩就是入選小學課本的十全老人的《飛雪》,整首詩描述的就是雪花飛舞的場景,然而這首詩單純就是靠數字來搭配的,唯有最後一句才是亮點。
可惜很不湊巧的是,就這最後一句也並非是乾隆的手筆,而是當時那些大臣們實在看不下去了,於是乎幫乾隆加上了這最後一句,最終由乾隆落款成為了乾隆的「傳世佳作」。
然而我們單純從欣賞藝術的角度來說,這樣的詩句是不是感覺有點單調,很多的網友都表示這樣子的文採我也可以,甚至可以比他寫得更好,所以很多人對於這首《飛雪》能夠入選小學生詩集還是抱有懷疑態度的。
然而對於我們的小學生來說這實在是太令他們感動了。為什麼?因為簡單好背,我想很多的看官小時候因為背不出古詩而感到煩惱吧?很多人因此也遭到了老師的點名。
然而這首詩卻對小學生來說是福音,因為只需要記住第四句就等於會背整首詩了,這樣簡單的詩歌怎能不受學生們的喜愛呢?所以某種程度上可能還要感謝他,因為不用為背詩而煩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