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部級官員迎調整高峰 專家學者從政成變動趨勢

2020-12-12 中國網新聞中心

中新網北京2月2日電(記者闞楓)近期,承接中央部委新老交替和地方兩會進程,省部級官員再迎人事調整高峰。知名學者步入仕途,央地幹部互動更具針對性,黨委、政府、人大、政協幹部交流任職,公安廳長擢升副省長……觀察此輪人事變動,一些幹部選任趨勢,值得關注。

學者從政,領導班子配「專家」

近期人事變動,「學而優則仕」的學者從政現象頗為引人關注。1月28日,接替年滿65周歲的周生賢,「60後」清華大學校長陳吉寧任中共環保部黨組書記。有媒體分析,陳吉寧或在日後的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上走完法律程序,擔任環保部部長。此番調整後,51歲的陳吉寧也正式晉升正部級官員。

次日,媒體曝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長侯建國任科技部副部長的消息。侯建國不僅是中國科學院院士,還是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

近年來的高官人事調整中,學者從政的特點頗受關注。現任科技部長萬鋼、教育部長袁貴仁都曾是高校校長。此外,近兩年常被媒體引用的例子是,2013年,有著「平民法學家」之稱的徐顯明,從山東大學校長調任中央綜治委辦公室專職副主任。

去年底,中辦印發的《2014—2018年全國黨政領導班子建設規劃綱要》提出,注重從國有企業、高校、科研院所等企事業單位領導人員中培養選拔黨政領導班子成員,並強調「重視充實熟悉現代工業、現代農業、現代服務業、新型城鎮化、生態文明建設和信息化建設等方面工作的幹部」。

有分析稱,針對性的在一些地區和部委的領導班子中配備專家型官員,有利於完善領導班子知識結構,推進改革決策的科學性與專業性。

央地互動更具針對性 或含改革深意

近期省部級官員央地交流任職的案例中,備受矚目的要數從能源大省(區)新疆調任國家能源主管部門的努爾·白克力,以及從國家海洋局調任海島省份海南的劉賜貴。

今年53歲的努爾·白克力在新疆工作超30年。在輿論分析中,此次由他出任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國家能源局局長,或出於「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和「十三五」能源規劃的考慮,新疆的能源發展或將提速。

同時,與海洋淵源頗深的劉賜貴調任海南省委副書記、代省長,這一調動則更具針對性。劉賜貴曾在沿海大省福建工作30多年,任職國家海洋局也有4年,今次調赴海南,外界也期冀這個海洋內行在「海洋大省」能夠一展身手。而觀察劉賜貴履新的一個月來,他已開始赴基層多地調研,並在多個場合談及「海洋經濟」,已然進入了新角色。

提及「專業對口」,今年1月,又有兩位中紀委官員「空降」地方,他們是姚增科和崔少鵬。同為中紀委常委的兩人,此番分別任天津市委常委、市紀委書記和吉林省委常委、省紀委書記。加上此前分赴上海和山西履職的侯凱、黃曉薇,至此,十八大之後,已有4位中紀委常委「空降」地方任省級紀委書記。

無論是地方大員赴京任職,還是中央幹部「空降」地方,觀察可見,除了履歷專業的「對口」,央地之間頗具「針對性」的人事互動亦具改革深意。

黨委、政府、人大、政協交流任職

在此輪地方省部級官員的調整中,再度出現了在人大、政協系統任職的幹部調任黨政系統擔任要職。

例如,在河南,擔任河南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兩年之後,李文慧轉任河南省委常委、秘書長。在福建,擔任福建省政協副主席三年之後,身為十八屆中央候補委員的福建省委統戰部長雷春美進入省委常委班子。

與上述兩人相對應,此輪人事變動中,亦有一些省級黨委常委在省級地方兩會後擔任人大,政協職務。例如,在天津,替補此前已調任國家發改委的何立峰,臧獻甫當選天津市政協主席;在四川,替補此前落馬的李崇禧,柯尊平當選四川省政協主席;在北京,牛有成當選北京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

半年前,天津原政協主席何立峰調任國家發改委之際,有媒體就用「二線崗位重回一線」來形容此次調動。其實,早在2004年,中共十六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決定》即指出,「逐步加大黨委、人大、政府、政協之間的幹部交流。」

對於這一特點,有港媒此前分析稱,伴隨著民主政治的推進,人大、政協在立法、監督等方面對國家政治經濟發揮更多實質性的影響。黨政幹部與人大、政協幹部的雙向交流,表明人大和政協的作用將更加突出。

副省長兼任公安廳長漸成趨勢

從去年底開始,山東、河南、河北、陝西、山西公安廳長陸續獲任副省長。

今年1月15日,安徽省十二屆人大常委會第十七次會議通過表決,決定任命省政府省長助理、黨組成員、省公安廳長李建中為副省長。之後,甘肅、貴州、福建的公安廳長也紛紛升任副省長。

