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這些詞,你會想到什麼?
街頭文化在不知不覺中已經成為型酷和時尚的象徵,而這種文化的四大元素(街舞、DJ、說唱、塗鴉)也早就在年輕人的圈子裡佔有一席之地。「嘻哈」人群最愛說的就是Keep Real,保持真實。有些人在歌曲創作中寫最真實的表達,而另一些人在塗鴉藝術中做最真實的自己:真實的心情、真實的訴求、真實的立場......
自從塗鴉文化進入人們的視野中,旅行目的地清單上也增添了諸多網紅塗鴉牆打卡地。塗鴉牆上留下的是色彩、是文字,而傳達給人們的是藝術家的態度。儘管他們說著不同的語言,卻用塗鴉代言思想,留下了一幅又一幅震撼人心的藝術品,正因如此,塗鴉牆除了藝術價值,其背後的精神態度更是耐人尋味。
【有態度的塗鴉文化】
/ 從地下到地上 /
塗鴉的義大利文「Graffita」之意是「亂寫」,首先出現在20世紀60年代的美國。1960年代到80年代的紐約市區,貧民區裡有一群因失業、輟學而被視為社會問題的黑人青年,在反種族歧視、反權利壓抑等運動中,形成一股地域性的反文化社會行為。塗鴉文化就起源於紐約的社會邊緣,是一群敢於挑戰的青年將世俗文化的碎片重新拼湊起來。
70年代後期至80年代時,有一群塗鴉愛好者在其反叛的行為中找到了獨有的塗鴉藝術特質,可以自由的表達自己的主張甚至可以以此為生。由於藝術元素的加入,街頭塗鴉變為了塗鴉藝術,從地下走到地上,開始逐漸被接受。
【有態度的經典塗鴉牆】
如今,街頭塗鴉文化已經傳播到世界上的許多國家,包括紐約、柏林、倫敦、哥本哈根等一些大城市,在不同國家、城市文化背景的加持下,逐漸形成一種更有地域特色的、更為豐富的、更具精神態度的藝術文化。現在就跟著小編一起「雲遊」這幾處經典塗鴉牆吧!
Brick Lane
英國·倫敦
/ 自帶雅痞氣質的塗鴉藝術 /
在倫敦有這樣一個地方,它們不像人們熟知的倫敦那般優雅、含蓄與高貴,它所展露的是一種英式的雅痞氣質,優雅、低調而厚重。它就是有著移民聚集、邊緣化標籤,卻以新興藝術創意聞名的Brick Lane,倫敦潮人的「聖地」。
那裡有些髒亂,據說犯罪率也比較高,卻用塗鴉藝術中和了這些「不適感」, 這條街的文化包容性極強:除了最簡單的T-Up(單色/不填色的字體),還能看到狂野與誇張變形的Wild Style,簡單耐看的Old School復古風,色彩絢麗的New School風,東倫敦的靈動與頑劣、叛逆與怪誕在這裡一覽無餘。
除了塗鴉牆,包含了Sunday UpMarket、Backyard Market、VintageMarket、Boiler House Food Hall、Tea Room在內的五個紅磚巷市集也是深受時尚青年追捧的周末好去處。
Bowery Graffiti Wall
美國·紐約
/ 源於生活的塗鴉藝術 /
在紐約最著名的就是Houston Street和Bowery Street交口的塗鴉牆。這是一面總面積接近1300平方英尺(約120平方米)的塗鴉牆,高度約有2層樓,到今天全世界已有超過20名藝術家在這裡留下了自己的作品。
Logan Hicks的工作照
其中,有一位被評為「喜歡找自己麻煩的藝術家」在這面牆上創作了一幅被人評價為「這可能是包釐塗鴉牆有史以來最好的作品」。
這位藝術家是Logan Hicks,一位來自美國巴爾的摩,活躍於紐約的藝術家,以高精細度的照相寫實模版繪圖技法聞名於美國藝術創作界。這幅受到極高評價的作品叫《Story of my life》,描繪的是大批人流交匯在紐約蘇荷區Spring Street與 Greene Street的街口。
//
Logan Hicks在社交平臺曬出的照片
繪畫前,Hicks召集他的許多朋友和藝術家同伴在街道上來來回回的走,同時用相機將他們的位置及活動軌跡記錄下來,接著在12×4英尺的帆布上噴塗製作出效果圖,最後使用多達1050個模板把這些圖像匯聚在牆上的畫中。
《Story of my life》作品的噴塗過程
於是,便產生了藝術與現實的交互現象:每一位經過Bowery塗鴉牆的人,都非常自然的成為畫作的一部分,如果你恰巧穿著同為藍色系的衣服,那簡直就是從畫裡走出來的人。居住在紐約或是在紐約工作過的人最有感觸,因為這幅塗鴉描述的正是自己每天經歷的社會生活的真實寫照啊!
