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領取諾獎 授獎詞:他是個詩人 讓個體升華

2020-12-21 中國新聞網

  在長達8分鐘的瑞典語授獎詞之後,Per Wastberg以中文邀請莫言上前從國王手中領取本年度的諾貝爾文學獎——「莫言,請!」在全場掌聲之中,莫言緩步上前,領取了這一年度至高文學榮譽。

  北京時間昨晚11點30分,2012年諾貝爾獎頒獎典禮於斯德哥爾摩音樂廳舉行,將整個諾獎周活動推向最高潮。中國作家莫言從瑞典國王卡爾十六世·古斯塔夫手上接過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獲獎證書及金質獎章。隨後,在斯德哥爾摩市政廳舉行的諾貝爾晚宴,與大約1300名客人一起共同慶祝這一榮耀並發表5分鐘左右的獲獎感言。瑞典公共電視臺SVT1臺以及諾獎官方網站對頒獎典禮進行了直播。

  11點25分,頒獎儀式在瑞典王室樂曲《國王之歌》的樂曲聲中拉開帷幕,隨後,交響樂團演奏了莫扎特的D大調進行曲。11點34分,國王一家盛裝出場,在領獎臺右側落座。稍後,本屆諾獎獲獎者在樂曲聲中入場,國王一家起立,歡迎獲獎者入場,獲獎者於領獎臺左側落座。頒獎典禮名流雲集,包括上屆文學獎得主特朗斯特羅姆及夫人莫妮卡在內的各界精英受邀出席。

  在領獎人逐一登上領獎臺落座後,諾貝爾基金會主席馬庫斯·斯託爾克(Marcus Storch)發表致辭,歡迎獲獎者來瑞典參加頒獎儀式,並且介紹了諾貝爾獎的歷史、發展、責任及使命。

  斯託爾克致辭完畢後,交響樂團演奏了柴可夫斯基《葉甫蓋尼·奧涅金》中的波蘭舞曲。

  隨後,每個諾貝爾獎項評選委員會的代表分別介紹了獲獎者的成就並依次邀請獲獎者上臺從國王手中領獎。頒獎順序依次為物理學、化學、生物及醫學、文學、最後為經濟學獎。諾貝爾和平獎頒獎典禮稍早已於挪威舉行。

  為莫言介紹的是作家、諾貝爾文學獎評委會提名小組主席佩爾·瓦斯特伯格,他介紹說,莫言是個詩人,粉碎了陳腔濫調,讓茫茫人海中的個體得以升華,莫言的想像力翔越了人類存在的全部。

  12點3分,致辭完畢後,瓦斯特伯格說,「莫言先生,現在我代表瑞典學院,邀請您舉步上前,從尊敬的瑞典國王手中接受諾貝爾文學獎。」全體觀眾起立,莫言走上前從瑞典國王卡爾十六世·古斯塔夫手中接過證書和獎章。

  整個頒獎典禮持續了一小時二十分鐘。典禮結束後,莫言隨同其他客人一起,移步斯德哥爾摩參加皇家晚宴。獲獎人今日將前往諾貝爾基金會商討獎金轉帳的具體事宜。

  - 授獎詞節選

  他是個詩人 讓個體升華

  莫言是個詩人,他……讓茫茫人海中的個體得以升華。

  他以俏皮而難以掩飾的輕快口吻,揭示人類存在的極端陰暗面,幾乎無意識地就找到了極具象徵意義的形象。

  高密東北鄉收藏著許多中國民間故事與歷史往昔,但只有極少真正意義上的旅程得以超越這些,描述出一個愛善與邪惡皆有超乎尋常之能量的地方。

  莫言的想像力翔越了人類存在的全部,他對大自然有了不起的描繪……他描寫英雄、戀人、拷打者和強盜——他尤其擅長描寫堅強不屈的母親形象。

  莫言的故事裡帶有神話與寓言的偽裝,但到頭來他卻顛覆掉這一切。

  莫言採用了源自神話與民間故事的誇張、模仿與派生手法。

  何時曾有如此史詩式的春潮席捲過中國與世界?在莫言的作品中,世界文學與一個聲音對話,這個聲音足以湮沒大部分的同行者。

  - 現場細節

  現場奏響《中國舞曲》

  12月10日,2012諾貝爾獎授獎儀式在斯德哥爾摩音樂廳舉行,不同於一般的頒獎典禮,這是一場皇室盛宴。

  頒獎

  瑞典國王率王室成員

  今年,在斯德哥爾摩音樂廳大約有1570人蒞臨現場,觀看本屆諾獎得主從瑞典國王卡爾十六世·古斯塔夫手上接過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獲獎證書及金質獎章。臺上就座的有95人,其中有瑞典皇家科學院的成員、卡羅林斯卡醫學院諾貝爾委員會成員、諾貝爾基金會成員和前諾獎得主。坐在最前面的就是本屆諾獎得主和王室成員,包括國王卡爾十六世·古斯塔夫,王后西爾維婭,女王儲維多利亞,王子丹尼爾,卡爾菲利普和公主瑪德萊娜。莫言則就座第一排左數第七位,與日本科學家比鄰而坐。

