掀起湖南地區早期文化的蓋頭——2019年湖南考古匯報會側記

2020-12-18 華聲在線

掀起湖南地區早期文化的蓋頭

——2019年湖南考古匯報會側記

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陳薇 通訊員 梁鈴豔

考古是一門神奇的工作。因為考古總不斷有新發現,將蒙塵已久的歷史的蓋子揭開、再揭開。

1月8日,「2019湖南考古工作匯報會」在湖南省博物館召開。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發布了14個考古發掘成果。考古一線工作者分享了過去一年中考古勘探、考古發掘、文物保護、科技考古等一系列工作與收穫,許多發掘項目和文保成果首次與公眾見面。

誠如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郭偉民所言:「近幾年,在湘北道水流域一帶開展的工作有助於我們去認識最早的湖南人和最遠古的湖南歷史,去認識人類的童年和少兒時節。」2019年,湖南地區早期文化的考古成果令人矚目。

傘頂蓋遺址:

為了解早期現代人在湖南的演化進程提供重要材料

澧水流域是湖南舊石器遺址分布最為集中的區域。

2019年,臨澧條頭崗遺址的發掘又增添了新的內容,該遺址具有當時湖南地區最為先進的舊石器技術與文化,石器的組合、形態和製作水平均體現出石器技術的新進步。

同一年,臨澧縣傘頂蓋遺址出土了大量以優質燧石為原料製作的石器,出土的石製品類型包括礫石、石錘、石核、石片、斷塊、碎屑和工具。其中,工具的種類多樣,以邊刮器、鋸齒器、鑽、凹缺器等小型石片工具為主,另有少量手鎬等重型工具,不少石片刃緣還可見直接使用形成的微痕。

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有關人員對燧石原料進行調查,結果證明傘頂蓋遺址附近存在大量優質燧石原料。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專家李意願分析,這可能是吸引古人類在該地生存和活動的主要原因之一。通過對這批石器標本的分析,能夠為解決原料與石器技術之間的關係提供重要證據。

同時,根據初步地層對比結果,傘頂蓋遺址年代可能處於中更新世晚期至晚更新世早期階段,從舊石器技術發展軌跡來看,剛好處於舊石器時代中期。這一時期是早期現代人在歐亞大陸出現和擴散的關鍵時期,專家認為,傘頂蓋遺址的發現和研究能夠為我們了解早期現代人在中國南方地區的演化歷史提供重要材料。

孫家崗類型遺存:

為了解洞庭湖區在中國早期文明形成中所起的作用打開窗口

從2017年國家文物局設立「考古中國」重大研究項目以來,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圍繞「長江中遊文明進程研究」這個子課題,在華容七星墩、澧縣孫家崗、澧縣雞叫城、石門寶塔等遺址連續開展了大規模的考古調查、勘探、發掘、整理和研究工作,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七星墩遺址是目前湖南規模最大的新石器時代城址,其內外兩圈的雙重城壕結構在湖南地區尚屬首次發現,對研究史前城址的發展演變具有重要意義,其城牆始建年代約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使用時間延續至公元前2000年左右。2019年,通過考古勘探與發掘,發現七星墩內外兩圈城垣的始建年代相當,均為屈家嶺文化早期;另在該遺址有發現屈家嶺文化早期的疑似水稻田遺蹟,專家推測外城可能成為稻田種植區。

經過連續多年的主動性考古發掘,截至2019年,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人員基本完成了對孫家崗遺址墓地南區現存墓葬的完全揭露,除了確認該墓區分為南北兩個墓群外,專家辨析出孫家崗遺址墓地各土坑墓中普遍存在一種「墊器葬」的獨特葬式——先在墓底墊放破碎陶器(多為罐、盆類、打碎放入,或放入後敲碎),之後放入葬具,葬具上或其邊緣再放置盤、杯、壺等日常宴飲用器,玉器則隨屍體置於葬具之內的特殊葬式;其次,發掘過程中還獲取了一批隨葬品,有陶器和玉器兩類,其中玉器40餘件,較完整器有笄、鷹首笄、鳥首璜、虎、圓牌等,並有一枚獠牙神面牌飾。

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專家趙亞峰介紹稱,「孫家崗類型遺存」的絕對年代在公元前2200~1800年間,相當於文獻記載中的夏代早期。這個發現不僅填補了湖南考古在石家河文化與商時期考古學文化之間800年空白期的前半段,同時也為了解洞庭湖區在中國早期國家文明形成過程中所起的作用打開了一扇窗口。

盧保山遺址:

史前身份的確認,讓湖南有了四座史前城址

2019年,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人員對南縣盧保山遺址進行了考古調查勘探。初步斷定盧保山遺址是面積約10萬平方米的史前城址,其主體時代是石家河文化時期。已有考古成果表明,長江中遊地區在史前時期共發現有20座城址,史前文明達到頂峰,文化影響輻射一度北進中原。

