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來自西北戈壁灘特有的根雕藝術——史進軍的根藝世界

2020-08-29 熱愛生活的小桔瓣兒
"

腐根斷枝隨水流,一生輝煌至此休。

幸遇惜才痴雕客,枯木逢春再千秋。

"

一晃,他與戈壁灘上那些腐朽的植物有了幾十年的情緣,他在向我展示這些根藝作品的時候,我放佛看見了戈壁灘的風光,他也放佛風霜褪去,閃耀在他眼中的那份摯愛讓他變回了那個曾經的年輕人。

一段樹根埋於地下,或被棄於路旁,又也許一直被棄於荒野中,默不作聲。但是,當它們遇到了根藝術師,便具有了價值。它們突然殘而不廢,缺而不虧,雅而不俗,總之不再是那一段枯死的、廢棄的樹根。

根藝師將自己的思想與情感融入進去,將這一些,那一段奇怪局限的、似與不似的物態改變成了有意境的,有寓意的,最美的形態。

本期,桔桔將帶你走進來自西北戈壁灘特有的根雕藝術——史進軍的根藝世界。


1

我國西北邊陲內蒙古額濟納旗境內的巴丹吉林沙漠邊緣戈壁灘,乾旱少雨,自然環境惡略,古有「一年刮一場風,一場風颳一年」;「風吹石頭跑,天上無飛鳥,地上不長草」之說。

就是在這樣的環境裡,年輕的史進軍愛上了這裡的一草一木,愛上了對枯木根系的找尋,從此開始了他的藝術創造之路。他愛他的根藝,也用這些根藝留住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也留住了自己的情懷和歲月。

每一件作品從相見到完成都是一個完整的故事,都有著莫大的緣分。






(從1988年到2008年,史進軍用了近20年的時間才完成了12生肖作品。)

話說當年為了湊齊這套十二生肖,他大費周折。「從1988年找到第一截兒像牛的樹根後,我就一直想把十二生肖湊齊,卻怎麼也找不到像豬的樹根。」直到2008年,他到發小家串門,看到發小撿回來當柴燒的樹根中有一截兒形狀比較獨特,經過一些處理,他意外發現,砍掉根條的樹根裡面竟然有兩個孔。那兩個孔就好像豬鼻孔。「這不就是我一直在苦苦尋覓的『豬』嗎?」史進軍說,他趕緊對這截兒樹根進行了簡單處理,十二生肖根雕中的「豬」終於找到了。

看著一件件精美的藝術品,不由讓人讚嘆:大自然萬物之間本沒有聯繫和互動,是生命,連結了世界,從此也有了美與善意。

2

北方的黃楊,其生命力強,紋縷曲皺分明,黑白相間,根瘤獨特,具大雅風度。

白刺根俗有「陰沉木,活化石」之稱,其生命力極強,天成「彎、曲、疤、扭」千姿百態。

除了以上兩種樹木,史進軍還總結了麻黃、沙棗樹、紅柳等戈壁根本的特徵。用史進軍的話說,越是環境惡略,長不成材,存則為「奇才」。所謂一方水土成長一方根,戈壁灘根雕藝術品的「神、奇、特」具象就居多,就此道理。





(《三鱷稱雄》)

史進軍說,有一截兒樹根跟隨他近三十年。「當初覺得有趣,一時間又看不出像什麼,於是便一直帶在身邊。一直到一年前,我突然發現,這截兒樹根上的幾個樹刺很像鱷魚身上的鱗甲,前面有兩處很像是鱷魚的頭。最後,又發現樹根下部有一處宛如回頭的鱷魚。就這樣,《三鱷稱雄》創作出來了。」

通過他的創作總結,不難看出,他深愛這些在曾經久立於荒涼戈壁灘中堅強的生命,他用雙眼、雙手去反覆觀察他們,觸摸它們,又深情地感知他們,多少個日日夜夜,多少個奇思妙想無限創造,最終,化腐朽為神奇。


