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湖南作為一片「文源深、文氣足、文脈廣」的文化沃土,如何在新時代綻放出耀眼的文化之花?在湖南省湖湘文化交流協會、湖南省社科聯、湖南省社科院、湖南省湖湘文化研究會日前聯合舉辦的「湖湘文化與新時代歷史使命」論壇上,省會眾多社科理論工作者圍繞主題進行了熱烈研討。本報今天摘登部分專家學者的精彩觀點,以饗讀者。
拙誠:湖湘文化的精神底色
湖南省作協原主席 唐浩明
對於湖湘文化的特點,人們有很多表述,如心憂天下、敢為人先、經世致用、堅忍不拔等等。但我認為,湖湘文化的這些特點,都依附在一種精神底色上。在這種精神底色上的心憂天下、敢為人先、經世致用、堅忍不拔等等,才真正屬於湖湘一帶的文化特色。其中,至少有一個色彩,可以稱之為湖湘文化底色中的重要元素,那就是拙誠。
湖南地處偏僻,貧瘠落後,民生艱苦,民風倔強霸蠻。湖湘學術樸厚篤重,務本務實。千百年來,正是這種民風與學術孕育了湖南人的拙誠群體品質,並且深深地浸潤著湖湘文化的方方面面。
最先以堅定自信的態度向世間公開宣示拙的理念的,是周敦頤。周敦頤做永州通判時,別人說他拙。他說不錯,我就是拙,我不喜歡巧,而且我也為世俗太巧而憂慮。他為此專門寫一篇《拙賦》。周敦頤的《拙賦》與他的《愛蓮說》一道,是影響中華民族世道人心的兩篇重要文學作品。
此後,王船山說他一生的為人是「養拙自守」。魏源認為「或拙之而反得」,並引蘇轍的話來表明自己「雖拙而巧」的觀點。王船山隱居山林四十年,在物資匱乏、一無名二無利的困境中,苦心孤詣地著書立說,以最笨最拙的方式彰顯他對信仰對學術的忠誠。魏源在二十年的幕僚生涯中,就像他的字號默深那樣,將自己默默地深沉於書冊史料中,協助林則徐、陶澍、賀長齡編輯《皇朝經世文編》《海國圖志》,以拙誠的心態艱苦地探索國家的富強之路。
近代湖南的一件大事情,是湘軍運動。曾國藩曾為這場湘軍運動作過一番總結,他說湘軍之所以能成事,靠的就是拙誠。拙誠在軍事上的體現,就是著名的「扎硬寨,打死仗」。曾國藩還認為拙誠更重要的是塑造人的品性。他說:「能常葆此拙且誠者,出而濟世,入而表裡,群材之興也,不可量矣,又豈僅以武節彪炳寰區也乎!」他主張以拙勝巧,以誠勝偽,甚至認為「天下之至拙可勝天下之至巧,天下之至誠可勝天下之至偽。」曾國藩又將這種拙誠比之為愚公移山。他在湘軍高層中常常提到愚公移山。他認為,愚公移山與拙誠,遵奉的是同一理念,踐行的是同一方式。
深受湖湘文化薰陶的毛澤東也經常以愚公移山這個詞,來表述他的「下定決心,不怕犧牲,排除萬難,去爭取勝利」的奮鬥精神。1945年6月,在中共七大會議閉幕報告中,他向代表們動情地講述了愚公移山的古老故事,號召全黨以愚公移山的精神,搬掉壓在中華民族頭上的大山。他說只要我們共產黨人真心實意這樣做,我們也會感動上帝的,這個上帝就是中國人民。
拙看起來像是愚笨,其實不是。這一點,老子早就指出過,他說「大巧若拙」。所以,拙實際上才是真正的巧,而且是大巧。對這一湖湘文化的精神底色,我們要深刻地予以認識,從而更好地繼承與弘揚。
湖湘文化的現代使命:重建中國文化的主體性
湖南大學嶽麓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朱漢民
從重建中國文化的主體性這個維度去考量湖湘文化的現代使命,可以從兩個方向著力。
首先,可以從中國文化主體性重建來探討湖湘文化的當代意義。一方面,在中國近代史上,湖湘地區湧現出一大批能夠「睜眼看世界」、倡導對外來文化持開放態度的士大夫群體,他們是中國近代史上引進外來文化的積極推動者。另一方面,正是這批推動中國文化近代化的湖湘士大夫,又是中國文化主體性重建的推動者。因此,湖湘文化傳統的當代意義,首先在於湖湘士大夫將中國文化的近代化與主體性重建的結合。對於當代中國知識界來說,我們仍然應該沿著近代湖湘士大夫的文化道路繼續走下去,完成他們沒有完成的文化使命。這既是使中華文化重煥生機的必然之路,同時也是使中華文化惠及人類的光明大道,即如楊昌濟所預言的:「吾人能輸入西洋文明以自益,後輸出吾國之文明以益天下。」
