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貴陽市觀山湖區的貴州省地質博物館即將建成,為了給博物館採集大量石頭標本,連日來,一群專家分赴全省各地,採集各種類型的石頭標本,即將集中到博物館布置展出。 近日,記者有幸與採集石頭標本的專家一起,到採石現場一睹專家如何「相寶」、採集、運輸的全過程。
專家在「尋寶」
貴州巖石天然博物館在從江 記者在黔東南州從江縣的一個採石現場看到,幾位專家正在山上「閒逛」,但他們每個人的眼睛都十分「聚光」,眼光不停地在山上的石頭上搜索著,這個過程就是在「相寶」。 「大家快過來看,這裡有一塊外形奇特的巖漿巖!」隨著貴州旅遊地學研究院院長陳明華的一聲吆喝,大家就開始聚過來,現場研究眼前的這塊石頭是否有採集價值。一旦大家都相中一塊有價值的石頭,就會七手八腳地一起動手採集,有的用鐵錘打,有的用鋼釺撬,有的修整石材邊緣,弄好後還要將石頭抬到車上去。 「有時候為了獲取一塊有價值的石頭標本,僅僅採集過程就要花四五個小時。」一位專家說。
腕足類化石,產於二疊紀地層,產地:石阡縣仙人街景區
據陳明華介紹,巖石一般分為三類:巖漿巖、沉積巖和變質巖。巖漿巖又稱火成巖,是指巖漿冷卻後(地殼裡噴出的巖漿,或者被融化的現存巖石),成形的一種巖石。沉積巖又稱為水成巖,是其他巖石的風化產物和一些火山噴發物,經過水流或冰川的搬運、沉積、成巖作用形成的巖石。變質巖則是由地殼中先形成的巖漿巖或沉積巖,在環境條件改變的影響下,礦物成分、化學成分以及結構構造發生變化而形成的。 「簡單地說,沉積巖是水中形成的,巖漿巖是火山活動形成的,變質巖則是沉積巖及巖漿巖變質形成的,類似於食物變質,形成了新的礦物質,而且形成年代相當久遠。有數萬年的,有數百萬年的,還有數億年的……」陳明華說。 「這一塊紅色的花崗巖比較少見,貴州的花崗巖在從江及梵淨山均有,特別是從江靠廣西一帶花崗巖較為常見,但紅色的罕見!這塊石頭是在從江發現採集到的。」陳明華捧起一塊石頭告訴記者:「從江是我省一個盛產三大巖類(沉積巖、巖漿巖及變質巖)的地方,可稱得上是貴州巖石的天然博物館,我們打算聯合當地政府,在這裡打造一個國家級地質公園,推動當地地質科普及旅遊業發展。」陳明華補充說。
鏈珊瑚,產於志留紀地層。產地:桐梓縣
貴州最古老的石頭在梵淨山 巖石有三類,並各有各的形成方式和年代。那麼,貴州最古老的石頭在哪裡?它又形成於哪個年代? 據陳明華介紹,截止目前,在我省發現的石頭中,最早的有8.3億年左右,那就是江口縣的梵淨山! 「梵淨山上世界聞名的蘑菇石,大概有8億年左右的歷史,山上部分區域的石頭年齡則可以達到8.3億年左右。」陳明華等專家告訴記者,在8億年前,貴州還是一片汪洋大海,後來在多次地質構造運動下,貴州經歷了多次的隆起與沉降(即海陸轉換),最終抬升成陸,又經過了物理、化學風化作用,才形成貴州現在的地貌景觀,這就是「滄海桑田」。
鈣質結晶形成的晶體
在烏當區新莊的一個地下停車場裡,有4個房間,每間面積約二三十平方米,打開房門一看,滿屋子都是專家從全省各地採集回來的石頭標本,每塊石頭的外形和顏色各異,有巖石標本,也有化石標本。 專家張國祥向記者展示了幾塊古生物化石標本,有藻灰化石、貝殼類化石、三葉蟲化石、珊瑚化石等等。「在地球的早期,甚至沒有形成真正意義上的生物,在梵淨山發現距今8億年左右的凝原類化石,是現在貴州所知道最為古老的古生物化石。」張國祥說。
腕足類化石
慧眼才能識讀石頭「密碼」 據了解,這些年來,貴州旅遊地學研究院的工作人員幾乎走遍了貴州的每個角落,進行各類石頭標本的採集。「以後的生態越來越好了,很多很好的地質現象及標本將會被覆蓋,現在採集,正是為子孫後代能有一些地質科普及科學研究的實物標本。」一位專家說。 據陳明華介紹,有很多對其他人看起來很不起眼的巖石,但對有專業知識的人來說,就能通過其慧眼識別出石頭中的各種「密碼」。陳明華拿起一塊石頭說,比如這塊普通的斷層角礫巖,對找礦有一定指標意義,這塊標本產於從江銅礦一帶的斷層中,從巖中表面能看見鐵礦、鉛鋅礦等。還可以推斷其可能還會含有其它礦產,如金、銀、銅等,如果再進行科學測試等手段追索,就可能發現隱藏在大山之中的大礦產。從江銅礦的發現,正是來源於這些不起眼的石頭!