雖然盧保山遺址的城址面積僅10萬平方米左右,但它是目前為止長江中遊史前城址群中位置最南的一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專家何贊認為,盧保山遺址的發現將為長江中遊史前城址群的研究增添新的材料。

湖南之前發現有澧縣城頭山、雞叫城,華容七星墩等三座史前城址,盧保山遺址是第四座發現和確認的史前城址。何贊介紹稱,盧保山遺址考古作為「長江中遊文明進程」課題的一部分,其目標是揭示遺址群考古學文化面貌與聚落結構的演變過程,了解特殊環境下聚落集群形成過程與生存模式,研究長江中遊地區史前文明的形態與模式,為長江中遊地區文化發展年代框架與譜系的細化和完善、長江中遊地區史前社會複雜化過程的揭示、長江中遊地區史前文明形態與模式的研究等長江中遊地區文明進程中的重大問題提供基礎資料支撐。

相關焦點

  • 在探尋遺蹟中復原歷史 2019湖南考古匯報會舉行
    1月8日,2019湖南考古匯報會在長沙舉行。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供圖紅網時刻1月8日訊(記者 袁思蕾)今天,2019湖南考古匯報會在長沙舉行。13位考古工作者作為湖南考古人的代表,現場集中回顧、總結、分享了自己所在項目團隊過去一年中,在考古勘探、考古發掘、文物保護、科技考古等方面的工作與收穫,與來自全省考古一線的工作者和湖湘考古志願者們一道探尋湖湘文明的歷史遺蹟,復原湖南歷史。
  • 2019年,他們發現了什麼?——湖南省考古研究所召開「湖南考古匯報...
    對於湖南考古人來說,最為翹首企盼的就是一年一度召開的「湖南考古匯報會」。這是對一年來考古發掘成果的展示和總結。對於關心和熱愛考古的大眾而言,最關心的是「過去的一年裡,他們挖到了什麼」?2020年1月8日,在湖南省博物館學術報告廳召開的「湖南考古匯報會」揭曉了這個答案。過去一年中考古勘探、考古發掘、文物保護、科技考古等一系列工作與收穫。
  • 湖南召開2016年考古匯報會 郴州發現湖南最早壁畫墓
    (原標題:湖南召開2016年考古匯報會 郴州發現湖南最早壁畫墓)
  • 2018湖南十大考古發現揭曉!常德這兩處遺址上榜……
    近日 2018湖南考古匯報會在湖南省博物館召開 會上公布了2018年湖南十大考古發現 其中,常德兩處上榜~ 名單如下
  • 文藝屈原|河市鎮古羅城,掀起你的蓋頭來
    文藝屈原|河市鎮古羅城,掀起你的蓋頭來文/曹建賡這是一座沉睡了三千年的古城,這是3600萬羅氏族人的夢裡故鄉,這是華夏先民留下的一份珍貴遺產。古羅子國城遺址是先秦時期,湘東北地區、汨羅江、湘江下遊、洞庭湖東岸進入文明時代的地標。古羅國城的修築,羅人的定居,標誌著汨羅江已屬楚國的版圖,楚、羅與土著的相互滲透融合。古羅子國城承前啟後,其文明的曙光輝映在湘東北,江漢文明自此光耀江南。古羅子國城遺址,不僅是湖南最早進入封建社會的先驅,還是華南地區進入封建社會的橋梁。
  • 湖南史前白陶的考古發現
    湖南史前白陶與彩陶、琢玉並稱中國史前三大藝術浪潮而居潮頭之首,對後來的中國文化產生了重大影響。2018年10月,湘、浙兩省考古所聯手在蕭山跨湖橋遺址博物館隆重推出「早期美術中的信仰圖景——湖南史前白陶展」,並舉行「第九屆跨湖橋文化學術研討會暨中國早期美術與信仰研究論壇」,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郭偉民先生、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劉斌先生為這次展覽圖錄撰寫了序言,現全文刊發。該篇為郭偉民先生撰寫。
  • 湖南援助孟加拉國考古項目獲選「2019年國外考古新發現」
    湖南援助孟加拉國考古項目獲選「2019年國外考古新發現」華聲在線1月15日訊(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龍文泱 通訊員 陳子慧)日前,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主辦的「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學論壇·2019年中國考古新發現」在北京舉行
  • 曹建賡:屈原河市鎮古羅城,掀起你的蓋頭來
    2014年12月至2015年10月,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對羅子國城遺址本體及周邊的翁家港、碼頭曹區域進行了兩次勘探,共發現遺蹟94處,其中城牆4座,城門4座,河道3處.遺址與墓葬區出土文物中有青銅器、陶器、石器、漆器、玉器、象牙及建築構件共384件。其中青銅鼎、匜、盤、車馬器、朱繪黑陶、料珠、玉壁引人注目,尤以骨幣、象牙飾件和銘文兵器「鄝叔戈」、青銅銘文禮器「索子織盤」彌足珍貴。
  • 北京文博|城市記憶——2019年度北京考古新發現匯報會召開
    2019年,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完成考古勘探218項,勘探面積1765萬平方米。完成考古發掘113項,發掘面積14萬平方米。田野考古工作、大遺址保護工作、科技考古工作取得新成績。2020年1月7日,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在科學出版社一號樓六層第一會議室舉辦了2019年度北京考古新發現匯報會。
