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畫家的風景畫,是焦點透視,而中國的山水畫,卻是散點透視

2020-12-06 文藏書畫
明 周臣 觀潮圖 網絡圖片

中國畫講畫源,講派別,講法古,講院體,講書法,分品,尚文,有「文人畫」之謂。

劉松年 雪山行旅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自然萬物,有難以言傳之美,它是歷代詩人和畫家們無窮的創作源泉。「物色之動,心亦搖焉」,「山川之美,古今共談」,面對山川景物之美,畫家的感動正如詩人,只不過他們的表達方式不是語言,而是筆墨罷了。

曾剛山水畫作品 網絡圖片

「春山豔冶而如笑,夏山蒼翠而如滴,秋山明淨而如妝,冬山慘澹而如睡」,看,「如笑」、「如滴」、「如妝」、「如睡」,畫家觀察四時風物,是如何的細膩入微,如何的富有感情色彩。

沈周 雨中山圖

眼中山水,化作心中山水,進而變成紙上山水;「真境逼而神境生」,用紙面上的筆墨符號,來傳達自然山水的風採和神韻,這,無疑是中國山水畫家獨到的藝術創造。

沈周 臨吳仲圭夏山欲雨圖

西方畫家的風景畫,是焦點透視,是靜態的;而中國的山水畫,卻是散點透視,是動態的,讀者的眼睛就是搖動的鏡頭,所以要生動的多。此外,中國山水畫有一整套獨特的圖式語言和構成符號。

李昭道 明皇幸蜀圖

比如「丈山、尺樹、寸馬、分人」,是構圖比例之法;比如「高遠、深遠、平遠」,是架構空間之法;比如畫樹木形象,有介字點、個字點、菊花點、胡椒點、梅花點、垂藤點、小混點、大混點、鼠足點、松葉點、水藻點、尖頭點、藻絲點、柏葉點、梧桐點、椿葉點、攢三點、垂頭點、平頭點、攢三聚五點、仰頭點、聚散椿葉點、刺松點、個字間雙鉤點、破筆點、杉葉點、仰葉點、垂葉點、密竹點、水草點、疏竹點、新篁點等數十種點法;比如寫山石的紋理結構,有斧劈皴、雨點皴、披麻皴、泥裡拔釘皴、拖泥帶水皴、破網皴、亂雲皴、捲雲皴、彈渦皴、鬼面皴、羊毛皴、亂柴皴、解索皴、豆瓣皴、荷葉皴、米點皴、折帶皴、直擦皴、馬牙皴、芝麻皴等數十種皴法。在尺幅之內,僅用上面橫抹的一筆,便可表現千裡雲煙之勢,而用一縷煙霧纏繞在半山腰,便可描繪出高山的巍峨氣象,這種間接的寫意的方法,是何等的高明。

董源 洞天山堂

現存最早的山水畫作品是隋代展子虔的《遊春圖》。史稱「大小李將軍」的唐代李思訓、李昭道父子,創「金碧山水」,完成山水畫的一次大變革,稱「北宗」之祖。而作為大詩人的王維,以水墨渲淡法作山水,創「南宗」,所謂「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思路和理想,尤為後世的文人畫家們所推重。