3

我問史進軍老師,您的根藝創作有什麼不同?他說:「大而雅、小而精;取之自然,順其自然,原於自然;因材賦意,因根視形,以型施創;天成留去,天人合一;不拼、不雕、不塗。」

好一個取之自然,原於自然。我理解他特別強調的這個「原」字,不是源自的「源」,而是忠於,給了生命最忠實的還原和本來的姿態。

「天人合一」與先天本性相合,歸根復命。





他堅持藝術的原汁原味。不管是動物身上的羽毛斑點,還是人物的動作造型,都始終遵循的樹根天然姿態和紋理。

因為他覺得,戈壁灘環境惡劣,在那裡生存下來的樹根,必定經過了無數的磨難,是磨難造就了那裡的樹根木質堅硬,造型離奇,成為根雕藝術中不可多得的可造之材,所以要力保自然。

4

史進軍老師的作品分為幾類——禽類、獸類、人物類,還有自然景觀盆景類,每一件都很精美。我突然想到他是否就是做出了匹諾曹的那位老先生啊。





(這是1990年,史進軍的第一個作品。)


採訪臨近結束,我看到了他寫的詩和隨筆,幫它記錄下來。

《七絕 根雕》

近觀其形遠蒙神,舉世無雙各不同。

修得根藝趣奇特,緣身潛入此行中。

——2019.7.3 石家莊


「從事根雕藝術的同仁,時刻牢記人與自然共存。用藝術的手段將腐蛀之根再造生命,使之化腐朽為神奇,走進大雅之堂,永垂不朽!」

——2019.6.10 石家莊

採訪中,史進軍說他的作品材料都是撿來的樹根,或是挖取已經死掉的樹根。「人與自然應該和諧共存,不要傷害還活著的樹木。應該以死掉的樹木樹根為原材料,通過根雕這一特殊的方式延續樹木的生命。」

史進軍,字石山,河北井陘人,愛好廣泛。1969年,由於工作關係來到了甘肅戈壁灘,於1987年利用業餘時間開啟了根藝創造。

2018年10月7日開始對原作品進行近4個月的打理、清噴、制架、配座,實現了」擺起來,站起來,亮起來「的預期。

如今,史進軍已經71歲了,但是在我眼裡,這個年齡根本不能說「老」,這種對藝術的憧憬和對自然的尊敬,這種由衷散發的正能量,讓我覺得他依然年輕。



人們耳熟能詳的「朽木不可雕也」出自《論語》,千百年來被用於形容一個人始終無法改造或品質敗壞到極點,但對於根雕藝術來說,「朽木」並非不可雕,反而更能突顯大自然之鬼斧神工。