Hosier lane
澳大利亞·墨爾本
/ 令人「又愛又恨」的塗鴉藝術 /
墨爾本,曾連續七年被《經濟學人》評為世界宜居城市之首。你知道嗎?它還有另一重身份:享譽全球的藝術之都。墨爾本真是一個對塗鴉藝術「又愛又恨」的城市:它擁有多姿多彩的塗鴉牆和博物館,卻也身處在對街頭非法塗鴉處罰最嚴厲的國家,現場被抓包的創作者最多可判入獄兩年並處以 2.6 萬澳元的罰款。
但如果作品足夠優秀,不僅免遭被重新塗刷的命運,甚至還會被「官方保護」起來:墨爾本政府每年要花費 500 萬澳元來清理非法塗鴉,針對優秀的塗鴉作品,政府就發放特許保護的標籤,甚至還會安裝有機玻璃加以保護,正因如此墨爾本的塗鴉文化也愈發繁榮。
最著名的就是Hosier lane塗鴉街,聯邦廣場對面的巷子裡,樓宇林立、街巷狹長,三百米青石路,每一個角落瀰漫著油漆未乾的味道,陳舊的磚牆配以明豔、撞色、粗曠手法的塗鴉,給人以凌亂中又不失章法的視覺衝擊。新作品層出不窮,也遵守著塗鴉屆的「潛規則」:後塗鴉者不能在前塗鴉者的作品上進行二次創作,而必須完全覆蓋原畫進行新的創作。
即使是在塗鴉中,也能窺見墨爾本人極強的環保意識,惟妙惟肖的動物形象,花草樹木、藍天白雲都被噴繪在牆面上。這些看似隨意的塗鴉,其實卻隱含著濃厚的寓意,它似乎在提醒著遊人要時刻愛護我們的生態家園。
East Side Gallery
德國·柏林
/ 政治色彩濃鬱的塗鴉藝術 /
柏林圍牆,「自由世界的櫥窗」, 是二戰後後德國分裂和冷戰的重要標誌性建築,分割東西歐的鐵幕象徵。其實,柏林圍牆不僅是歷史的見證者,更是塗鴉文化發展的載體。它清清楚楚記錄了塗鴉文化自上世紀八十年代至今的發展。無數的藝術家和普通公眾曾跨越圍欄和城牆之間的「死亡地帶」,用畫筆和噴漆書寫態度,從名字、政治標語,到卡通形象、紀念繪畫,把原本黯然的一道牆裝點成世界上最長與最令人震撼的畫布。
迪米特裡·弗魯貝爾(Dmitri Vrubel)創作出的《兄弟之吻》,因極有政治意義,成為了柏林圍牆上最著名的塗鴉之一; 德國女藝術家,布吉特·坎德(BirgitKinder)創作的《特拉比》,巧妙的展現了東德人民的理性訴求;作品《和平鴿》的創作者羅斯瑪麗·辛斯樂(Rosmarie Schinzler),呼籲人們通過塗鴉藝術去了解這個城市與國家曾經是如何被割裂的。
如今的柏林圍牆,已是世界最大的露天畫廊,長達1200米的東區畫廊(East Side Gallery),牆上的內容也隨著生活的穩定而日趨溫和,更多的是有趣。隨著塗鴉不斷更新,舊作會被覆蓋,而絕不會被遺忘,就像被柏林圍牆僅存的斷壁殘垣,也被當成歷史的遺蹟來時時紀念。
【有態度的塗鴉藝術家】
/ 用反叛藝術繪製溫柔 /
世界上享譽盛名的塗鴉藝術家不在少數,而今天介紹的這一位有態度的藝術家El Seed,在巴黎長大的突尼西亞人,為追求塗鴉藝術而流浪世界。EL Seed一直努力通過塗鴉這種民主的表達方式將阿拉伯文明、希望、理解與更多的積極訊息聯繫起來。
他常用阿拉伯符號作畫,最輝煌的作品是一幅覆蓋在50座建築之上,代表和平的塗鴉作品。這五十座建築,建立在埃及開羅的 Manshiyat Naser 區,是跨越了四個世紀的垃圾收集者聚居地,是令政府頭疼的「貧民窟」,環境惡劣程度難以想像。
如果塗鴉去美化一個被忽視的貧窮街區,會發生什麼呢?他來到埃及自行募資,在當地居民的幫助下,完成了這個橫跨 50 座建築物的超巨型藝術裝置,使這個孤立的社區會因一個小小的想法散發出希望的光芒。
El Seed在社交平臺曬出的照片
如他所言:「在街頭作畫本來就是一種政治行為。因為我們是在公共場所繪畫並以此向民眾傳達某種訊息。」當人們對這幅塗鴉藝術作品嘆為觀止的時候,更接收到了來自藝術創作者的精神態度,就是那句站在街區臨近山頂才能看到的,用阿拉伯書法寫成的句子:「If one wants to see the light of the sun, he must wipe his eyes」(任何一個想清楚看到陽光的人,需要先擦亮自己的眼睛)。
El Seed在社交平臺曬出的照片
塗鴉是街頭文化靜止的表現形式,或許源於生活的條條框框充滿「不服」,或許是對既定規則的「反抗」,又或許只是對一面白牆突然來了興趣。它是城市最原始的欲望,像是彩色的火種,點亮了城市的大街小巷,點燃了人們對生活的激情;它是來源於最直接的內心的聲音,激情而躁動,明媚而鏗鏘。你可以不認同它,你卻不能忽略它。
但塗鴉藝術家一直堅持的就是「改變」,用噴漆改變一面牆的態度,用塗鴉改變對生活的態度。
所以,下一次遇見塗鴉牆的時候,希望你可以多停留一分鐘,試著去感受塗鴉牆的態度和塗鴉藝術家的態度。
最令你印象深刻的塗鴉作品繪製的是什麼內容呢?
歡迎在評論區分享!
- The End -
文字|咔咔
圖片、視頻|藝術家的社交平臺、圖蟲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