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回教的一些看法

2021-01-20 劉仰

    前幾天我在朋友圈裡面發了一條文字,只是極簡單地提到「挺回」兩字,一個認識的人便與我辯論,「挺回不對嗎?」我很耐心地說,不要走極端,對於回教,該反得反,例如教權高於法律、政權分裂傾向等;該挺得挺,例如維護團結。逢回必反,不好;逢回必挺,也不對。我覺得自己還挺耐心,上述表述也沒什麼刺激。結果他對我說:「教權高於法律、政權分裂傾向都是誣陷」。對於如此極端的認識,我不想再浪費時間,雖然認識,也只能刪除,眼不見為淨。

    但是,我還是受了點激勵,想寫點我對回教的一些看法。總的原則,其實在回答那位網友時已經說了。該反得反,該挺得挺。逢回必反,不好;逢回必挺,也不對。那麼,具體來說,哪些該反,哪些該挺?我的認識未必全面,說點看法,供參考,討論。



    回教的最大問題是政教合一的傾向。事實上,所有的宗教都有政教合一傾向,有的還有歷史事實和現實存在。猶、耶、回三個一神教尤其明顯。猶教歷史上有政教合一的事實,現在的以色列則是一個世俗國家。雖然猶教也有極端化的原教旨主義,但他們向外傳教的積極性不高,人口也不多,因此,猶教的政教合一影響有限。耶教歷史上也有政教合一或半政教合一的事實,經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後,耶教的政教合一基本收斂、放棄。在耶教圈裡,中國歷史上一貫奉行的政教分離原則在啟蒙運動後被西方學習、領會、接受,如今已經成為普遍原則,甚至成為一些西方國家的憲法條文。這無疑是中國文化對世界的最大貢獻之一。耶教圈也有原教旨主義,但勢力不大。由於耶教除了梵蒂岡、東正教外,還分出眾多流派,有些小教派試圖實行政教合一,往往導致邪教,西方國家對此也比較警惕。總的來說,耶教圈的政教分離原則目前看難以撼動。耶教近年確實有向中國傳教的積極意願,但更多是政治目的以及自以為是的文化目的,政教合一的傾向並不突出。雖然我們對耶教的傳教要加以警惕,但它與回教有較大不同。



    回教歷史上有明確的政教合一的事實,而且,那還是回教最驕傲的一段歷史。回教的哈裡發制度是典型的政教合一。哈裡發從字面上說有代理人的意思。雖然哈裡發制度在歷史上也有變遷,但它的核心是,哈裡發或是真主的代理人,或是先知穆罕默德的繼承者,因而要求實現「一個宗教,一個神,一個國家,一個統治者」(似曾相識?)的哈裡發制度,即宗教領袖為最高權力掌握者。哈裡發制度好嗎?歷史上據說還不錯,所以,原教旨主義說它好。(有時間、有興趣的可以深入探究,是好是壞,自己找結論。)現實中我們看到的是,「伊斯蘭國」就是主張恢復哈裡發制度,並在其內部實行這種制度。

    此外,當今部分回教國家要麼把回教視為「國教」,要麼程度不同地實行政教合一,回教又有強烈的傳教傾向,因此,回教所到之處,政教合一都成為各國政府不得不面對的麻煩。相對來說,在中國回教的政教合一的傾向還不是最強的。但隨著對外交往的頻繁、增加,這種傾向毫無疑問在中國有抬頭的趨勢,我們必須引起警惕。



    政教合一與政教分離有什麼不同?有什麼利弊?全面解釋頗費功夫。在這裡簡單說說。

    最理想的政教合一就是教權等於政權,教法教規等於法律。例如,耶穌等於國王,穆罕默德等於君主,《聖經》、《可蘭經》等於法律。但這種徹底的理想狀態很難實現,因此,比較多出現的是教權與政權並存,或者說宗教權力(如哈裡發)與世俗權力(如蘇丹)並存。在這種狀態下,政教合一的表現之一是:教權高於世俗政權,教法高於世俗法律。還有其他表現形式,例如教權完全服從王權,從而藉助王權,使得教法教規成為唯一或最高的法律,在王權範圍內,教權獲得排他性的壟斷獨佔權。等。