經過此番調整,由省級政府副職兼的省級公安廳(局)長已達21人,分別為,上海的白少康,重慶的何挺,湖北的曾欣,江蘇的王立科,四川的侍俊,廣東的李春生,吉林的黃關春,青海的劉志強,黑龍江的孫永波,江西的鄭為文,新疆的朱昌傑,內蒙古的馬明,陝西的杜航偉,山東的徐珠寶,河南的王小洪,河北的董仚生,山西的劉傑,安徽的李建中,貴州的孫立成,甘肅的馬世忠,福建的王惠敏。

另外,還有4位省級公安廳(局)長由省級政府黨組成員、省(市)長助理「兼任」,他們分別是:天津的趙飛,遼寧的王大偉,雲南的楊嘉武,海南的李富林。

值得一提的是,在1月29日閉幕的雲南省政協十一屆三次會議上,楊嘉武當選省政協副主席。另外,廣西的高雄,此前是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府副主席兼自治區公安廳廳長,但是在1月,因工作變動,高雄辭去了自治區政府副主席職務。

有媒體分析稱,在幾年前,除少數省份外,由省委常委、政法委書記兼任公安廳長為基本「標配」。但在十八大以後,由省級黨委常委、政法委書記兼任公安廳長的情況越來越少,副省長兼任公安廳長已成為趨勢。(完)