其次,立足中國文化主體性重建看湖湘文化在現代如何發展。湖湘文化的發展機遇、歷史貢獻,均是與中國文化的歷史建構、特別是其主體建構聯繫在一起的。湖湘文化發展史經歷了三個重要發展時期:楚漢、宋明、清末民初。在這三個歷史時期中的湖湘文化之所以成就高、貢獻大,就在於它們能夠充分表達中國文化發展及主體性建構的要求。當代中國同樣正在面臨文化主體性重建的使命。晚清以來希望通過近代化以實現中國富國強兵的所謂強國夢,今天正在變成現實。但無論是近一百多年的近代化運動,還是近三十多年的現代化運動,主導或參與中國近代化進程或現代化運動的精英人物,最為缺乏的卻是對數千年積累的中華文明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覺與文化自立。所以,我們需要從湖湘士大夫所致力於中國文化主體性重建中尋找智慧,找到啟示:其一,文化自信。近代開明的湖湘士大夫雖然力倡改革開放,十分欣賞並倡導學習西方的堅船利炮、憲政制度、平等自由觀念,但是他們卻有著對中華五千年文化的高度自信。其二,文化自覺。包括文化上知己知彼,大膽地承認自己文化傳統的短處與不足;在知己知彼基礎上對中華文化傳統中的恆常性、普遍性價值有非常理性的認同與堅守。其三,文化自立。「自信」是情,「自覺」是知,「自立」是意,屬文化建構的實際行動。近代湖湘士大夫在推動中國文化的近代化轉型的時候,由於他們能夠堅持對中國文化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覺、文化自立,故而能夠將這種文化近代化轉型與中國文化主體性重建結合起來。我們在思考當代湖湘文化如何發展時,首先考慮的應該是承傳近代湖湘士大夫的文化使命,最終完成中華文化的主體性重建。
新時代湖湘文化傳承的「五重奏」
湖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鄧清柯
國之無文,行之不遠。新時代我們要善於從湖湘文化的精神特質中汲取營養,奏響湖湘文化傳承的「五重奏」。
立足新時代是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偉大飛躍的時代,奏好湖湘文化「心憂天下」的「追夢進行曲」。天下興亡,文化有責。湖湘文化素有「先天下之憂而憂」的家國情懷。居「四塞之地」而「胸懷天下」的理想境界、「若道中華國果亡,除非湖南人盡死」的赤誠血性、定要「為四萬萬中國人爭人格」的百姓情愫,都是湖湘兒女家國情懷的反映。新時代我們要同心共築中國夢,必須把弘揚心憂天下的湖湘文化精髄擺上更加突出的位置。
立足新時代是從「世界大國」走向「世界強國」的時代,奏好湖湘文化「兼容並蓄」的「開放進行曲」。海納百川,有容乃大。開放包容是湖湘文化與生俱來的精神特質。湖湘文化是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學派文化以及與國外文化融合而形成的文化形態,這使它具有兼容並蓄、博採眾長的開放精神。新時代我們要實施開放崛起戰略,仍要到注重兼容並蓄的湖湘文化精氣神中尋找智慧和答案。
立足新時代是從「跟跑、並跑」向「領跑」轉變的時代,奏好湖湘文化「敢為人先」的「創新進行曲」。讓創新的偉力不斷迸發,需要弘揚敢為人先的湖湘文化精神。從中國最先興辦造船工業的左宗棠,到最早推動中國維新的陳寶箴,再到打響武昌起義第一槍的蔣翊武,湖南人素有敢於吃螃蟹、敢開風氣之先的傳統。新時代我們要堅持創新引領,必須把湖湘文化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作為繼續前進的不變法寶。
立足新時代是從「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的時代,奏好湖湘文化「經世致用」的「發展進行曲」。文化生活是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內容,文化高質量發展越來越成為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的「精神陽光」。文化產業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內在要求,是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新時代發揚經世致用的湖湘文化精神,是以文化高質量發展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現實需要。
立足「新時代是奮鬥者的時代」,奏好湖湘文化「堅韌不拔」的「奮鬥進行曲」。幸福都是奮鬥出來的。湖湘文化中包含鮮明的堅韌不拔的奮鬥基因。「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堅定信念、「萬水千山只等閒」的樂觀精神、「欲與天公試比高」的不屈意志,都是湖湘兒女堅韌不拔品格的寫照。我們要發揚堅韌不拔的湖湘文化精神,用奮鬥為新時代輸入源源不斷的新能量。
新時代推進湖湘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實踐路徑
湖南省委黨校原副校長、教授 周正剛