自然界中那些頹敗的枯枝殘根,歷經歲月風雨侵蝕而別具奇特美感,在根雕藝術家的創作之下,化身成一件件富有靈魂的瑰寶。

相關焦點

  • 15國根藝大師共創大型根雕藝術品開化發布全國首個根雕標準
    世界根雕看中國,中國根雕在開化。昨天上午,第八屆中國(開化)根雕藝術文化節——第六屆「醉根杯」中國根雕現場創作大賽和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根藝文化交流周活動啟動儀式在浙江省開化根宮佛國文化旅遊區隆重舉辦。今年的「根雕圈」發生了些什麼盛事?讓我們一一揭曉。
  • 營員參訪世界最大根雕基地 對話頂級根藝大師
    除了接觸到幾千件根雕精品,昨日營員們還獲得和頂級根雕大師們對話的機會。  怎麼把廢棄的樹根雕刻得如此形象?大師們是如何走上這條藝術創造道路的?根雕有什麼技巧?  來自海峽兩岸的50多位大學生利用難得的採訪機會,頻頻把問題拋給潘發清、吳傑、餘春洲等頂級根雕大師。大師們也一一回答了營員們的問題。
  • 第九屆中國(開化)根雕藝術文化根藝節詩意呈現
    原標題:詩話錢江源 尋根好地方,第九屆中國(開化)根雕藝術文化根藝節詩意呈現 12月3日,以「詩話錢江源·尋根好地方」為主題的第九屆節暨2020「錢塘詩路·開化尋源」活動在衢州開化根緣小鎮啟幕。本次活動為期一個多月,包含詩詞採風研學、全國非遺詩詞大賽、漢唐文化展示、環球旅遊小姐巡迴賽、錢塘江詩路文化帶根源地研討會等10餘項活動。
  • 【根雕裡的大世界】新縣藝術根雕大師—周厚安
    大自然造化了新縣,新縣的奇特異景讓人們感受大自然魅力,鬼斧神工造就了自然美不勝收,他利用其獨匠心,妙趣天成的藝術,從大自然中提煉出的藝術精華,提煉出形態各異,栩栩如生的根雕藝術精品,他就是沙中見金的世界民間藝術根雕大師,行業首席專家周厚安,讓我們一起推開他的藝術門扉,置身於神奇、深奧的根雕世界。根藝在中國的發展可謂是源遠流長。
  • 聽大同白洞礦根雕手藝人王明生,講解根雕藝術之精髓
    現在,人到中年的他在根雕藝術上更加追求自然淳樸的風格,其作品更添幾分歲月的積澱與厚重,日積月累的切磋琢磨,他悟出了色,線,形,意構成根雕藝術形象之精髓。其作品更是巧奪天工,漸入佳境。主要作品有:根藝《龍騰盛世》寓意:中華魂.圖騰。中華民族宏圖大展,展出了無限的輝煌,一帶一路盛會迎,貿易往來懷萬邦。東方文明耀五洲,而今巨龍強國夢。龍,必欲飛乎?曰:時飛則飛,時潛則潛。
  • 一斧一鑿皆乾坤,根雕世界「尋藝人」 —周厚安根藝館落戶縣文化旅遊精品街
    根藝在中國的發展可謂是源遠流長。它是中華民族傳統的古老而又獨特的民間藝術,根藝材料貴在天然,重在發現,是創作者歷盡千辛萬苦從大自然界尋求而來,是大自然鬼斧神工加之根雕藝術家精心設計,巧妙構思,經過幾十道手工創作而成的天人合一的藝術品。
  • 根雕藝術的發展
    根雕藝術是發現自然美而又顯示創造性加工的造型藝術,所謂「三分人工,七分天成」,就是說在根雕創作中,大部分應利用根材的天然形態來表現藝術形象,少部分進行人工處理修飾,因此,根雕又被稱為
  • 大同民間根雕藝術家王樹啟和他的根雕藝術作品
    1987年開始學習根雕藝術。現在是大同市美術家協會會員,大同市工藝美術大師。王樹啟先生王樹啟天生聰慧悟性高,這對於種過地,做過工的他來說是一種很好的歷練,這些生活的體驗和積累成就了他日後根雕藝術的生涯同年7月29日,在大同市礦區恆安新區職工文化活動中心,舉辦了為期7天的個人根雕藝術作品展。8月11號在同煤集團職工活動中心,個人義務舉辦了一次《紀念抗戰勝利七十周年根雕藝術作品展》,受到各界人士好評。2016年1月,加入大同市傳統工藝美術保護與發展協會。4月25日,創作了「六福壽」圓桌組合作品,並在恆安新區舉辦了個人根雕藝術作品展。
  • 自然根藝與根雕藝術