南宋 陳清波 湖山春曉圖

相關焦點

  • 遊點、旋點和三遠法:淺析中國山水畫中的散點透視和意境美(上)
    對於這個問題,以中國為代表的東方繪畫和以歐洲為代表的西方繪畫給出了完全不同的解決方案,中國的山水畫、花鳥畫是以散點透視的方法來進行構圖和創作的,但是,西方的繪畫是以焦點透視法來構圖和創作的。而中西方之所以會採用不同的構圖方法,其根本的原因就在於藝術家的審美追求,以及他們的藝術主張有著根本的不同。
  • 遊點、旋點和三遠法:淺析中國山水畫中的散點透視和意境美(下)
    平遠的構圖來自於平視的點,對景物以適中的角度進行自然的觀察。平視中近大遠小的規則類似於焦點透視的法則。但是畫面卻沒有西方油畫那樣整齊劃一的消失感,平遠透視的效果在山水畫中往往是近濃遠淡,近大遠小,近實遠虛,將自然的山川景物推至到比較虛無縹緲的境地,採用平原構圖的繪畫法則度代表作有元代的吳鎮的《漁夫圖》中。
  • 中國畫散點透視的科學含量(上)
    、美學等人文社會科學以及中國山水畫、海洋畫平遠構圖中「視平線」的關係,解讀了中國畫散點透視的寫意過程,闡明了中國畫散點透視是目前世界上科學含量最高的繪畫透視。這一命名形象地體現了畫家移動視線,對周遭事物進行全方位觀照的特點。下面,筆者試從散點透視與人體科學、投影學、地圖製圖學以及與中國山水畫構圖的關係入手,挖掘中國畫散點透視的科學含量。其一,從總體上講,中國畫散點透視的透視光線具有正射性,與正射投影學有著密不可分的淵源。正射投影的光線都是互相平行的直線,並與投影平面相垂直。正是這兩個條件,決定了中國畫散點透視的散在性和可移動性。
  • 郭文偉:中國畫散點透視的科學含量
    對於同道們熟悉的中國畫載體、工具和顏料的科學含量暫不必說,本文單就中國畫散點透視的科學含量作以初步探討,為梳理中國畫整體的科學性脈絡略盡微薄之力。中國畫散點透視的方法在魏晉之前就已基本形成,只不過當時乃至後來歷代對這種透視方法並沒有統一定名,直到西畫「焦點透視」一詞傳入中國,為與其區別,方得其名。這一命名形象地體現了畫家移動視線進行全方位觀照的特點。
  • 虛實之境——中國山水畫與西方風景畫空間語境之比較
    中國山水畫與西方風景畫,作為中、西方兩大繪畫體系中以描寫自然山川景色為主體的藝術樣式,其具有類同性,但是也有差異性,尤其是在所描繪的物象的空間構造(語境)上,反映著各自的美學準則。概括起來是:中國山水畫的空間感型是虛境;西方風景畫的空間感型為實境。一個是朝廣延空間展開,一個朝縱深空間拓展。
  • 傳統中國山水畫與西方風景畫的不同之處是什麼?
    傳統中國山水畫與西方風景畫唯一的相同點是描繪的都是風景,其它方面都不相同,最主要的是表現方法和透視方法的不同,這就造成了中國畫和西洋畫的最主要的不同之處,就是造型方法的原則不同。中國山水畫的第一特點是骨法用筆,就是以線條作為造型方法,第二個特點是散點透視,就是在一幅作品中有多個焦點,在「六法」中叫「經營位置」,因此,中國山水畫的創作是自由的,不受現實景物控制的,作者可以根據實際景物用自己的藝術語言來組織畫面,達到自己想要的效果,一種符合中國畫法度的效果。
  • 中國畫「散點透視」和油畫「焦點透視」有何不同?各有哪些優勢
    運用「散點透視法」來畫國畫,雖然缺乏嚴謹的造型,逼真的立體感和光影效果,但國畫在處理物象比例大小上,並不是不切實際,畫家常常根據自己的視覺經驗來呈現畫中的比例關係和透視關係,以唐代著名詩人和畫家王維在《山水論》裡提出的理論為基準,這個理論到現在依然受用。
  • 中國山水畫論理與技法,論文二《透視學是山水畫創作的基礎理論》
    本文,圖文並茂,闡述「透視學」是中國山水畫的基礎理論,並以焦墨大師秦國健自身創新作品為例,驗證「透視學」在山水畫創作中的作用。 一,「透視學」簡介及與繪畫藝術的關係。 「透視」是繪畫和其他造型藝術的專用術語。畫家在作畫時,把客觀物象在平面上正確地表現出來,使具有立體感和遠近感,這種方法叫「透視法」。 廣義的「透視學「是指各種空間表示的方法。狹義的「透視學」是指逐步確定的描述物體,再現空間的線性透視和其他科學透視的方法。現代則由對人的視覺的研究,拓展了透視學的範疇內容在國畫的繪畫藝術中有著廣泛而重要的應用。
  • 怎樣才能畫好中國山水畫:散點透視、三遠法等方法學習
    因此,山水畫家要面向自然,面向生活。薛亮 2007年作 夢裡江南二、構圖的基本知識1、散點透視中國山水畫多用不受空間和視線限制的「散點透視法」。「散點透視」又稱「動點透視」。採用「散點透視」時,畫家可以不固定在某一位置觀察景物,視點可上下、左右、遠近隨時變化,所以山水畫,特別是長卷立軸式山水畫,可把仰視、俯視、平視、遠觀、近取完美地結合在一起,表現出「咫尺千裡」的遼闊境界。我們可以欣賞一下趙孟的《鵲華秋色圖》,此圖畫面遼闊,給人以「萬千氣象,盡現眼前」之感。為什麼會產生這種效果呢?答案當然主要是畫家採用了「散點透視」來組織畫面。
  • 中國山水畫透視
    畫家在作畫的時候,把客觀物象在平面上正確地表現出來,使它們具有立體感和遠近空間感,這種方法叫透視法。困為透視現象是近大遠小的,所以也稱為「遠近法」。西洋畫一般是採用「焦點透視」,它就象照相一樣,觀察者固定在一個立足點上,把能攝入鏡頭的物象如實地照下來,因為受空間的限制,視域以外的東西就不能攝入了。