提出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以下簡稱「兩創」),是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堅持「二為」方向、「雙百」方針的基礎上,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理論重要的貢獻和創新。新時代推進湖湘文化「兩創」,利用其豐厚的思想和資源,必須把握其實踐路徑。
首先,在理想信念建設上植入湖湘文化之夢。從魏源「睜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左宗棠抬棺進疆抗擊沙俄,譚嗣同血灑菜市口,到黃興領導起義屢敗屢戰,無不是為了實現國家的獨立、民族的崛起和復興。以毛澤東為代表的湘籍無產階級革命家群體更具有「改造中國與世界」的理想和豪情。當今推進湖湘文化「兩創」,必須將湖湘志士的遠大理想抱負融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忘初心,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其次,在核心價值觀引領上體現湖湘文化之魂。湖湘文化十分重視核心價值觀的構建和人格修養。當今推進湖湘文化「兩創」,不僅要以心憂天下、勇於獻身的愛國精神,為實現國家「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價值目標而奮鬥;以無所依傍、浩然獨往的獨立根性,為建立「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會而努力;同時要以「愛國、敬業、誠信、友善」作為個人層面的價值準則,加強人格和道德修養。
第三,在文化事業與產業發展上紮實湖湘文化之根。湖湘文化一個最重要的特點就是強調經世致用,關注國計民生,辦實事、興實業。新時期「文化湘軍」的崛起,離不開湖湘文化「經世致用、敢為人先」的精神氣質和文化特色的浸潤。因此,我們應當以湖湘文化思想精華為內核,以產品產業為載體,努力將湖湘文化融入人們的生產生活,充分利用湖湘的歷史文化資源、民間民俗資源、紅色文化資源,大力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做到軟體、硬體一起抓。
第四,在文化開放交流上再展湖湘文化之風。開放包容、兼收並蓄,是湖湘文化的重要特徵和風格。當今世界,文化交流日頻、交融日深、交鋒日烈,尤需我們在文化建設中再展湖湘文化開放、包容、博採、兼收之風。既要傳承歷史文化,更要發展現代文化;既要創新本土文化,也要借鑑外域文化;既要高揚主流文化,也要吸收流行文化;既要發展精英文化,也要引導大眾文化,從而使湖湘文化在博採眾長中大放異彩。
湖南人物走向全國的歷程及原因分析
湖南省文史研究館副館長 李躍龍
因為區位地理因素和經濟社會發展變遷與中國歷史進程交替影響之關係,湖南人物在各個時期的表現和影響力均不盡相同。概括而言,古代特別是唐宋以前湖南人文不盛,其地位也不太重要;宋代以後、特別是近現代,湖南先後出現了幾代足以影響全國全局的人物群體。
漫長的古代,湖南被稱為「江湖之遠」「蠻荒卑溼之地」,成為貶謫和流放的主要地區。流寓人物對湖南的歷史進程、特別是文化構建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湖湘文化中也因此包含有大量的外來文化元素的權重。湖南本土人士開始形成人物群體並漸次產生全局影響力,主要始於兩宋尤其是南宋時期。唐宋之際,中國政治和經濟重心開始變化,到南宋已大體完成由北向南的轉移。「衣冠南渡」,一批具有重要影響力的政界文化界人物到湖南為官、講學,為湖南在文化教育和人文思想領域建設準備了基礎。明代湖南文教有新的發展,已表現為湖南人在改變傳統老面孔,突破宋代湖南人偏重於文化思想領域的圈子,在進入中央權力的核心上發力。
惟楚有材,於斯為盛。清中葉開始,湖南具有全國影響力的人物群體先後出現,他們是以陶澍為代表的經世派人物群體,以曾左彭胡為領袖的湘軍人物群體,以譚嗣同為代表的維新派人物群體,以黃興為代表的資產階級革命派人物群體,以及以毛澤東為代表的無產階級革命家人物群體。