    當今世界,政教合一會帶來不少麻煩,例如,世俗法律對於通姦或婚外性行為有相關的條文,但教法規定,對於通姦採取「石刑」,則超出了世俗法律的範圍。再比如,《婚姻法》規定戀愛自由、結婚自由,但教法教規要求不能同異教徒結婚,要結婚就必須皈依,這也是無視法律。再比如,國家法律對於民眾的衣著一般都沒有明確的規定,大家都可以享受一定程度上的自由,只要不是有傷風化,嚴重的傷風敗俗,大家都可以自己決定穿著。但如果宗教規定只能穿什麼,對違反規定還要處罰,那就不合適。再比如,國家法律認定男女平等,但教法教規嚴重歧視女性,顯然也是不能允許的。



    再比如食品問題,對於食物,各國大都有相關法律,《食品安全法》、檢疫檢驗、質量標準等。當某教將自己的食品習慣至於國家法律之上,甚至還出現收稅、檢查、處罰等執法隊伍,那更是無視國家法律,將教法教規視為高於國家法律,是擅自侵蝕國家權利,這是不能允許的。然而,我們還應該看到,對於某些食物採取特殊標記的做法,背後實際上是商業動機。回教確實有經商的傳統,經商想發財,壟斷是最好的方式之一。因此,很多地方推動清真食品實際上是想壟斷市場。背後支撐這種壟斷的,是教法教規,甚至還有黑社會性質的組織。前不久被查處的「拉麵幫」就是一例。由此,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國家政權被侵蝕的跡象,這也是我所說的「政權分裂傾向」。
    事實上,政權分裂傾向不止於此。教育是國家主權之一,因此,我們國家的義務教育基本上都在政府管轄之中。在宗教問題上,國家規定不能向少年兒童傳教。這個規定對所有宗教都是一樣的。但是,在回教的個別地區,確實存在向兒童傳教的現象,甚至以講經班的形式取代義務教育。我當年做記者時,採訪過不少關於地下講經班的內容。這些講經班教育出來的青少年,很多都成為三種勢力的積極參與者,有些還成為兇惡的恐怖分子。傳播宗教的極端教義導致國家政權的分裂傾向是清清楚楚的。那位老弟堅決不承認,還說是誣陷,要麼是無知。要麼是別有用心。



    一種外來文化或外來意識形態,不能在中國佔據主導地位,也不能任其自由發展。哪怕在一個局部地區也不應該。因為,外來文化如果佔據主導地位,很容易產生文化上的離心力,最終導致政治衝突或分裂。必須實現中國化、本地化。中國回教有些地區「去漢化」,加強阿拉伯化或宗教化,其對國家政權潛在的威脅程度不容忽視。如果現在不注意,未來釀成嚴重的分離,不是不可能。
    所以我說,對於回教,該反的就該反。當然,相當多的回教群眾可能並沒有對上述問題的清晰認識,更多是隨大流,不明就裡,或者在利益誘導下積極參與。因此,在反對、制止回教的上述傾向時,也應該注意方式方法,區分核心人物和普通群眾。強制手段不能代替說服教育,但這也不是和稀泥的理由。我們應該提前意識到這些問題的嚴重性。千裡長堤毀於蟻穴,俗話說,小洞不補,大洞吃苦,就是這個道理。


