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一泓在對外交流活動中指導白俄羅斯選手。
廈門網訊(海西晨報記者蔡伊琳實習生童盼盼)一盤象棋32枚棋子,演繹的不僅僅是楚河漢界的追打廝殺,也展現了鄭一泓人生道路上的精彩。鄭一泓用包羅萬象的象棋來形容自己的人生,用一個個棋子對應自己人生的每個階段。
出生在1975年的鄭一泓,是廈門有史以來第一位國家特級象棋大師。他從七歲開始接觸象棋,八歲開始參加比賽,此後的人生就再也沒有離開象棋。
少年時期:「兵」
15歲就打敗象棋大師
鄭一泓用「兵」來形容自己的少年時期。「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一個好士兵。」鄭一泓說。1983年,學棋一年、年僅7歲的鄭一泓,就拿下1983年福建省中國象棋比賽少年組第三名的佳績,並從1985年到1989年蟬聯了五年的福建省少年組冠軍。
之後,鄭一泓還以「初生牛犢不畏虎」的精神與成年棋手交戰。11歲,他參加福建省成人組比賽,獲得第五名;15歲,參加福建省第2屆農民運動會的象棋比賽,獨佔鰲頭;同年,參加閩浙象棋名人邀請賽,對局結束後,鄭一泓與浙江象棋大師於幼華積分完全相等,按規則需加賽快棋,結果快棋又下成和局,只好抽籤定輸贏,偏偏鄭一泓福星高照,取得勝利。眼見於幼華大師屈居一名15歲小將之下,現場觀戰的人無不慨嘆。
青年時期:「車」
為象棋選擇放棄學業
到了青年時期,鄭一泓像極了「車」,在前進道路上橫衝直撞、開疆擴土。他為了象棋選擇放棄學業,直至在2001年晉身中國最年輕的象棋特級大師。
鄭一泓高中畢業後,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北京民族大學,可只讀了一年,就選擇放棄學業。「那時我一年中有幾個月都要在外參賽。」鄭一泓說,當時他很矛盾,但萬般取捨後,面對同樣深愛的象棋和學業,最終還是選擇了象棋。
2001年,在第五屆全國象棋大師賽上,年僅26歲的鄭一泓勝率達77.7%,晉升中國象棋特級大師(國際健將級),等級分排名全國前十名。當年,他是全國僅有的27位中國象棋特級大師之一,廈門有史以來第一位國家特級象棋大師,也是福建省惟一的特級象棋大師。
中年時期:「相」
培養廈門象棋新生力量
如今,已過不惑之年的鄭一泓則更像「相」,特別重視推廣象棋運動,為了象棋運動的發展不斷努力著。他創辦了福建象棋協會,擔任榮譽會長,並同時擔任了廈門翔安象棋協會會長。他是廈和棋院的名譽院長,致力於培養廈門象棋的新生力量,提升廈門乃至福建整體棋類競技水平。
鄭一泓還積極參與推動象棋走進校園,給新翔小學等學校編寫過象棋教材,讓學棋的孩子可以更系統地學習象棋知識。「這幾年,隨著廈門學棋的孩子越來越多,廈門象棋氛圍也是越來越濃厚。」鄭一泓說。
不僅如此,鄭一泓還掛帥出徵,帶領廈門隊成功衝上全國象棋甲級聯賽。在參賽的8個賽季中,廈門隊常年排名前列,也曾獲得過亞軍的好成績。特別可貴的是,廈門隊是為數不多的主要以本土棋手參加象甲聯賽的隊伍之一,先後培養了一位象棋特級大師(國際健將級)、五位象棋大師(國家健將級)。
此外,鄭一泓每年春節都與晨報一同推出《新春棋局》,以破解棋局的互動方式與市民共度新春佳節;常年在晨報《全民健身》專版連載棋局專欄,為棋迷設局解局,傳播象棋文化。鄭一泓還多次與市民面對面交流象棋知識,絲毫沒有架子,深受市民喜愛。
延伸閱讀
古老小鎮走出三位象棋大師
說起廈門的象棋,不得不提及翔安馬巷這一古老小鎮。馬巷鎮象棋文化氛圍濃厚,活動開展廣泛,下象棋在大街小巷、茶餘飯後隨處可見。馬巷鎮先後走出了三位象棋大師———蔡忠誠、鄭一泓、林文漢,他們分別在1994年、1998年、2015年先後獲得「中國象棋大師」稱號。
出生於1951年的蔡忠誠,20世紀50年代在馬巷開始學棋,1978年在福建省第七屆運動會的象棋比賽中奪得桂冠。從這一年開始,蔡忠誠8次獲得省級比賽冠軍。1994年,在全都是一流高手參賽的全國象棋個人錦標賽上,蔡忠誠獲得第11名,按規定,蔡忠誠在賽後即獲得象棋大師稱號。
1998年,鄭一泓參加全國象棋個人錦標賽獲得第八名,晉升象棋大師。2001年,在第五屆全國象棋大師賽上,鄭一泓勝率77.7%,晉升為象棋特級大師。
林文漢是頗有名氣的「快棋王」,痴迷手抄棋譜多年,記下許多高妙的布陣方法。林文漢從小就愛下棋,還師從象棋能手鄭雨水(鄭一泓的父親)。2005年,林文漢開始嶄露頭角,那一年他與鄭一泓一起,獲新加坡象棋甲級聯賽團體冠軍;2006年起,他先後獲廈門市象棋錦標賽冠軍和全國象棋甲級聯賽亞軍;2009年獲福建省象棋快棋賽冠軍,成了福建「快棋王」。在2015年全國象棋團體錦標賽上,廈門海翼象棋隊獲得第四名,其中林文漢發揮出色,晉級象棋大師。
展開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