  音樂

  現場奏響《中國舞曲》

  授獎儀式在聖歌《國王之歌》中開啟,每位獲獎者領獎時,都配有為其專門選擇的樂曲,莫言是第四位領獎者,在領獎之後,現場奏起了丹麥劇作家卡爾·尼爾森《阿拉丁組曲》第四曲《中國舞曲》。

  證書

  抽象派藝術家訂製

  每屆諾獎得主的獲獎證書都有專人設計,今年為莫言設計的是瑞典畫家、雕塑家約翰·斯滕堡(John Stenborg),約翰出生於1957年,風格抽象、前衛,2011年他被選入皇家藝術學院。

  排場

  17000朵鮮花

  今年的斯德哥爾摩音樂廳被鮮花簇擁,鮮花溫暖的顏色和現場溫暖的陽光交相呼應。舞臺前端是用明亮顏色的玫瑰鋪就的花床,後方則被康乃馨、玫瑰等花圍起各種大小花環。舞臺中央,阿爾弗雷德·貝恩哈德·諾貝爾的頭像後面,一座由6000朵花組成的花牆升起。而整個會場共有17000朵鮮花。

  - 主席致辭

  諾貝爾基金會主席:我們嘉獎對人類最偉大的貢獻

  新京報訊 諾貝爾基金會主席馬庫斯在昨日的諾獎頒獎典禮演說中稱,諾貝爾獎對於獎項的選擇打開了一個關於自然和人性的廣闊領域。「其中涉及了掌管我們物質世界的法律和力量,探究這個世界究竟如何由不同的元素和生活在不同組織中的不同生命來構築。這涉及了人類如何描述其周遭的環境和內在的生命,他們如何克服衝突和差異。諾貝爾獎融合了科學、文學、和平,這讓他獨一無二。」

  此外,他也提到了越來越多的亞洲人開始關注諾貝爾獎,這從諾獎官網亞洲用戶的增多便可發現,「諾貝爾獎的網站也是我們追蹤人類文明歷史的重要資源。很多諾貝爾獎得主都建議自己的學生去了解得獎者的生平和其所研究的領域,以此對各自的研究領域可以有一個概觀。而來自世界各地的用戶的國籍也反映出了全球智慧發展的過程。最開始,我們網站的主導用戶大多來自北美,而最近幾年亞洲用戶的增多讓我們的網站擁有了更多的用戶。」

  在最後,馬庫斯談到了諾貝爾獎的意義,「諾貝爾獎的歷史就是一個蔓延不斷的故事,每一年通過新的成就它也擴充了自己。諾貝爾基金的活動也是著眼於未來的發展。通過強調前人成就的重要性,和當今重要且急迫的問題,我們為知識和不屈不撓的精神做出了貢獻。沿著這條路,我們嘉獎對人類最偉大的貢獻,而這正是阿爾弗雷特·諾貝爾的精神所在。」

  (蔣楠編譯)