    那麼,回教問題那些屬於該挺就挺呢?那就是加強團結,增強凝聚力、向心力的部分。說一點我自己的經歷。很多年前我在新疆採訪時,發現部分地區小學的漢語教師水平堪憂,但當地的漢語學校收費較貴,我便資助了兩個孩子上漢語學校。現在有不少內地的青年志願者到少數民族地區支教,我覺得挺好,應該支持和鼓勵。此外,我有一位老朋友,剛認識他時,我並不知道他是回民。因為他那時拍了一個佛教寺院的大型紀錄片,要我幫助推廣。直到有一次吃飯時,他說某個菜他不吃,統統歸我,我才知道他是回民。此後,一起吃飯時,我都讓他點菜。這個細節絲毫不影響我與他的關係。像這樣的事情,就是我所說的「該挺就挺」。



    從團結的角度說,我認為應該大力宣傳一個觀點,即:很多回民實際上是信奉回教的漢民。漢民之間雖然也有北京人看不起上海人,河南人遭受白眼,重慶人與成都人的彆扭,南方人對北方人的嘲笑等現象,但都有限度,不太會激化。如果漢民信奉了回教而導致容易激化,事實上就說明回教本身有問題,說明回教中的某些方面有容易導致激化的成分。在這個問題上,我很贊成白崇禧當年的態度,他反對劃分回族,堅持認為自己是信奉回教的漢民。否則的話,佛教徒、耶教徒等,是否也要劃分一個釋族、基督族?這就不利於團結,容易導致離心力的增加。至於維吾爾族等部分少數民族,也並非天然等於回教徒。維吾爾族以前信奉佛教的歷史並不比後來信奉回教的歷史短。再說,宗教自由當然應該包括不信以及改信宗教的自由。寬鬆、寬容的氛圍是團結的重要基礎。如果大家都寬鬆、寬容,唯獨一個不寬容,帶著明顯的排他性、唯一的擴張性,顯然是不利於團結的。
    就說這些吧。


