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唐朝一共流傳下來49000多首唐詩,而清朝的乾隆皇帝一個人就寫了40000多首,一個人的產量都快抵上一個朝代了。毫無疑問,乾隆絕對是一個對詩歌有著近乎偏執熱愛的皇帝。
按乾隆88歲駕崩來算,從他出生那一刻開始,平均每天要寫1.3首詩才能創作出如此驚世駭俗的數量。這一位清朝皇帝,用實際行動告訴了後人,什麼叫愛好,什麼叫勤奮,什麼叫堅持。
乾隆到底有多愛寫詩呢?據傳,只要不是他批閱奏摺的時候,就是他寫詩的時候。只要閒下來,乾隆就寫詩,吃飯寫,睡覺之前寫,吃個黃瓜寫下《黃瓜頌》,登個閣樓也寫詩,甚至連上廁所都要來兩首。清朝人趙翼在《簷曝雜記》裡說,乾隆一次上廁所,利用蹲坑的時間足足寫了四首詩。
小編甚至懷疑,到底是乾隆作詩速度太快,還是便秘拉屎太慢,不過,有一點可以確定,乾隆那天的腳肯定是蹲麻了的。
話說回來,乾隆寫了這麼多首詩,為啥我們如今聽說的少之又少呢?而且從小到大學過的所有古詩詞裡,似乎都沒有乾隆帝的「大作」。
原因很簡單,就是乾隆這4萬多首詩裡,百分之九十都是垃圾。眾所周知,一首廣為流傳的好詩,一定要立意高遠,最好是帶點家國情懷,輔佐歷史典故,最後以詩人惆悵或是憤慨激昂的情緒結束,讓人盪氣迴腸。
反觀乾隆,雞毛蒜皮都可以寫詩,你能指望這些詩立意高到哪裡去?下面放出幾首乾隆皇帝的口水詩,大家品品就知道為何這4萬首詩流傳不廣了。
一首叫《詠花》,「一朵兩朵三四朵,五朵六朵七八朵。九朵十朵十一朵,飛入草叢都不見。」還有上文提到的《黃瓜頌》,「菜盤佳品最燕京,二月嘗新豈定評。壓架綴籬偏有致,田家風景繪真情。」再來一首有家國情懷的詩《過蒙古諸部落》,「小兒五歲會騎駝,乳餅為糧樂則那。忽落輕莎翻得意,揶揄學父舞天魔。」
由此可見,乾隆是一點作詩天賦都沒有,他的這些打油詩和口水詩看起來更像是今天的微信朋友圈。不過,這麼多口水詩裡,還是有一篇進了國人的課本的,雖然是小學課本,而且談不上有多深刻和晦澀難懂,只是因為朗朗上口,加上容易理解,成了小學古詩詞入門的必學篇目。
這首詩相信大部分國人都聽過,只是學的時候,並不知道這是乾隆皇帝寫的。那麼,究竟是哪首詩呢?詩名叫《詠雪》,全詩如下「一片一片又一片,兩片三片五六片。六片七片八九片,飛入蘆花都不見。」是不是很熟悉?小學一年級就學過,但當時的課本並沒有將這四句當做古詩來處理的,而是當成兒歌來學的。
不過,好歹乾隆這4萬首也算出了個代表。當時他在位時,官員們處於拍馬屁,肯定要盛讚乾隆的詩作。如今,倘若乾隆還在世,看到後人如此不屑自己的詩,不知心裡是否會五味陳雜。當然,寫詩這種愛好無可厚非。不過,能如此高產卻只有一首流傳至今的,也就只有乾隆本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