相關焦點

  • 莫言授獎詞:他以俏皮口吻揭示人類的極端陰暗面
    點擊圖片進入:莫言赴瑞典受領諾貝爾文學獎在長達8分鐘的瑞典語授獎詞之後,Per Wastberg以中文邀請莫言上前從國王手中領取本年度的諾貝爾文學獎——「莫言,請!」在全場掌聲之中,莫言緩步上前,領取了這一年度至高文學榮譽。
  • 諾獎主持人中文請莫言 頒獎詞稱「莫言是詩人」
    在長達8分鐘的瑞典語授獎詞之後,Per Wastberg以中文邀請莫言上前從國王手中領取本年度的諾貝爾文學獎——「莫言,請!」在全場掌聲之中,莫言緩步上前,領取了這一年度至高文學榮譽。   新京報斯德哥爾摩訊 (特派記者吳永熹)北京時間昨晚11點30分,2012年諾貝爾獎頒獎典禮於斯德哥爾摩音樂廳舉行,將整個諾獎周活動推向最高潮。
  • 瑞典國王為莫言頒獎 授獎詞:他揭露出人陰暗面
    ,Per Wastberg以中文邀請莫言上前從國王手中領取本年度的諾貝爾文學獎——「莫言,請!」在全場掌聲之中,莫言緩步上前,領取了這一年度至高文學榮譽。  新京報斯德哥爾摩訊 (特派記者吳永熹)北京時間昨晚11點30分,2012年諾貝爾獎頒獎典禮於斯德哥爾摩音樂廳舉行,將整個諾獎周活動推向最高潮。中國作家莫言從瑞典國王卡爾十六世·古斯塔夫手上接過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獲獎證書及金質獎章。
  • 第五屆中國長詩獎·特別獎莫言《餃子歌》授獎詞
    ,他敏銳而冷靜地活在當下,偶爾華麗轉身,就以不俗的維度,向世人和盤託出這首人間大劇式的幽默「詩劇」,令人驚喜,教人擊節。《餃子歌》體量宏大、氣勢沉潛,是一首充滿哲理命題、思辨色彩和批判精神的優秀詩篇,閃耀著莫言大智若愚的另類詩性光芒,犀利而理性,如同冬日豔陽,驅散寒涼,照徹水乳大地。文本刷新了中國當代新詩寫作的基本範式,是一種快意恩仇式的無愧於良心的酣暢表達。
  • 評論家解讀莫言諾獎之路:文學無用 潤物無聲
    中新網12月11日電 著名文學評論家、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張清華11日做客中新網視頻訪談,就諾貝爾文學獎評委會給莫言的授獎詞、莫言在《講故事的人》中提到的三個故事、以及莫言「文學無用說」等相關話題進行了解讀。  文學的沒有用處正是它偉大的用處  北京時間今天凌晨,莫言在瑞典領取諾貝爾文學獎。
  • 諾獎盛宴的「中國印記」 主持人中文請莫言領獎
    圖為莫言與瑞典國王卡爾十六世·古斯塔夫握手致意。     中新社斯德哥爾摩12月10日電 題:諾獎盛宴的「中國印記」  中新社記者 沈晨  12月10日下午,雪花飛舞,斯德哥爾摩音樂廳外,一群身著中國傳統服飾的留學生唱起了「妹妹你大膽地往前走」。
  • 諾獎典禮鮑勃·迪倫授獎詞:他與蘭波、惠特曼和莎士比亞比肩
    諾獎典禮鮑勃·迪倫授獎詞:他與蘭波、惠特曼和莎士比亞比肩 澎湃新聞記者 瀋河西 編譯 2016-12-11 18:40
  • 李建軍:2012年度「諾獎」《授獎辭》解讀(上)
    ■我們完全可以將2012年度的「諾獎」《授獎辭》,視為隱含著「西方中心主義」意識形態的典型文本。從這樣的文本裡,我們看到的,固然有純粹屬於獲獎者一人的鮮花和掌聲,也有能夠滿足部分中國人虛榮心的讚美和榮耀,但是,如果站在文化和文明的高度,我們首先看到的,是「諾獎」評委的溢於言表的傲慢與偏見。
  • 莫迪亞諾授獎詞:他喚醒了最無可捉摸的人類命運
    北京時間2014年10月9日19時,瑞典學院宣布將2014年諾貝爾文學獎授予法國作家派屈克·莫迪亞諾(Patrick Modiano),諾貝爾獎委員會的授獎詞稱,派屈克·莫迪亞諾的作品「以重塑記憶的藝術方式,他喚醒了最無可捉摸的人類命運,展示了佔領時期的人間百態(for the art
  • 莫言|諾獎8年後歸來,《晚熟的人》一句話戳破「成熟」的心酸
    作為首個獲得諾獎的中國籍作家,在授予他的頒獎詞裡,最後一句點睛之筆寫著:「在莫言的作品中,世界文學的春潮淹沒了很多同代人的聲音。」在此之後整整8年的時間,莫言被外界質疑陷入了諾獎「魔咒」,再未推出任何一部新作。
  • 諾獎頒獎詞:莫言,本應沉默不言 卻很少緘口不言
    (莫言,本應沉默不言,卻很少緘口不言。莫言的想像力超越了人類存在本身。他是一位卓越的自然雕刻者。瑞典學院祝賀你,現在,我請你從尊敬的瑞典國王手中接受諾貝爾文學獎。莫言,上前一步領獎,加油!)   評委會代表瓦斯特伯格在介紹莫言的致辭中說,他「扯下程式化的宣傳畫,使個人從茫茫無名大眾中突出出來。」關於莫言的介紹詞中還提到了他的《蛙》和《豐乳肥臀》等作品。