歡迎關注


相關焦點

  • 認識回教
    回教創於主後六百多年,為阿拉伯人穆罕默德(Muhammad, c.570-c.632)創立。穆氏自稱是以實瑪利(Ishmael)的後裔,穆氏曾經商,因而接觸猶太人及基督徒,知道一些他們的信仰。穆氏在四十歲時自稱得天使加百列(Gabriel)啟示,說獨一的神「阿拉」召他為先知,又自稱為世界末後最大的先知。
  • 伊斯蘭回教信仰的問題
    所以孔子沒有說「上帝啟示給我。」老子沒有說「上帝啟示給我。」他所講的是他個人對整個宇宙道理中間的覺悟,或者對宇宙道理的猜測的一個記錄 。 所以從「歸正神學」的言語來說,連老子、墨子.... 等等所寫的東西也不能說是「普遍啟示」,只能說是「對普遍啟示的回應」,不是「普遍啟示」。所以如果有一些基督徒沒有搞好神學,隨便寫書說 「老子是上帝給中國的先知」,這是胡說八道!
  • 回教
    回教回教原名伊斯蘭教(Islam)。相傳伊斯蘭教從陸路傳入中國時,是經過回紇地區(即今維吾爾地區)。元朝時,信奉伊斯蘭教的回紇人隨蒙古人到了中國,因此中國人逐漸以回紇的「回」字為名,稱伊斯蘭教為回教了。回教創始人穆罕默德穆罕默德於公元五七○年出生於阿拉伯的麥加城。
  • 回教是怎樣開始的
    回教大概有五億信徒,約佔世界人口的七分之一。
  • 白壽彝:西北回教譚
    新疆雖在西北佔一極大的區域,因為我沒有到過,所以無從說起。關於西北回教,我在西北旅行時曾筆記了一些材料。但這些材料現在都不在手頭,以下完全是憑記憶寫出來的。如有錯誤,請讀者指教。西北回教,較國內別處為盛。信徒較多,禮拜寺較多,有學問的阿衡也較多。過去的回教著作家,如金陵底劉智和雲南底馬復初,在著作之先,必到西北訪問宿學。現在的回教學人慾深造者,也大半是到西北去。
  • 佛教、回教與基督教
    當今,基督教在全世界,尤其歐美各國,有舉足輕重的影響,近年在中國大陸正迅速傳開。基督教的基本信仰 基督教的基本信仰,可以用第二世紀教會所制訂的《使徒信經》體現出來:「我信神,全能的父,創造天地的主。我信我主耶穌基督,神獨生之子,因聖靈感孕,由童貞女馬利亞所生,在本丟彼拉多手下受難,被河子十字架上,死了、葬了、降在陰間,第三天從死裡復活、升天,坐在全能父神的右邊,將來必從那裡降臨,審判活人、死人。我信聖靈。我信聖而公之教會。我信聖徒相通。我信罪得赦免。我信身體復活。我信永生。」
  • 回教的基本信仰
    因此中國人逐漸以回紇的「回」字為名:稱伊斯蘭教為回教了。回教創始人穆罕默德於公元570年出生於阿拉伯的麥加城。他的家族雖然顯赫並極受尊敬.但他是個遺腹子。幼小十分清苦。六歲成為孤兒,由親戚哺養。回教的背景是古代阿拉伯的多神宗教,崇拜月、星、男神、女神和眾神靈。隨著年齡增長,他深為阿拉伯宗教中的爭吵、拜偶像、不道德和放蕩等惡性所困擾。
  • 明朝與回教(一)
    我就是要獨立,要自由,要培養自己的武裝軍隊。雖然在實施的過程中遭到了文官集團的強有力反擊,但朱厚照僅以犧牲一個劉瑾的代價就安撫了整個文官集團,並趁機把自己的老師楊廷和推到了文官集團領袖的位置。僅此一點,你能說他是個「無能」的皇帝嗎?  被史學家稱為淫樂窩的「豹房」,其實是武宗皇帝治理朝政的政治中心與軍事總部,他在這裡練兵,甚至接見外國使臣和學習異國文化,尤其是伊斯蘭文化。
  • 河南回教救國協會
    在回教救國協會領導下,又成立了中國回民青年戰地服務團和河南省回教青年救國會。這些組織時而活動在前線,時而活動在後方,有的還有武裝,深入敵後打擊敵人。1939年3月,中國回教救國協會南陽支會成立。8月,在支會領導下建立了回教抗日救國青年服務隊。南陽縣回教抗日救國戰地青年服務隊計有八個區隊,有隊員798人,有槍642支。
  • 回教先賢的學術運動
    這是無從否認的:回教先賢,為宗教的策勵而發奮為學,竭力的搜羅學術與哲理,他們所建築的都城,已具備當日世界各國大都會的種種特色,厥後,因後嗣庸愚而失其地位,殊屬可惜。穆聖既受命而教人講求學術與哲理,一般回教徒,遂探求先哲的遺蹟,翻譯各科的名著,使先哲的寶藏,得再放光彩,假使沒有他們的表揚,那麼這些典籍,仍然丟在圖書館裡,無人保管,散佚殘毀,終歸於盡。
