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花花石界」尋找「貴州寶石」!省地質博物館即將建成,專家們...

2020-12-09 天眼新聞

位於貴陽市觀山湖區的貴州省地質博物館即將建成,為了給博物館採集大量石頭標本,連日來,一群專家分赴全省各地,採集各種類型的石頭標本,即將集中到博物館布置展出。   近日,記者有幸與採集石頭標本的專家一起,到採石現場一睹專家如何「相寶」、採集、運輸的全過程。

專家在「尋寶」

貴州巖石天然博物館在從江  記者在黔東南州從江縣的一個採石現場看到,幾位專家正在山上「閒逛」,但他們每個人的眼睛都十分「聚光」,眼光不停地在山上的石頭上搜索著,這個過程就是在「相寶」。  「大家快過來看,這裡有一塊外形奇特的巖漿巖!」隨著貴州旅遊地學研究院院長陳明華的一聲吆喝,大家就開始聚過來,現場研究眼前的這塊石頭是否有採集價值。一旦大家都相中一塊有價值的石頭,就會七手八腳地一起動手採集,有的用鐵錘打,有的用鋼釺撬,有的修整石材邊緣,弄好後還要將石頭抬到車上去。   「有時候為了獲取一塊有價值的石頭標本,僅僅採集過程就要花四五個小時。」一位專家說。

腕足類化石,產於二疊紀地層,產地:石阡縣仙人街景區

據陳明華介紹,巖石一般分為三類:巖漿巖、沉積巖和變質巖。巖漿巖又稱火成巖,是指巖漿冷卻後(地殼裡噴出的巖漿,或者被融化的現存巖石),成形的一種巖石。沉積巖又稱為水成巖,是其他巖石的風化產物和一些火山噴發物,經過水流或冰川的搬運、沉積、成巖作用形成的巖石。變質巖則是由地殼中先形成的巖漿巖或沉積巖,在環境條件改變的影響下,礦物成分、化學成分以及結構構造發生變化而形成的。  「簡單地說,沉積巖是水中形成的,巖漿巖是火山活動形成的,變質巖則是沉積巖及巖漿巖變質形成的,類似於食物變質,形成了新的礦物質,而且形成年代相當久遠。有數萬年的,有數百萬年的,還有數億年的……」陳明華說。   「這一塊紅色的花崗巖比較少見,貴州的花崗巖在從江及梵淨山均有,特別是從江靠廣西一帶花崗巖較為常見,但紅色的罕見!這塊石頭是在從江發現採集到的。」陳明華捧起一塊石頭告訴記者:「從江是我省一個盛產三大巖類(沉積巖、巖漿巖及變質巖)的地方,可稱得上是貴州巖石的天然博物館,我們打算聯合當地政府,在這裡打造一個國家級地質公園,推動當地地質科普及旅遊業發展。」陳明華補充說。

鏈珊瑚,產於志留紀地層。產地:桐梓縣

貴州最古老的石頭在梵淨山  巖石有三類,並各有各的形成方式和年代。那麼,貴州最古老的石頭在哪裡?它又形成於哪個年代?  據陳明華介紹,截止目前,在我省發現的石頭中,最早的有8.3億年左右,那就是江口縣的梵淨山!   「梵淨山上世界聞名的蘑菇石,大概有8億年左右的歷史,山上部分區域的石頭年齡則可以達到8.3億年左右。」陳明華等專家告訴記者,在8億年前,貴州還是一片汪洋大海,後來在多次地質構造運動下,貴州經歷了多次的隆起與沉降(即海陸轉換),最終抬升成陸,又經過了物理、化學風化作用,才形成貴州現在的地貌景觀,這就是「滄海桑田」。

鈣質結晶形成的晶體

在烏當區新莊的一個地下停車場裡,有4個房間,每間面積約二三十平方米,打開房門一看,滿屋子都是專家從全省各地採集回來的石頭標本,每塊石頭的外形和顏色各異,有巖石標本,也有化石標本。   專家張國祥向記者展示了幾塊古生物化石標本,有藻灰化石、貝殼類化石、三葉蟲化石、珊瑚化石等等。「在地球的早期,甚至沒有形成真正意義上的生物,在梵淨山發現距今8億年左右的凝原類化石,是現在貴州所知道最為古老的古生物化石。」張國祥說。

腕足類化石

慧眼才能識讀石頭「密碼」  據了解,這些年來,貴州旅遊地學研究院的工作人員幾乎走遍了貴州的每個角落,進行各類石頭標本的採集。「以後的生態越來越好了,很多很好的地質現象及標本將會被覆蓋,現在採集,正是為子孫後代能有一些地質科普及科學研究的實物標本。」一位專家說。   據陳明華介紹,有很多對其他人看起來很不起眼的巖石,但對有專業知識的人來說,就能通過其慧眼識別出石頭中的各種「密碼」。陳明華拿起一塊石頭說,比如這塊普通的斷層角礫巖,對找礦有一定指標意義,這塊標本產於從江銅礦一帶的斷層中,從巖中表面能看見鐵礦、鉛鋅礦等。還可以推斷其可能還會含有其它礦產,如金、銀、銅等,如果再進行科學測試等手段追索,就可能發現隱藏在大山之中的大礦產。從江銅礦的發現,正是來源於這些不起眼的石頭!