  • 一幅好的山水畫,要運用好散點透視和巧妙運用三遠法
    山水畫中關於章法要說的內容是在太多,這也需要朋友們在平時繪畫的過程中多看多學多練,才能更好的體會,今天我們主要說說山水畫中的透視和三遠法。首先,什麼稱為透視?透視一般指在固定位置上,眼看事物近大遠小,最終消失在一點,如同我們日常拍照取景所見,這又稱為定點透視或者稱焦點透視。
  • 著名畫家焦俊華:用散點透視畫寫生充分表現景物
    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    簡介:他早年曾在天津著名山水畫家劉子久先生門下進修山水畫,基本功紮實,又擅長透視技法,具有較強的寫生能力。我畫的寫生,都是用鋼筆畫的,主要是像長城、嶽陽樓、滕王閣這樣的古蹟。古塔是其中一部分,我集中畫了一百多個古塔,也出了畫集。    這麼多寫生作品,都是怎麼畫的呢?我畫寫生,多用傳統的散點透視,因為我在天津美院教的就是《透視學》,在我看來,西洋畫的「焦點透視」,畫家的視點如同照相機一樣,你往這個位置一坐,你的視野所及全都在這個範圍,你就畫這些東西。
  • 介紹中國畫的四維性,談畫中表現的散點透視
    中國文人向追求「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理想境界,有所謂的「詩畫統一論」。對此,人們一般理解是詩中有畫意,畫中有詩情,在抒發情感和表現意境方面達到詩畫互補的效果。但是,如果從時空的角度看,把詩作為時間的藝術,畫看成為空間的藝術,那麼,詩再現某一空間定格就有了「畫」,畫體現時間的變化就有了「詩」,這樣就應該說在描寫場景和表現過程方面詩畫還有時空互補的關係。
  • 嘗試把焦點透視融入傳統山水畫中,清末吳石仙繪《溪山青綠》
    清朝末年,隨著通商口岸的開放,西方繪畫技法慢慢地滲透到國畫創作中,嶺南畫派和海上畫派中的多位名家都有留學海外的經歷,在那裡系統地學習西式繪畫中的透視與光影變化。由於花鳥畫直接師法自然,容易融入西方繪畫技法,花鳥畫煥發了新的生命力。
  • 中國山水畫的透視與設色特點
    宋 劉松年 雪山行旅圖散點透視透視,是繪畫術語。畫家在作畫的時候,把客觀物象在平面上正確地表現出來,使它們具有立體感和遠近空間感,這種方法叫透視法。困為透視現象是近大遠小的,所以也稱為「遠近法」。西洋畫一般是採用「焦點透視」,它就象照相一樣,觀察者固定在一個立足點上,把能攝入鏡頭的物象如實地照下來,因為受空間的限制,視域以外的東西就不能攝入了。中國畫的透視法就不同了,畫家觀察點不是固定在一個地方,也不受下定視域的限制,而是根據需要,移動著立足點進行觀察,凡各個不同立足點上所看到的東西。都可組織進自己的畫面上來。
  • 深度評論 李侃畫語錄:焦點透視質疑
    《溪山凝翠 》 李侃 作19世紀後葉,由於西方文化的輸入,也同時將西方繪畫的構成原理,及其在建築學,幾何學輔佐下所發現的焦點透視法則被中國人所認識,所借用,但卻不能直接照搬。如何將透視法則融入中國畫,進而擴充中國畫的表現層面,豐富內涵,同時建構起新的意象藝術、繪畫構成的學科體系,對此嘗試了半個世紀。《坐看雲起靜聽瀑落》 李侃 作然而事與願違,20世紀初,中國繪畫在此研討中,不知是由於認識上的模糊或態度上的偏差,卻「得出」了中國畫是「散點透視」之說。
  • 刀筆油畫中的透視原理,你都知道嗎?
    刀筆油畫簡稱刀畫,顧名思義是以鋼刀代筆作畫,採用油彩原料,先在油布式紙上塗抹,通過自製刀具在木板、布、紙上有規律地被刮減,達到畫家的理想圖形效果。 刀畫主要以山水田園風景為主題,風格在油畫和國畫之間,是一個新興的藝術領域。作品效果既有國畫的深遠意境,又有油畫的質感和立體感。
  • 散點透視,展現史詩般的畫卷
    正是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電視連續劇《東方》在敘事結構上似乎也是採用了散點透視的方式。從縱向來看,《東方》講述了1949年10月1日開國大典到1957年11月7日蘇聯十月革命勝利40周年那一段特定歷史時期的很多重大歷史活動……  透視,是繪畫和造型藝術的專用術語,但我覺得把它引入到對電視連續劇《東方》的欣賞中,是合適的。
  • 中國山水畫流動性的空間表現方式,對畫家繪畫有哪些影響?
    中國山水畫流動性的空間表現方式,對畫家繪畫有哪些影響?中國山水畫流動性空間表現的借鑑有助於中國當代風景油畫能將千裡之景和諧的融入同一畫面中,使觀者產生置身於畫面、遊目騁懷的視覺體驗,將四面八方不同時空維度的景象盡收眼底,產生流動的多視點的空間表現方式。繪畫首先是作為一種視覺藝術存在的。它通過對客觀世界的觀察,進而對其進行主觀化的藝術性傳達而得以產生。
  • 中國山水畫的透視:運筆六法論
    畫家在作畫的時候,把客觀物象在平面上正確地表現出來,使它們具有立體感和遠近空間感,這種方法叫透視法。困為透視現象是近大遠小的,所以也稱為「遠近法」。西洋畫一般是採用「焦點透視」,它就象照相一樣,觀察者固定在一個立足點上,把能攝入鏡頭的物象如實地照下來,因為受空間的限制,視域以外的東西就不能攝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