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記》
第一次讀到「世外桃源」這個詞,甚覺美好,它瀰漫著人們對於神秘和美好的仙境的嚮往。真正了解這個詞是讀了東晉大詩人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此文寫的是:東晉太元年間,武陵郡有個人以打漁為生,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漁人對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詫異,繼續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盡頭。
桃林的盡頭竟是一個村莊,村裡的人聽說來了這麼一個人,就都來打聽消息。他們自己說他們的祖先為了躲避秦時的戰亂,領著妻子兒女和鄉鄰來到這個與人世隔絕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斷絕了來往。他們問漁人現在是什麼朝代,他們竟然不知道有過漢朝,更不必說魏晉兩朝了。
漁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詳盡地告訴了他們,聽完以後,他們都感嘆惋惜。其餘的人各自又把漁人請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飯來款待他,漁人待了幾天便回家,之後人們怎麼找也找不到這個桃花源了。
桃花源究竟存在嗎?
說法一:桃花源可能是個遠離世俗的深山小村,這裡與世隔絕,與外界不通
關於桃花源具體在哪如今仍有爭論,武陵是今天的湖南。中國桃花源的地名有很多,重慶酉陽、湖南常德、湖北十堰、江蘇連雲港、安徽黃山、臺灣基隆、河南南陽、重慶永川等地都有桃花源,《桃花源記》中的到底是哪有好幾種說法。
說法二:桃花源可能是個古墓,漁人到的地方是個」死人國「
漁人他在這個古墓裡面做了個美好的夢,夢醒後就趕緊逃離了這個詭異的地方。而當太守知道了這兒有個美麗的地方之後,立馬就派人沿路去查看什麼情況,但可能也不過只找到了古墓罷了,而又過了不久,那名叫劉子驥的漁人也詭異的突然死去了。文章當中聲稱是因病而死,那麼更多的人想要知道這桃花源裡到底有什麼秘密恐怕是不得而知了。陶淵明的文章當中也提到,待太守他們尋後無果,劉子冀也病死之後,對於桃花源的事情就「遂無問津者」了。
綜上所述
陶淵明希望生活在一個和平美好,沒有戰亂,沒有剝削,人人都安居樂業的社會裡。但是這樣的社會理想註定與現實世界格格不入。於是,作為一個揮灑墨水的文人,陶淵明選擇在精神上做一次逃離。他用手中的筆在精神中,想像中為自己描繪了一個美好的世外桃源。這也是文人追尋現實和理想的交叉,調節心理平衡的一種方式。諸如此類種種,可以看出,桃花源,其實就是陶淵明勾勒的一個極樂世界,而這個世界現實中是不存在!
筆者拙見
東晉詩人陶淵明在他那篇清新、飄逸、光彩而恬淡的《桃花源記》中,憧憬了一個自由 、安樂的理想社會,那「芳草鮮美,落英繽紛」的桃源風光尤其令人神往和稱羨。虛構的,想像來得,只是當時是打仗戰亂,想要安定的生活而已。當然,現實生活中,只要你生活得好,生活的快樂,那裡就是桃花源。它的意義不光是一篇文章,它的意義也不止簡單地停留在物質層面,已經上升到心靈的渴望上去。如今生活安定沒有戰亂,我們更應該把握大好時光艱苦奮鬥,書寫自己的輝煌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