再如,一些普通石頭還是尋找玉石的標誌。經研究,羅甸玉石的附近會有一層輝綠巖,那是一種未噴出地表的巖漿巖,如在羅甸找到這一層輝綠巖,基本就能判斷距離玉石層不遠了,是很明顯的找礦標誌。  據了解,目前採集到的數百塊石頭標本,看起來確實很精美,也可以挖掘出石頭背後很多精彩的地質地理故事,但是採集石頭的過程卻非常艱辛。   據張國祥介紹,一般採集石頭的地方都在人跡罕至的山上、河道,沒有公路,甚至也沒有一條像樣的步道,就只能靠一路披荊斬棘開路尋寶。中午,五六個人聚在一起草草吃頓乾糧,馬上又要駕駛著皮卡車趕往下一個採集點。一塊塊精美的石頭,就是這樣被採集到的!

修文索風湖岸上的褶皺景觀

地球上有15種經典「石現象」  據陳明華介紹,地球上常見的地質「石現象」,一般有15種。  不整合面。指曾經沉積區遭受區域抬升後,發生沉積間斷、剝蝕,後期又沉降發生沉積的作用面。  火焰狀構造。當砂質層堆積在含水且具高塑性泥質層之上時,差異壓實會引起上、下砂質層與泥質層之間發生相互垂向運移。泥質層成尖舌狀貫入上覆砂質層中,形成一排尖舌,稱之為火焰狀構造。  褶皺。巖層在形成時,一般是水平的。巖層在構造運動作用下,因受力而發生彎曲,一個彎曲稱褶曲,如果發生的是一系列波狀的彎曲變形,就叫褶皺。  斷層與褶皺。地層受近水平擠壓應力的作用,形成褶皺,當超過地層的彈性極限之後發生斷層,將老地層推覆到較年輕的地層之上,造成地層在垂向上的重複疊置。  波痕。波痕是沉積巖中最常見的構造之一。它是由於介質(風、流水、波痕、潮汐流)的運動,在沉積物表面所形成的一種波狀起伏的構造。  侵入巖風化。花崗巖,第三紀時期侵入,經過長期風化剝蝕作用,因風化程度的差異,上覆及周圍巖層剝蝕殆盡,花崗巖柱屹立不倒。  石香腸構造。是在不同性質的巖石相間成層、互相之間具有明顯韌性差的條件下,受到垂直巖層擠壓而形成的一種構造,其剖面形態與香腸相似,因而取名石香腸。  張節理。張節理是由於張應力超過巖石的抗性強度而在巖體中產生的張破裂面。  背斜。指巖層發生褶曲時,形狀向上凸起者。在一般平地上,背斜的地層上半部受到侵蝕變平,會形成中間古老、兩側較新的地層排列方式。  斷層。地殼受力發生斷裂,沿破裂面兩側巖塊發生顯著相對位移的構造。  結核。結核構造是巖石(沉積巖)的一種構造。在沉積巖中存在異體包裹物(稱結核)的構造。結核的形狀有球狀、橢球狀、透鏡體狀、柱狀和姜狀等,其成分與周圍巖石有顯著不同。  另有巖脈侵入、條帶狀含鐵建造、曲流河、火山柱等。來源 貴州都市報

