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畫講畫源,講派別,講法古,講院體,講書法,分品,尚文,有「文人畫」之謂。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自然萬物,有難以言傳之美,它是歷代詩人和畫家們無窮的創作源泉。「物色之動,心亦搖焉」,「山川之美,古今共談」,面對山川景物之美,畫家的感動正如詩人,只不過他們的表達方式不是語言,而是筆墨罷了。

「春山豔冶而如笑,夏山蒼翠而如滴,秋山明淨而如妝,冬山慘澹而如睡」,看,「如笑」、「如滴」、「如妝」、「如睡」,畫家觀察四時風物,是如何的細膩入微,如何的富有感情色彩。

眼中山水,化作心中山水,進而變成紙上山水;「真境逼而神境生」,用紙面上的筆墨符號,來傳達自然山水的風採和神韻,這,無疑是中國山水畫家獨到的藝術創造。

西方畫家的風景畫,是焦點透視,是靜態的;而中國的山水畫,卻是散點透視,是動態的,讀者的眼睛就是搖動的鏡頭,所以要生動的多。此外,中國山水畫有一整套獨特的圖式語言和構成符號。

比如「丈山、尺樹、寸馬、分人」,是構圖比例之法;比如「高遠、深遠、平遠」,是架構空間之法;比如畫樹木形象,有介字點、個字點、菊花點、胡椒點、梅花點、垂藤點、小混點、大混點、鼠足點、松葉點、水藻點、尖頭點、藻絲點、柏葉點、梧桐點、椿葉點、攢三點、垂頭點、平頭點、攢三聚五點、仰頭點、聚散椿葉點、刺松點、個字間雙鉤點、破筆點、杉葉點、仰葉點、垂葉點、密竹點、水草點、疏竹點、新篁點等數十種點法;比如寫山石的紋理結構,有斧劈皴、雨點皴、披麻皴、泥裡拔釘皴、拖泥帶水皴、破網皴、亂雲皴、捲雲皴、彈渦皴、鬼面皴、羊毛皴、亂柴皴、解索皴、豆瓣皴、荷葉皴、米點皴、折帶皴、直擦皴、馬牙皴、芝麻皴等數十種皴法。在尺幅之內,僅用上面橫抹的一筆,便可表現千裡雲煙之勢,而用一縷煙霧纏繞在半山腰,便可描繪出高山的巍峨氣象,這種間接的寫意的方法,是何等的高明。

現存最早的山水畫作品是隋代展子虔的《遊春圖》。史稱「大小李將軍」的唐代李思訓、李昭道父子,創「金碧山水」,完成山水畫的一次大變革,稱「北宗」之祖。而作為大詩人的王維,以水墨渲淡法作山水,創「南宗」,所謂「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思路和理想,尤為後世的文人畫家們所推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