再如,一些普通石頭還是尋找玉石的標誌。經研究,羅甸玉石的附近會有一層輝綠巖,那是一種未噴出地表的巖漿巖,如在羅甸找到這一層輝綠巖,基本就能判斷距離玉石層不遠了,是很明顯的找礦標誌。 據了解,目前採集到的數百塊石頭標本,看起來確實很精美,也可以挖掘出石頭背後很多精彩的地質地理故事,但是採集石頭的過程卻非常艱辛。 據張國祥介紹,一般採集石頭的地方都在人跡罕至的山上、河道,沒有公路,甚至也沒有一條像樣的步道,就只能靠一路披荊斬棘開路尋寶。中午,五六個人聚在一起草草吃頓乾糧,馬上又要駕駛著皮卡車趕往下一個採集點。一塊塊精美的石頭,就是這樣被採集到的!
修文索風湖岸上的褶皺景觀
地球上有15種經典「石現象」 據陳明華介紹,地球上常見的地質「石現象」,一般有15種。 不整合面。指曾經沉積區遭受區域抬升後,發生沉積間斷、剝蝕,後期又沉降發生沉積的作用面。 火焰狀構造。當砂質層堆積在含水且具高塑性泥質層之上時,差異壓實會引起上、下砂質層與泥質層之間發生相互垂向運移。泥質層成尖舌狀貫入上覆砂質層中,形成一排尖舌,稱之為火焰狀構造。 褶皺。巖層在形成時,一般是水平的。巖層在構造運動作用下,因受力而發生彎曲,一個彎曲稱褶曲,如果發生的是一系列波狀的彎曲變形,就叫褶皺。 斷層與褶皺。地層受近水平擠壓應力的作用,形成褶皺,當超過地層的彈性極限之後發生斷層,將老地層推覆到較年輕的地層之上,造成地層在垂向上的重複疊置。 波痕。波痕是沉積巖中最常見的構造之一。它是由於介質(風、流水、波痕、潮汐流)的運動,在沉積物表面所形成的一種波狀起伏的構造。 侵入巖風化。花崗巖,第三紀時期侵入,經過長期風化剝蝕作用,因風化程度的差異,上覆及周圍巖層剝蝕殆盡,花崗巖柱屹立不倒。 石香腸構造。是在不同性質的巖石相間成層、互相之間具有明顯韌性差的條件下,受到垂直巖層擠壓而形成的一種構造,其剖面形態與香腸相似,因而取名石香腸。 張節理。張節理是由於張應力超過巖石的抗性強度而在巖體中產生的張破裂面。 背斜。指巖層發生褶曲時,形狀向上凸起者。在一般平地上,背斜的地層上半部受到侵蝕變平,會形成中間古老、兩側較新的地層排列方式。 斷層。地殼受力發生斷裂,沿破裂面兩側巖塊發生顯著相對位移的構造。 結核。結核構造是巖石(沉積巖)的一種構造。在沉積巖中存在異體包裹物(稱結核)的構造。結核的形狀有球狀、橢球狀、透鏡體狀、柱狀和姜狀等,其成分與周圍巖石有顯著不同。 另有巖脈侵入、條帶狀含鐵建造、曲流河、火山柱等。來源 貴州都市報
編輯 胡銳編審 李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