湖南人物盛衰消長的規律,與湖南的區位、發展變遷和歷史進程緊密相連。湖南位於中部地區,溝通東西,連接南北。從歷史上看,湖南既反映了中國政治中心從西到東的戰略轉移關係,也體現了中國政治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南北互動關係。從歷史發展的過程看,早期主要表現為由西到東的轉移關係,即政治中心由西向東轉移;愈到近現代,則更多為向南轉移或者是南北互動關係,即經濟重心南移。南北交替關係的影響,往往比由西向東的重心轉移來得更多一些,作用也更大一些。一旦中國政治和經濟重心發生轉移後,湖南在全國的地位就會相應上升而變得極其重要。兩宋以來,湖南無一例外地成為南北政治互動的戰場和主要舞臺。一般來說,愈到現代,南方成為中國革新力量的策源地,而北方則淪為守舊和反動勢力的大本營。湖南人被歷史的風雲際會自然而然推上這個舞臺。從湘江出發,涉洞庭,下長江,由「江湖之遠」到「廟堂之高」,登上全國大舞臺,歷史發展的規律決定著各個時期湖南人物的事功、成敗和影響力。
湖湘文化與湖南發展
湖南省文史研究館館員、湖南商學院教授 鄭佳明
湖湘文化深刻影響了中國近代歷史發展
總的傾向為保守的理學思想,是湖南經濟發展的深層阻礙農耕文明需要向工業文明轉變
湖湘文化有三個精髓,湘人精神、湘人思想和湘人血性。湘人精神,是說湖南人繼承了楚風漢韻,屈原之忠貞,賈誼之憂患,楚辭之優美,漢文之宏博,情懷文韻流傳,三湘四水澤被;湘人思想,其學術形態體現在「湘學」之中,宋時湘人周敦頤破千年之暗,二程繼之弘道,胡氏父子創湖湘學派,張栻辦嶽麓書院,孔孟之道在湘水之濱升華成為新儒學,也就是「理學」;明清巨變中,經王船山改造,理學和經世之學成為湖湘士子在晚清大變局中克敵制勝的思想武器;湘人血性,指的漢族與蠻族土著的融合,形成湘人「霸蠻」性格和鐵血品質。精神、思想和血性融合貫通、三位一體成為湖湘文化的優勢。進入近代後,中華文明遇到西方列強的威脅,魏源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在救亡圖存民族振興的歷史過程中,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和新民主主義革命,湖南人都站在歷史前列,為民族救亡與復興作出了突出的貢獻。湘人的崛起,既是時勢造英雄,也是湖湘文化的深刻影響。
總的傾向為保守的理學思想,是湖南經濟發展的深層阻礙
由於作為湖湘文化主體的理學,總的傾向是保守的,因此,站在歷史前沿的湘人政治家,思考和解決的主要是政治問題,包括義理問題、方向道路問題、大本大源問題。對於工商業問題,也是從政治角度出發去關注和思考的。與晉商、徽商、甬商、粵商不同的是,湘軍辦工業並非單純從經濟需要和經濟規律出發,而是從政治需要和軍事需要開始,師夷長技以制夷,富國強兵以救亡,搞經濟是為了搞政治,政治動機和理性思考主導,常常以搞政治的方法搞經濟,以權力推動經濟,又以權力幹擾經濟,導致湖南經濟與政治結下了不解之緣。洋務運動中形成的國家與工業企業的關係,資本來源和所有制問題,市場機制和經濟規律問題,權力參與導致腐敗的問題,成為中國工商業經濟的基因,直接影響了中國近百年的經濟模式,也成為湖南經濟發展的深層阻礙。
農耕文明需要向工業文明轉變
湖湘文化形成於漫長的農耕社會,是典型的農耕意識形態。湖南本質上是個內陸農業省份,經濟結構和消費習慣都比較傳統,市場化水平較低,湖南經濟發展的內在動力和需求不夠充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是新型的工業化社會。作為農業大省,湖南必須追求並實現農耕文明向工業文明的轉變,厚植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正等新型的工業化社會的核心價值觀念。尤其對理學中重義輕利的價值觀,禁慾節儉的生活觀,重農輕商的經濟觀要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新時代要弘揚傳承湖湘文化的優良傳統與人文精神
湖南省政府參事、湖南師大教授、博士生導師 周秋光
湖湘文化的優良傳統與人文精神是什麼?2016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勉勵湖南在脫貧攻堅中要發揚歷史上湖南人「吃得苦、霸得蠻、扎硬寨、打死仗」的12字便是。這12字優良傳統和人文精神是歷史形成的。
首先,來源於湖南人所生存的地理環境。在漫長的古代社會,至少在唐以前,湖南還十分封閉落後。其三面環山、一面臨湖,典型的「四塞之地」,與外界隔絕。故生長在這種環境中的湖南人風氣不開,見聞狹獈,民性倔犟。但是另一方面,也造就了湖南人能夠任勞任怨,吃得苦、霸得蠻。
其次,宋以來大量湧入湖南的外地移民提升了湖南人口的質量,鑄造了湖南人的品格,錘鍊了湖湘精神的個性。此外,本地人與苗、瑤、侗、土家族等族聯姻,吸收了這些少數民族強韌、獷悍和刻苦的習性,從而在湖南漸次形成了一種有別於他省的樸實勤奮、勁直勇悍、好勝尚氣、不信邪,甚至流於偏狹任性的鄉俗民氣。