  • 中華回教博愛社主席薩智生先生
    中華回教博愛社主席薩智生先生 2013-09-02 12:00:54  來源:大公網佛教
  • 大馬未成年華裔少女被引導改信回教 祖母求助馬華
    2月25日,其祖母前往庇護中心探望她時,驚見她已披上頭巾,成為回教徒了,改用回教名西蒂艾莎,令祖母大為震驚,難於接受。  根據一封由威中縣宗教局所發出的暫時入回教證書,她是在1月19日入教,那就是她在與五姑發生爭執後離家,在還沒得到人身保護令這段期間,被人引入回教。
  • 傳福音裝備 了解回教(即伊斯蘭教)
    馮秉承牧師回教原名伊斯蘭教(Islam)。相傳伊斯蘭教從陸路傳入中國時,是經過回紇地區(即今維吾爾地區)。元朝時,信奉伊斯蘭教的回紇人隨蒙古人到了中國,因此中國人逐漸以回紇的「回」字為名,稱伊斯蘭教為回教了。
  • 調查顯示,馬來西亞回教青年日趨保守
    中新社吉隆坡7月12日電 馬來西亞默迪卡民調中心的一項調查顯示,馬來西亞回教青年價值觀趨向保守,有超過七成的青年認同用可蘭經取代聯邦憲法。默迪卡民調中心與德國兩個機構對回教青年進行一項題為「東南亞回教徒價值觀」的調查。調查顯示,1300名受調查的印尼回教青年中,有高達八成以上的青年反對用可蘭經取代印尼憲法。
  • 龐士謙先生與其阿拉伯文著作《中國與回教》
    然而由於距離遙遠、交通阻隔等原因,當時阿拉伯世界人民對於中國近代國情、中國穆斯林的情況普遍缺乏了解,甚至難以區分一些基本的概念。龐士謙先生曾不無感慨的說道:「回教世界對於我國向來隔膜。」馬堅先生到達埃及後不久,在寫回祖國的信件中記載道:「埃及人士對於中國回教狀況十分隔膜。」
  • 國家宗教局電唁香港中華回教博愛社主席病逝歸真
    香港伊斯蘭教界領袖、內地伊斯蘭教界和我局的老朋友、香港中華回教博愛社主席艾優卜·脫志賢哈吉於2012年1月30日下午病逝歸真。1月31日上午,我局向香港中華回教博愛社發去唁電。電文如下:香港中華回教博愛社:    驚悉香港中華回教博愛社主席艾優卜·脫志賢哈吉病逝歸真,謹向香港中華回教博愛社及脫主席家屬表示沉痛的哀悼和誠摯的慰問!
  • 遊子吟︱ 第三章 :誰是真神②回教
    回教原名伊斯蘭教(Islam)。相傳伊斯蘭教從陸路傳入中國時,是經過回紇地區(即今 維吾爾地區)。元朝時,信奉伊斯蘭教的回紇人隨蒙古人到了中國,因此中國人逐漸以回紇 的「回」字為名,稱伊斯蘭教為回教了。
  • 張詠清:我對「中國美術觀」的一些看法
    文\張詠清關於中國美術觀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個人美術觀,它是一個人對美術活動及現象的一種看法和觀點。但作為「中國美術觀」這個大概念,關鍵是要表達中華民族對美術活動及現象總的看法和整體評價,是站在國家的、民族的、社會主流的審美立場,來審視美術活動及現象,是特指中華民族美術活動和現象的獨特的看法和觀點,是有別於外國的或世界性的,即用中國的審美元素表現造型和圖像,並用中國的審美文化來表達觀點和看法。中國美術觀包容在中國審美觀之中。
  • 對當今一些所謂名詩的看法
    早就想寫一篇文章,來談談自己對當今一些所謂名詩人以及一些所謂名詩的看法,然總覺得自己只是一介平民,更無多少才學,貿然去評論名人名詩,會讓人取笑,說自己自不量力。然總按奈不住自己的心情,還是要一吐為快。再說每個人都可以發表自己對怎樣才算詩的看法吧。詩自古有之,也是中國文學史上最炫目的瑰寶。詩是語言的精華,是平常大白話的高度濃縮,僅僅幾個字,就包含著許多的意思。
  • 唐牧師關於《可蘭經》看法
    他們認為用這種方法用護衛他們的宗教是正常而且合理的,他們就把這種行動合理化,我認為,這是不對的。但是,吉姆燒《可蘭經》是為什麼,因為他要表示勇敢,他可以對付別的宗教。但是如果我們用慢條斯理,用真正的理性與智慧把不同宗教比較,不同宗教裡面所信的信條來查出哪裡是,哪裡非的話,那就比較有智慧,也可能建立一個社會秩序是相互尊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