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樸的筆筒,時尚的地燈,造型別致的衣架、書架,典雅的茶桌、椅子……走進石嘴山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賀蘭山根藝自治區級代表性傳承人何生義的根藝坊,仿佛來到了一個由自然界的鬼斧神工與非遺傳承人的妙手合力打造的奇幻世界。
這些常人眼中的「朽木」「枯木」,經過何生義的精雕細琢,被賦予了生命和靈氣,變成一件件精美的藝術品,吸引了許多人慕名前來觀賞。「因為工作的關係,我經常要去賀蘭山附近的一些廠礦企業,工作之餘我喜歡到山上轉轉。因為賀蘭山經常發山洪,許多枯死的樹木被山洪衝下山來。在一次偶然的機會,我在賀蘭山山腳下,遠遠看見一隻『動物』立在那兒。走近才發現那是一個樹根,我就把它撿回家做成了根藝作品,並根據樹根的姿態,取名叫『海豚』。」何生義驚嘆於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賦予了乾枯的樹根以新的生命,也從那個時候開始,何生義和根藝結下了不解之緣。
製作造型古樸、意蘊悠遠的根藝作品,優質的樹根是關鍵。「根藝講求『七分天成、三分加工』,造型優美的枯樹根往往在懸崖峭壁上才能看到,像崖柏的枯樹根,只能在高海拔的地方才能見到。」何生義說。賀蘭山山脈海拔兩三千米,其主峰高度高達3556米。山溝內,常常能見到乾枯的榆樹根、柏樹根,而這兩種樹的枯根恰好是製作根藝作品的上好材料。為了尋找優質的樹根,何生義的足跡踏遍了黃河兩岸、大山內外。無論走到哪裡,他都不忘搜尋各種各樣的樹根,水渠邊、山腳下、深溝裡、黃河邊都留下了他「尋根」的足跡,即使路過農田看到被人丟棄的死樹,何生義也要仔細看一看,他幾乎踏遍了石嘴山大地的各個角落。有時,他只帶上兩個餅子、3瓶礦泉水,天亮出發天黑才回來,這就是何生義尋根的日常。就是這樣,他攢下了數以噸計的樹根,既有粗如巨櫞的老樹根,也有細如手指的小樹根。
「如果說枯樹根是大自然鬼斧神工造就的,那麼後期的製作就是對大自然的延續。製作根藝的過程非常辛苦,需要像崖柏一樣頑強、堅韌。」儘管尋找樹根、製作根藝的過程很艱辛,但何生義懷著一腔熱忱,一做就是20多年。
「根藝的起源是從實用性開始的。」何生義說,「我的祖父和父親生活在惠農區燕子墩鄉。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他們發現枯樹的木料質地細膩、紋理清晰、結實耐磨,就將這些枯樹加工製作成各種農具和日常的生活用品。」正是受了父輩的影響,何生義琢磨著將一些大型的樹根和樹幹製作成根藝藝術家具,將現代家具的實用與樹根的天然古樸融為一體,不露一點刀劈斧鑿的人工痕跡,盡顯枯樹根的自然天趣。而那些體積較小的樹根,經過他的「妙手」,變成了筆筒、衣架、地燈、掛鍾、書架……原本乾枯、了無生機的枯樹根在何生義的手中,變成了造型古樸、實用時尚的根藝藝術品,真正實現了時尚與傳統的完美融合。
「三分工藝,七分天成。優秀的作品就要靠作者慧眼識根。根藝有別於木雕和根雕,每件作品基本上都是『孤品』,這也顯示了根藝產品與生俱來獨特的價值。」每一次尋來的樹根,何生義從不急於加工,而是根據樹根的自然形態審「根」度勢、隨形賦意,反覆審視構思出頗有涵義和趣味的作品。何生義隨手拿起一個樹根,以製作根藝筆筒為例,給記者講述根藝作品的製作過程。每一個枯樹根在加工前,何生義都要認真觀察、端詳,用他的話說就是「審根」。當確定了創意、造型,就儘量選擇硬度較高、年份較長的枯樹根進行去皮、打磨、修剪,有時需要專業工具進行深加工,比如拋光、上蠟、噴漆,保持枯樹根原有的顏色、材質。就這樣,經過尋根、審根、去皮、雕琢、打磨、上漆、取名,一件天然古樸的根藝作品就製作完成了,每一個環節都凝聚著何生義的思考和智慧,以及對生活的感悟。
「賀蘭山根藝化腐朽為神奇,將枯樹根製作成藝術品擺件或者藝術家具、文創產品,在給人們帶來自然美的同時,也會給人們帶來奮發向上的精神啟迪!」在賀蘭山根藝與時尚的碰撞中,何生義得到了更深的感悟。(記者 徐波 張偉 實習記者 許婧 文/圖)
來源:石嘴山新聞網
聲明:本文已註明轉載出處,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聯繫郵箱:news@ersanl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