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晚報訊 1日上午9時許,城區張家店河運新村12號一個小院裡,30歲的陳旭和同伴毛啟華正用紙箱打包樹根,10多分鐘後快遞員上門取貨。陳旭說,前一天晚上在網上守到凌晨3點,後被吉林一位根雕愛好者拍下。
除小院裡擺的樹根,陳旭家的客廳也被樹根佔去一半的面積。記者發現,這些樹根奇形怪狀,大的比成年人高,小的只有小孩手臂長短,外表都顯露出瘦骨嶙峋的紋路。
陳旭介紹,業內稱這種樹根為崖柏,但不是瀕危樹種崖柏,而是在懸崖峭壁中生長千百年的本地柏樹,已枯死的樹根、樹幹,多用於根雕、根藝原料。
10年前,陳旭就在果園一路花鳥市場做蘭花生意,經常到神農架一帶收購蘭草。「3年前發現很多當地人在山上淘樹根,我才認識崖柏的價值。」去年11月,他與好友毛啟華一拍即合,決定做崖柏的生意,每隔一段時間就到興山、神農架、保康等地去淘樹根,或向當地村民收購。
由於入行遲,且宜昌的根雕市場不大,他倆沒專門開店鋪,在網上做崖柏毛料的交易。「根雕愛好者可以根據喜好進行加工。」陳旭說,淘回來的樹根經簡單處理,以油量、紋路和形狀來判斷一個崖柏根的價值,並拍照、稱重,放在「崖柏愛好者在線」網上進行交易。而一些看似不起眼的小樹根,在網上至少賣100元,「造型好的料,可以賣幾萬元1個。」陳旭說。目前,他的崖柏毛料已賣到20多個省市自治區,每月能售出100多件。
「對根雕來說,九分天工一分人琢。」陳旭說,崖柏的資源有限,今後打算拜師學根雕,自己動手對樹根進行深加工,在開專賣店的同時放在網上交易。(記者鄒前俊 社區記者高鈺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