  • 諾獎村上春樹再次陪跑:諾獎是文學的禮物,而不是標準
    露易絲·格麗克,對於這個名字,國內的絕大部分讀者是陌生的,但在西方這位女詩人還是頗有盛名的,她被譽為既狄金森、畢肖普之後最偉大的美國女詩人。露易絲·格麗克是誰?她為什麼能獲得諾獎露易絲·格麗克,1943年出生在紐約市的一個匈牙利猶太人家庭。
  • 陳丹青:沒有讀過莫言的東西,但我知道他獲諾獎與作品無關
    2012年,終於得償所願,莫言憑藉《蛙》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算是撫平了國人的激烈渴望。但隨之而來的是對莫言憑什麼獲獎的質疑。陳丹青在評價莫言獲得諾獎的時候說:「我沒讀過莫言的東西,對他不感興趣,對他的祝賀是禮貌性的。
  • 莫言打破「諾獎魔咒」的作品
    有幾個人像馬爾克斯那樣,在獲獎之後還能寫出更優秀的作品?有一部《紅樓夢》就夠了,有一部《平凡的世界》也夠了。其實,世界上本來沒有什麼「諾獎魔咒」,碎碎念的多了,也便成了魔咒。有人說了,莫言今年六十五歲,獲得諾獎的時候五十七歲,八年間武功全廢,不是魔咒是什麼?八年來,莫言肯定很忙,然而雖然忙,但也沒有放棄寫作。
  • 百位中國作家預測諾獎:最看好奧茲 莫言第三
    日本作家村上春樹和中國作家莫言緊隨其後,分別得了7票和6票。看上去三人票數都不高,但由於這次調查並沒有圈定選擇範圍,而是在健在的世界各國作家中自由選擇,而健在的能進入諾獎視野的各國作家超過了1000人,因此阿摩司的8票已經非常不錯。共有23名各國作家被投票上榜。當然,由於許多作家沒有心理上的真正看好者,因此有48名作家投票給了「Mr.
  • 莫言得諾獎為國爭光,為何反而被罵,他的作品真是在醜化國人嗎?
    但是,莫言獲獎後受到的更多的是來自中國文學界同行的批判,更是有人聯名發表了公開信,要求取消莫言的諾獎資格。這是為什麼呢?因為莫言在獲得諾獎之前,他的名聲遠不如中國其他作家如路遙,賈平凹,餘華等。但偏偏就是這樣一位名不見傳的作家獲得了諾獎;除此之外,人們在看莫言的作品時發現,他更多的在於描寫中國小人物心理的扭曲,是一種西方社會想要看到的中國現象,他的作品過多的醜化了中國人民。諾獎後的《蛙》《豐乳肥臀》等小說一時間暢銷無比,但隨之而來的還有人們的謾罵,更是有作家認為莫言賄賂了諾獎評委,不然的話怎會獲獎。
  • 陳丹青:莫言獲得諾獎靠的不是作品,而是因為中國越來越強大
    據說魯迅、胡適、林語堂等名家曾被候選提名,又傳老舍、沈從文均已確定獲獎,卻因授獎時二人已離世,因此組委會才改弦易主。這些逸聞的真實性有待商榷,但當代作家莫言的獲獎卻是板上釘釘的事實,填補了百年來文學獎的空缺。組委會稱讚莫言:"通過魔幻現實主義將民間故事、歷史與當代社會融合在一起。"他的鄉土情懷,他的歷史解構,他的反人性批判,都給人深刻的思考。
  • 莫言:做個「晚熟的人」,努力打破諾獎「魔咒」
    但如果主角是莫言,就能夠理解了。近日,莫言獲得諾獎後首部作品《晚熟的人》舉行了線上發布會。發布會上,莫言不僅對新作進行了解讀剖析,還與大家分享了他的寫作心得和未來的創作計劃,「努力打破諾獎魔咒,希望能夠在最近幾年裡拿出一部好的長篇來」。
  • 劉心武:莫言獲諾獎是他個人的事情
    ,但是他節節勝利,以茅盾命名的獎項接納了他,他也欣然接受,到2012年就斬獲了諾獎,「中國作家為什麼得不了諾貝爾獎」這一問題只好扔進太平洋,而且《透明的紅蘿蔔》「泰山石敢當」地進入了中學課本,這樣的文學現象,文化現象,難道不是蘊含著豐富的內涵嗎?
  • 獲中國文學史上首個諾獎,卻備受爭議,莫言:當初真不該去領這獎
    文壇中的莫言已是聲名斐然,但大眾對這一名字還很陌生,即便是稍微有些了解,也大多是來源於電影《紅高粱》。這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次獲諾貝爾獎,獲得如此分量的諾獎的莫言,卻有大批讀者對他冷言冷語,這是為何?在莫言捧回諾獎的數年間,各處爭議紛紛,甚至還有《批判莫言》這樣的書籍橫空出世,頗有"不把莫言批駁得一文不值便不罷休"之勢。這裡挑選兩條略作駁斥。爭議其一是認為,莫言生得一副"媚骨",為了諾獎而迎合西方社會對中國的偏見,醜化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