  • 2019湖南文物博覽會開幕
    紅網時刻10月26日訊(記者 袁思蕾)10月26日上午,2019湖南(金秋)文物博覽會開幕式在長沙舉行,湖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長吳桂英宣布開幕,並為國務院新核定的第八批湖南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授牌。湖南省人大常委會、省委宣傳部、省財政廳、省文旅廳等單位領導出席。
  • 湖南裡耶秦簡掀起秦文化研究熱
    新華網長沙10月22日電(記者 丁文杰)  日前在湖南省龍山縣舉行的有關裡耶秦簡和秦文化研究的國際學術會議上,來自中國、美國、日本、韓國等國家的80多位專家學者發表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在全世界掀起秦文化研究的熱潮。
  • 湖南岳陽新發現一處石家河文化遺址
    圖一 童家遺址所處位置示意圖 2019年4月中旬,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平江縣文物管理所對嶽陽市平江縣南江鎮東面區域進行考古調查時,新發現一處石家河文化遺址
  • 2016年北京考古工作匯報會在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召開
    2016年北京考古工作匯報會在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召開 2016年12月17日 17:32 來源:中國文物報 作者:郭曉蓉 字號 內容摘要:會上,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相關業務人員對13個重要考古項目進行了專題匯報
  • 湖南省考古研究所原所長何介鈞逝世,系湖南考古開創者
    何介鈞先生公開資料顯示,何介鈞(1940-2020),湖南華容人,考古學家,湖南考古的開創者與奠基人之一。1961年7月,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五年制本科)畢業,歷任湖南省博物館考古部副主任、業務副館長。
  • 論湖南商周青銅器的來源
    從20世紀初開始,湖南地區就不斷有商周時期的青銅器出土,其中早期出土的許多銅器流失海外。目前發現的湖南商周青銅器已有數百件。這些青銅器是什麼時間、什麼地點由誰製造和使用,又因什麼原因而埋藏,這些涉及湖南商周青銅器來源的問題,直接關係到如何看待湖南地區的青銅文化,以及如何構建整個商周時期的文明圖景。
  • 考古專家張興國帶我穿越萬年時空,了解陶瓷湖南,增長了許多見識
    10月26日下午,筆者來到長沙圖書館,與來自各地的200多名讀者一起,聆聽了一場由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張興國所作的題為《穿越萬年時空 ,解碼陶瓷湖南》的講座。張興國通過大量考古遺存,帶領大家一覽兩萬年來湖南陶瓷的精彩瞬間,讓我了解了陶瓷湖南,增長了許多見識。
  • 顧海濱:北大考古新生的湖南樣板
    1988年,由湖南省考古研究所主持,在澧縣的彭頭山發掘了一處新石器時代早期遺址,遺址出土的陶片中夾雜大量的稻殼和稻穀。這就為「湖南澧縣一帶為中心的洞庭湖區是稻作農業重要起源地之一」一說提供了證據支撐。彭頭山遺址剛剛發掘完,顧海濱就調到了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她「趕上了時候」。
  • 湖南舉行2019中國湖南國際文化旅遊節新聞發布會
    為進一步促進湖南省文化和旅遊消費,推動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今年湖南省將舉辦2019年中國湖南國際文化旅遊節。本屆文化旅遊節由湖南省文化和旅遊廳、郴州市人民政府主辦,郴州市文化旅遊廣電體育局、宜章縣人民政府承辦,將於9月21日—9月28日在郴州市宜章縣莽山舉行。今天,我們在這裡召開新聞發布會,邀請活動主辦、承辦單位負責同志介紹情況,並答記者問。
  • 第6屆「早期聚落與城市」學術論壇在湖南常德成功舉辦
    第6屆「早期聚落與城市」學術論壇於2020年10月31日在湖南省常德市舉行。來自全國各地的50多名代表參加了線下會議,圍繞城頭山古城遺址以及長江中遊早期聚落與城市的區域的主題,進行了深入探討和交流。
  • 文物「新引擎」賦能湖南「文化強省」高質量建設 2020湖南(金秋)文物博覽會在長沙開幕
    此外,「十三五」湖南十大考古新發現,探索未知,揭示本源,有效填補了考古空白,取得了考古研究新成果,為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研究提供了豐富的考古資料,為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提供了堅強支撐,展現了湖南考古為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考古學的實踐與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