相關焦點

  • 上半年230名省部級官員履新 四川、江蘇等地調整多
    加上6月底調整的4個省份的省委書記,今年上半年,共有6個省份的省委書記進行了調整。  統計顯示,十八大以來,有22個省份調整了黨委「一把手」。從時間上看,十八大前後,省級地方黨政「一把手」曾進行過一輪密集的人事調整。此後一年多間,雖然省級地方官員人事變動不斷,但涉及黨政「一把手」的調整並不多。
  • 清華近一年迎四位省部級教授 揭秘退休官員的學術轉型之路
    擁有博士學歷的「學者型」官員陳德銘,成為一名「官員學者」。去年4月,卸下海峽兩岸關係協會會長一職後,時年69歲的陳德銘受聘為南京大學特聘教授。近日,陳德銘再獲新頭銜——清華大學教授、臺灣研究院院長。這也是清華大學近一年裡,迎來的第四名省部級官員學者。
  • 省部級人事密集調整:60後、65後和70後年齡梯隊更加完善
    來源:中國新聞網原標題:省部級人事調整:年齡梯隊更新 專家型官員赴地方作者:闞楓近期,省部級官員迎來密集的人事變動,多個中央政府部門負責人完成新老交接,地方要員調整頻繁。此次任免亦是承接此前省部級人事調整的後續動作,工信部、文旅部、國家市場監管總局主要負責人也完成了新老交接。履新文旅部部長的胡和平,7月底已接替雒樹剛出任文旅部黨組書記。11日,文旅部更新了官網中的部領導信息,胡和平的簡歷顯示,他已在今年7月履新中央宣傳部副部長。
  • 近期多部委「新老交替」 人事調整密集
    中新網北京3月7日電(記者 闞楓)近期,多個中央部委出現高層人事調整,「學者從政」再添案例,多部委高層進行「新老交替」。此輪調整中,國家發改委和中國人民銀行調整幅度相對較大。  「學者從政」再添案例  3月5日,國務院發布人事任免消息,任命懷進鵬為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
  • 中國政壇「旋轉門」:官員學者「身份轉換」漸成趨勢
    我們熟悉的蔡教授是為中國改革奔走疾呼的憲法學學者,但他也曾在全國人大常委會任職長達十多年,最後官至副局長。2004年,蔡教授棄官從學。葉澄海。1985年,時任深圳市副市長的葉澄海棄官從商。他先後從事過紡織絲綢業,生產過電子印鈔機,最後,選擇醫藥行業為最終發展方向,並創立了信立泰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去年,該公司成功上市,上市首日即成「最貴」醫藥類股票,而葉澄海本人也由此成了億萬富翁。
  • 解析省部級高官中的「暢銷書作家」,任彥申做對了什麼?
    2015年1月,這本名為《任彥申從政心得》的「領導者的必讀書」,出現在國內各大城市的書店中。出版社在推薦詞中寫道:「省部級高官的從政心得,言人所不曾言、不便言、不敢言。暢敘從政要訣、做人之道,痛斥官場陋習、學界弊病,直抒人生感悟!」
  • 省級大員調整密集 今年來10省份省委書記換人
    學醫出身的沈曉明,在從政之前是中國著名的兒科醫學專家,他不僅有長期的一線臨床經驗,還當過醫院院長、醫科大學校長。  2008年沈曉明當選上海市副市長,成為一名省部級官員,此後,他曾短暫任職教育部副部長,2017年3月,沈曉明調任海南,當年當選海南省省長。  新任福建省委書記尹力也是一位醫學院出身的「學者型」官員。
  • 國慶前夕,省部級人事密集調整
    國慶前夕,省部級人事密集調整 澎湃新聞記者 鍾煜豪 2020-09-29 19:54 來源:澎湃新聞
  • 3名「院士官員」職務調整 他們來頭實在不小
    近一周來,三名「院士官員」職務調整。近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黨委常委,自治區常務副主席黃衛調任科技部副部長。黃衛是一名學者型官員,1961年4月出生,東南大學公路與城市道路及機場工程專業博士研究生學歷,曾赴美國加利福尼亞伯克利大學作為高級訪問學者,曾在東南大學從教14年。
  • 這些省部級官員的名字 你都讀對了嗎?
    除姓氏有生僻字以外,一些省部級官員的名字中也會出現生僻字。比如,中央委員、工信部部長苗圩,就會被不熟悉的人讀作「苗xū」。  其實,據《現代漢語詞典》中的解釋,「圩」是一個多音字,可讀「wéi」,亦可讀作「xū」。那麼工信部部長苗圩姓名中的「圩」,到底怎麼讀呢?
  • ——現代中國的「學者從政」與「專家治國」
    關鍵詞 學者從政;政爭;學術邏輯;政治邏輯;專家治國 學者從政現象是中外歷史上的普遍現象,中國亦然。晚清以還,大量知識人都以不同形式參與社會政治生活,產生了各自的影響。全面抗戰前後,全國湧現了聲勢浩大、影響深遠的「學者從政」浪潮。
  • 省部級官員如何評價政府工作報告
    會後,在人民大會堂北門外,多位省部級官員回應了新京報記者關於「如何評價政府工作報告」的提問。  全國人大代表江澤慧表示,「今天總理政府工作報告很好,有信心完成總理部署的任務。」  團中央書記處第一書記秦宜智說,「總理政府工作報告很好,工作總結的實事求是,提出的工作目標令人期待。」
  • 天津爆炸事故建議處分省部級官員名單公布
    天津爆炸事故建議處分省部級官員名單公布 新華社 2016-02-05 18:33 來源:澎湃新聞
  • 漲知識|這些省部級官員的名字,你都讀對了嗎?
    除姓氏有生僻字以外,一些省部級官員的名字中也會出現生僻字。比如,中央委員、工信部部長苗圩,就會被不熟悉的人讀作「苗xū」。其實,據《現代漢語詞典》中的解釋,「圩」是一個多音字,可讀「wéi」,亦可讀作「xū」。那麼工信部部長苗圩姓名中的「圩」,到底怎麼讀呢?
  • 解讀北京官員任免:學者型官員「批量」擢升
    在此次官員任免中,一個明顯的特點是學者型和專家型官員獲得了青睞。比如新任市農委副主任李成貴,此前曾供職中國社科院農村政策研究室,熟悉三農工作;而新赴門頭溝區就任的三位官員,也均有相關領域的專業或管理背景。官學互進,似乎正成晉升新路徑。
  • 中紀委通報省部級官員首曝「妨害社會管理秩序」
    京華時報訊(記者孫乾楊鳳臨)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昨天發布,兩名省部級幹部嚴重違紀違法被開除黨籍,兩人分別是國家工商總局原副局長、黨組成員孫鴻志和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原總經理廖永遠。最高檢同日發布,經審查決定,依法對孫鴻志、廖永遠以涉嫌受賄罪立案偵查並採取強制措施。案件偵查工作正在進行中。
  • 已有29人,「70後」省部級官員都是誰?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在近兩年的省部級人事變動中,「70後」日益成為一個備受關注的群體。公開統計數據顯示,2020年3月下旬至今一個月時間裡,已有9位「70後」幹部晉升副部級。其中,出生於1976年5月的任維履新西藏自治區政府副主席,刷新了目前最年輕的省部級官員紀錄。
  • 主編有態度|兩天四省黨政高層密集調整,「跨省交流」和「專家官員...
    這兩天,省級黨政高層人事調整頻繁。最新消息是,今天下午,黃強被任命為四川省人民政府副省長、代理省長,馮飛被任命為海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長、代理省長。主編有態度(微信號:zbytdya)注意到,繼上月吉林、湖南、貴州、雲南黨政「一把手」換員後,12月剛開始的兩天,再有海南、四川、福建、甘肅四省黨政高層調整。
  • 孫楊升副處,周蘇紅晉副廳,世界冠軍從政升官快,最高正部級
    政道君梳理發現,不少體育明星在退役後走上從政之路,擔任廳局級領導的為數不少,有些人還當上了副部級高官,而國家女排前主教練袁偉民還擔任了國家體育總局局長,成為正部級官員。 部分運動員從政情況。
  • 財政部人事大調整 26名司局級官員職務將變動
    【財政部人事大調整 26名司局級官員職務將變動】財政部將對20多名司局級官員進行人事調整,據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了解,後續可能還有十幾名副巡視員職位調整。  財政部將對20多名司局級官員進行人事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