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類長達數千年的文明發展史中,散居在世界各地的不同種族的人們曾經創造出許多各具特色的文明。但是在漫長的時間長河中,大部分文明都滅亡了,留下來的只是極少數。
其中古埃及和瑪雅文明更是其中極為重要的部分。
作為人類文明歷史上不可忽略的古埃及文明和瑪雅文明,金字塔更是他們兩者的象徵性標誌。
然而古埃及文明誕生於非洲東北部的尼羅河流域,而瑪雅文明則是產生在美洲大陸上。兩種文明相隔如此之遠,卻誕生了類似的建築物。
那麼在不同的文明中誕生的金字塔,究竟有什麼不同的呢?
古埃及金字塔
提到金字塔,可能就會想起埃及。
金字塔是古埃及建築史中前期建築成就最高的形式。
埃及金字塔建造的鼎盛期是在古王國時期,因此,古王國時期又被稱作金字塔時代。
埃及史上第一個建造金字塔的國王是第3王朝的左賽爾,此時的金字塔僅僅作為王陵。
左賽爾金字塔
左賽爾的金宇塔及其附屬建築與後來的金字塔在建築原則上有著明顯的不同,其構造體現的是早王朝時期王權的觀念,突出的是國王的世俗行為,沒有神權之類的意義。
到第4王朝時,王陵的形式發生了重大的變化,說明王權已被神化。
在這個時期,規模宏大的、銳角尖頂的錐形金字塔代替了梯形金字塔。
錐形金字塔
金字塔也不再居於群體建築的中心,而是位於埃及的最西端。同時,金字塔開始以大塊石料建造,給人以堅不可摧、高不可攀的印象,象徵著神化了的國王至高無上的地位,也表達了他們死後與埃及神結合的願望。
據希臘史學家希羅多德的記載,至少有10萬人參加了建造胡夫金字塔的工程。僅墓室的建造和拖拉石料道路的開通就用了10年,金字塔本身的修建則花費了20年的時間。
胡夫金字塔
除規模宏大之外,鼎盛期金字塔的另一個特點是呈群體建築的形態。建築群由地上建築和地下建築兩部分組成,前者包括圍牆、金字塔本身、「河谷享殿」、祭廟、帶頂通道、王室成員和官員的陵墓等,後者包括墓道、墓室、通風道等,結構常有變化。
新王國以後,王陵採取石窟墓的形式,不再建造金字塔。
從埃及金字塔分布上來看,所有的金字塔都建在尼羅河的西岸,因為古埃及人認為,西方死後世界所在,正如太陽從西邊落下一樣。
古埃及金字塔分布
瑪雅文明
可能瑪雅文明被人們所熟知的是它的「預言」,其實它最大、最顯而易見的特點是在廣大瑪雅文明圈內,到處可見的金字塔建築。
廣泛分布的金字塔
實際上,瑪雅金字塔與埃及金字塔並不完全一樣。
埃及金字塔兒乎全是方基尖頂的方錐形,而瑪雅金字塔的每個側面都是梯形。
它的下部為階梯,上部是平臺,平臺上通常還建有廟宇。
瑪雅金字塔
埃及金字塔形狀幾乎完全一樣,瑪雅人卻把他們的金字塔建成各種風格的變體。
有的甚至有60度左右的坡度,從塔腳下向上望去,塔身高聳入雲,十分威嚴神聖。
瑪雅祭司和獻祭者就沿著幾十級、甚至上百級的臺階,一步一步登上金字塔頂,如坐雲端。
瑪雅人祭祀活動
瑪雅金字塔的數量驚人,據說僅在墨西哥境內就有10萬座大大小小的金字塔。
就目前已知的遺址分析研究,瑪雅金字塔大致分為4種類型;
1、平頂金字塔,上建廟宇,從4面的任何一面看,都是階梯加神廟。這種類型是瑪雅金字塔的基本形態;
2、尖頂金字塔,僅有一座,其頂上的神廟很小,只能看成是塔尖;
蒂卡爾城金字塔
3、壁龕式金字塔, 發現於墨西哥的維拉克魯斯,塔基呈方形,共分7層,塔身雕著了365個方形壁龕,恰好每個代表一天。
維拉克魯斯金字塔
4、陵墓型金字塔,這是20世紀40年代才被了解的類型,考古學家在帕楞克城的這一意外收穫,打破了以往對瑪雅金字塔的固定認識。
人們第一次知道古代瑪雅首領巴爾卡的屍體停放在一座金字塔塔身深處一間寬敞的拱頂密室中。
瑪雅金字塔的主要功能是讓祭司登頂進行各種儀式活動,另一項重要功能是供祭司們觀察天象。
瑪雅舉行祭祀的壁畫
瑪雅人天文曆法的精確度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這些高聳的金字塔,在沒有望遠鏡之類說的現代設備的情況下,要達到準確的觀察就必須要站在一個相當高的位置上,能越過廣袤的叢林,將視線投射到遙遠的地平線上。
以上闡述只是對這兩者之間簡單對比。古埃及文明和瑪雅文明絕不止這麼簡單,越了解越會感慨它們的不可思議,以至於讓人們懷疑是否是地外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