再次,宋代湖湘學派創立後一直到明清,湖南人有周敦頤、王夫之、曾國藩三尊精神偶像作為思想引領。周敦頤的引領是立人極,讓湖南人追尋生命的價值和意義;王夫之的引領是要湖南人內聖外王、批判創新、兼容並蓄;曾國藩的引領就是踐行先賢學說,身體力行,讓湖南人有以天下為己任的責任心和使命感。
經濟社會發展進入新時代,湖南在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建設新湖南的新徵程中,要將弘揚傳承湖湘文化優良傳統、人文精神與克服其歷史的缺陷、補齊發展的短板相結合。湖湘文化歷史的缺陷是重政治、軍事、農業而輕經濟、商業、工業;發展的短板是區域輻射與協調發展極不平衡。
那麼,如何傳承、克服歷史缺陷與補齊發展短板?一是統籌區域協調發展格局,整體提升區域發展水平。包括分類指導區域發展布局、加快構建新型城鎮體系、提高城鎮化質量、促進鄉村振興、完善區域基礎設施。同時將區域協調與脫貧攻堅做有效對接。
二是優化營商環境。應樹立「營商環境就是區域競爭力」的觀念,把弘揚傳統與以「誠信社會、誠信政府」為基礎的契約精神相結合,在全社會營造愛商敬商親商、誠信招商待商的社會氛圍和「親」「清」政商關係。
三是重點對接粵港澳大灣區。大灣區是城市集群與互聯互通的概念。湖南對接大灣區的有利條件應是長株潭三市經濟一體化,以及在此基礎上啟動3+5城市群建設。
堅持和貫徹「兩創」方針,實現新時代湖湘文化的歷史使命
湖南省社會科學院歷史文化研究所所長 李斌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就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出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方針,是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本方針。湖湘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實現湖湘文化在新時代的「兩創」,是實現新時代湖湘文化歷史使命的重要力量源泉。
堅定湖湘文化自信是堅持和貫徹「兩創」方針的根基
湖湘文化主要有「經世致用、求真務實」「心憂天下、愛國擔當」「不屈不撓、攻堅克難」等優秀傳統和精神特質。特別是近代以來,湖湘人才群體的湧現,成就了「一本湘人奮鬥篇,半部中國近代史」和「中興將相,十九湖湘」的光輝篇章。曾國藩、左宗棠、劉坤一等人最早創辦洋務,開啟了中國工業近代化之路;毛澤東、蔡和森、劉少奇等人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等等,都體現了湖湘文化的經世致用和開創性。不忘本來才能開闢未來,善於繼承才能更好創新。只有對湖湘文化自身具有堅定的自信,才能具有堅守的從容和創新的底氣。
科學評價湖湘文化優劣是堅持和貫徹「兩創」方針的前提
客觀辯證地認識湖湘文化的優劣,是堅持和貫徹「兩創」方針的基本前提。湖湘文化既有優良精神品質,又有不少缺陷和不足。湖湘文化有其不可迴避的弊端:一是保守性較強。例如,近代湖南曾被稱為「鐵門之城」,湖南人被稱為「讀書積古之儒,幾至恥聞洋務」。二是包容性較差。例如湖南人在歷史上出現過不少內鬥的現象。三是官本位思想較重。曾經有很多人說湖南人「會吃辣椒會革命,但不懂建設」,說湖南「楚材晉用,牆內開花牆外香」等。這些現象與官本位思想有很大的關係。我們要謙虛謹慎,以人民為中心,以經濟發展為中心,為湖湘文化的「兩創」工作奠定思想理論基礎和實踐基礎。
激活湖湘文化的生命力是實現湖湘文化「兩創」的動力
實現湖湘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就是要對其至今仍有借鑑價值的內涵和陳舊的表現形式加以改造,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和現代表達形式,激活其生命力。實現湖湘文化的創新性發展,就是要按照時代的新要求,對其優秀內涵加以補充、拓展、完善,增強其影響力和感召力。使湖湘文化「活」在當下,便是對湖湘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生動體現。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只有堅持和貫徹「兩創」方針,「以古人之規矩,開自己之生面」,才能充分實現湖湘文化在新時代的歷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