編輯 胡銳編審 李劼

相關焦點

  • 專家說:貴州「花花石界」遍地是寶
    現在,我們就來聽聽專家說說貴州「花花石界」的各種美!位於貴陽市觀山湖區的貴州省地質博物館即將建成,為了給博物館採集大量石頭標本,連日來,一群專家分赴全省各地,採集各種類型的石頭標本,並即將集中到博物館布置展出,面向公眾公開亮相。
  • 「花花石界」遍地是寶!貴州最古老的石頭距今8.3億年,它們在這
    現在,我們就來聽聽專家說說貴州「花花石界」的各種美!位於貴陽市觀山湖區的貴州省地質博物館即將建成,為了給博物館採集大量石頭標本,連日來,一群專家分赴全省各地,採集各種類型的石頭標本,並即將集中到博物館布置展出,面向公眾公開亮相。
  • 國慶長假,省地質博物館請你來看紅色礦物
    國慶長假,來省地質博物館看紅色礦物70件珍貴美麗的紅色礦晶及寶石今天集中亮相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9月28日訊(記者 黃利飛)湖南省地質博物館(下簡稱當日,省地博共展出70件珍貴美麗的紅色礦晶及寶石,絕大多數展品是首次公開展出。特展位於省地博二樓。以「探尋紅寶藏、獻禮新時代」為主題,共分為「走近紅色寶藏」「探見紅色新星」「鑑賞紅色家族」「開啟紅色盛典」4個篇章。
  • 「自然日活動」走進地質博物館
    山東省地質博物館聯合山東廣電青少年綜合實踐中心開展「走進地質博物館,探尋地球奧秘」自然日專題活動,山東省實驗中學的近20名學生到館參加活動。活動過程中,學生們對精美的礦物標本、栩栩如生的古生物化石展現出了濃厚的興趣,不斷提出疑問,講解員耐心地為大家答疑解惑。
  • 濟南科航路小學走進山東省地質博物館探尋奧秘
    中國山東網訊 4月21日,科航路學校四(一)中隊的同學們來到山東省地質博物館,展開了一場愉快的地質科普探寶活動。山東省地質博物館是濟南現在唯一能看到恐龍化石的地方,省博都沒有,帥氣的講解員說到:「這具恐龍骨架被稱為「巨型山東龍」,又叫鴨嘴龍,其骨架長約15米,高近8米,是世界上已知最高大的鴨嘴龍類,植食性,生活在中生代的白堊紀晚期,出土於山東諸城。」接著隊員們跟隨講解員來到地球家園廳,了解了地球的歷史、地球的構造以及地球上生命的演化過程。
  • 走進地質博物館 感受神奇大自然
    走進地質博物館 感受神奇大自然 合肥市躍進小學三一中隊向日葵小隊參觀安徽省地質博物館
  • 惠安小學走進中國地質博物館煙臺館開展研學活動
    近日,惠安小學2018級1班的學生家長們組織孩子們走進中國地質博物館煙臺館開展研學活動。活動當天,濛濛細雨帶走夏日裡的悶熱,孩子們帶著無限的憧憬和興奮的心情開啟了本次研學之旅。中國地質博物館煙臺館的建築設計以海浪和巖石為景觀元素演繹這座山、海名城。飽經滄桑的巖石講述著歷史、生生不息的海浪見證了遠古自然環境的變遷。走進地質博物館,首先是嚴格的消毒、測體溫和檢查綠碼。
  • 文化| 展出國寶級古生物化石 貴州省地質博物館即將開館
    文化 | 展出國寶級古生物化石 貴州省地質博物館即將開館 2020-12-09 20:1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在中國地質博物館,跟億萬年的地球歷史對話
    在中國地質博物館,跟億萬年的地球歷史對話  【走進自然科學博物館】  「我們這裡的藏品,最年輕的也有幾千萬年。」步入中國地質博物館之前,講解員打趣地告訴記者。  此話一點不假。位於北京市西城區西四羊肉胡同15號的中國地質博物館,建成於1958年,建築面積11500平方米,展陳面積4000多平方米,館藏地質標本涵蓋地學各個領域。
  • 專家:堯龍山就是一座地質博物館
    貴州身邊事 【古生物化石隨處可見!專家:堯龍山就是一座地質博物館】 一座山就是一部地學教科書,就是一座地質博物館。這就是遵義市桐梓縣堯龍山鎮的堯龍山。近日,貴州省科協、貴州省地質學會、貴州旅遊地學研究院等單位的專家學者,一同前往堯龍山進行科學考察,擬在堯龍山建立「旅遊地學研學基地」和「科普文化基地」等。
  • 《尋找夜郎》走進西漢南越王博物館
    尋找夜郎》展,於2020年9月25日在廣州西漢南越王博物館展出。這個展覽共展出貴州境內發現出土的珍貴文物255件/套,其中貴州省博物館藏文物235件/套。為配合展覽的開幕,也為進一步宣傳推廣貴州和貴州省博物館,省博館長李飛博士在9月25日展覽的開展儀式上作了題為《夜郎尋蹤》的專題學術報告。本次展覽將展至2021年1月12日結束。
  • 中國地質博物館,館藏寶石珍品!紅寶石、藍寶石,讓人眼花繚亂!
    中國地質博物館藏。它可以產於大理巖中(矽卡巖型),與紅寶石、藍寶石等共生,也可以產於砂礦。尖晶石的主要產地有緬甸抹谷、斯裡蘭卡、肯亞、奈及利亞、坦尚尼亞以及塔克吉斯坦、越南、美國和阿富汗等。紅寶石。中國地質博物館藏。天然紅寶石非常稀少,因此很珍貴,但是合成紅寶石並非太難,所以工業用紅寶石都是合成的。
  • 河北省這所高校更名後發展迅速,建有河北唯一高校地質博物館
    其實河北還是有不少地方實力派特色大學的,比如燕山大學、石家莊鐵道大學、河北科技大學等,今天小編就重點介紹這所更名後發展迅速,建有河北唯一高校地質博物館的高校----河北地質大學。他們當中有政府特殊津貼專家、省管優秀專家、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省社會科學優秀青年專家、省青年拔尖人才、省「三三三人才工程」、省級教學名師等73人。近年來,學校先後引進了中科院院士劉嘉麒,工程院院士毛景文,德國洪堡學者、「國家傑青」獲得者季強等一批傑出人才。
  • 河北省地質博物館開館免費參觀!揭秘地球奧妙感受世界級寶石魅力
    12月23日,河北省地質博物館正式開館,展館共4層,包含大量標本、圖文和模擬場景。其中位於2層的礦物巖石廳格外吸引人眼球,和田玉、岫玉、獨山玉、綠松石四大名玉在這裡均有展示,世界上最大的雙盤方解石、世界級的祖母綠、海藍寶石、西瓜碧璽等珍貴寶石應有盡有,稀少罕見的宣化戰國紅瑪瑙、阜平煙色水晶等體現河北特色的寶玉石也陳列在內。
  • 「一帶一路」國家礦物·寶石與郵票專題展在中國地質博物館開幕
    11月29日,由中國地質博物館和北京市西城區集郵協會聯合舉辦的《「一帶一路」國家礦物·寶石與郵票》專題展覽正式開幕。力求用郵票珍品傳播地學知識與寶玉石文化,搭建「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地學和資源交流新平臺,觀礦物寶石、賞地質郵票,展示「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豐富的礦產資源、多彩的礦物寶石和精美的地質郵票,讓郵票和博物館藏品都「活起來」,為公眾奉獻一場集知識性、觀賞性、人文內涵、歷史價值於一體的科學文化盛宴。
  • 中國地質博物館:講述地質的故事—新聞—科學網
    因為這個距離西單商業圈不遠的龐然大物,不是商場,而是一座博物館。至於那塊佔地面積不小的廣場,則是以博物館為中心的科普廣場。 這座灰色建築就是被譽為亞洲規模最大的國家級地質學博物館的中國地質博物館,其歷史可追溯到1916年原農商部地質調查所創建的地質礦產陳列室,是中國人自己建造的第一座公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 貴州畢節織金洞博物館裡,藏著「恐龍」和地質奇觀秘密,兒童喜歡
    ,貴州畢節織金縣越來越受到遊客的青睞。除了世界地質公園--織金洞及周邊的織金大峽谷,該縣還有織金洞博物館。織金洞博物館位於織金洞外,分為7個內容展示區。它的展示內容可以追溯到遠古時期,如當地地貌的形成,恐龍生活的年代等。館內陳列著各種珍貴文物和藝術品,如二疊紀紅色方解石等。
  • 貴州公示一批核心專家、省管專家建議人選名單
    貴州省第5批核心專家第9批省管專家和重新申報的第1批第3批核心專家第4批第7批省管專家建議人選公示根據《貴州省核心專家省管專家評選管理辦法》(黔委廳字〔2014〕62號)有關規定,經網上申報、分類匯總和審查審核、專家組評審、第三方評價、評選委員會表決等程序,現對王永平等20名第5批核心專家建議人選
  • 貴州地質專家應邀在全國地質災害防治交流會上做專題報告
    2020年12月7-9日,全國地質災害防治新技術新裝備新標準交流會在長沙舉辦,貴州地質環境監測院總工程師朱要強博士應邀在會上作了《貴州省地質災害風險「點面」雙控實踐》的專題報告。朱要強介紹,貴州省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視下,在省自然資源廳的統一部署和指導下,通過貴州省地質環境監測院(貴州省地質災害應急技術指導中心)具體組織實施,在地質災害精細化調查、風險評估與應用示範、地質災害監測預警和大數據應用方面走在了全國前列,具有較好的示範作用。
  • 省地質博物館召開砣磯硯標本採購論證會
    10月26日上午,省地質博物館組織召開《山東省硯石資源特徵與開發利用現狀調查研究》項目砣磯硯標本採購論證會,對擬採購的砣磯硯從質量和價格合理性等方面進行論證。經專家論證,本次擬採購的硯石標本具有砣磯硯的基本特徵,有一定的代表性,硯臺的質地和製作工藝較為精美,符合項目任務書及省地質博物館布展要求。知識點 砣磯石因產於砣磯島西海岸而得名,由其所制硯臺稱砣磯硯。硯石呈深灰色調,巖石紋層理、劈理及揉皺構造發育,呈現出相間排列的暗、淺層紋捲曲,形如波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