    根雕藝術是利用大自然的奇根異木創作岀來的藝術,大致可分為兩種形態,一種是雕刻形根藝,一種是自然形根藝。 雕刻形根藝是巧妙利用根的造型,局部雕刻,畫龍點晴創作而成。雕刻形根藝創作歷史悠久,名家、名作數不勝數,在全國佔了主要地位,有很多前輩和藝術家們發表過關於雕刻形根藝創作、鑑賞的文章,大眾對根藝的鑑賞和認知度比較高。
  • 馬鞍山藝人根雕作品《九天攬勝》獲中國根藝美術界最高獎
    圖為獲獎根雕作品《九天攬勝》。日前,從在北京舉辦的「紀念中國根藝美術學會成立30周年暨開創中國根石美術事業34年精品展覽」上傳來好消息,馬鞍山市根雕藝人蔣棟梁的根雕作品《九天攬勝》榮獲「劉開渠根藝獎」特級精品。
  • 了解根雕藝術
    根雕,是一種雕刻方法,是中國傳統雕刻藝術之一,是以樹根(包括樹身、樹瘤、竹根等)的自生形態及畸變形態為藝術創作對象,通過構思立意、藝術加工及工藝處理,創作出人物、動物、器物等藝術形象作品。根雕藝術是發現自然美而又顯示創造性加工的造型藝術,根雕工藝講究「三分人工,七分天成」,意為在根雕創作中,應主要利用根材的天然形態來表現藝術形象,輔助性進行人工處理修飾,因此,根雕又被稱為「根的藝術」或「根藝」。
  • 崖柏根雕,崖柏根雕用什麼工具,嘉匠根藝崖柏根雕彌勒
    崖柏根雕製造什麼工具?大家好,我是嘉匠根藝,崖柏根雕知識系列傳播者,與您分享崖柏根雕知識我們可以經常能夠見到一個美觀的崖柏根雕,殊不知其製作技術工藝的複雜,需要通過多種方式製作教學工具。要提高崖柏根雕的製作發展水平,提高自己製作工作效率和作品的檔次,處理以及各種 大小的作品,還需企業要在學生原有手電鑽、小手鋸、木銼手工三大件的基礎上,增加直磨機和角磨機二種電動交通工具。直磨機:和手電鑽配合教師使用,操作簡單方便應手 。直磨機和手電鑽有多種相關配套的刃具,還有其他多種精加工和拋光的配套。特別注意提醒的是購置直磨機也好選自鎖卡頭。
  • 根雕藝術精髓:三分人工 七分天成《清竹根雕白菜》178萬元成交
    一件件根藝作品或成山水風景,或成花鳥魚蟲,或成歷史人物,具有妙趣天成的藝術感染力。根雕藝術在中國的發展歷史可謂源遠流長。早在遠古時期,人們就已經會雕刻根木作為裝飾。1982年在湖北發現的戰國時期的根雕藝術作品「闢邪」經國家文物部門考證,距今約2300年,其形為虎頭、龍身、兔尾的四足怪獸,極富動態神韻,色彩古樸典雅。
  • 八旬老人的「根藝」人生
    20年來,雷家店鄉灰窯溝村的呂中合老人熱愛「根藝」,醉心「根藝」,在他的家中,少有尋常人家的家具,更多的是神形兼備的根雕藝術品。今天,就讓我們跟隨鏡頭一起走進呂老的藝術生活。「鶴鹿同春」、「孔子」、「蛟龍」、「赤子」等等都是呂老為這些形態各異的「根藝」作品取的名字,其中「蛟龍」則是呂老最珍愛的作品之一,它的主要特點是天然成形,只在嘴和眼睛處稍加雕琢,因而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今年80歲的呂中合,曾是雷家店鄉灰窯溝村的支部書記,退休後便喜歡上了根雕藝術,而後一發不可收拾,甚至達到了痴迷的程度。
  • 鬼斧神工今安在——訪民間工藝根雕匠人黃甫
    荊楚網(記者 顏陳)藝術大師劉海慄對根藝如是說:「根藝可以登大雅之堂,在美術史上找到適當位置,這項工作,值得有志者終身奮鬥。」   根雕藝術在中國的發展可謂淵源流長,早在原始社會時期,人們就已經會雕刻木料做裝飾品。1982年,湖北省荊州博物館在清理馬山一號楚墓時發現了戰國時期的根雕藝術作品《闢邪》。
  • 根雕的「與天同創」之美
    看根雕作品,關鍵是看「天工」,所謂巧奪天工,不如遵循天工。根雕藝術,主要分為根藝和根雕兩部分。
  • 刀筆雕刻民族魂——非遺傳承人王心願和他的根雕藝術
    從事根藝創作研究40年,中國根藝美術學會會員,中國廣播電視社會聯合會書畫攝影聯合會理事,河南省根藝協會副會長,省根藝專家評審委員會副主任,河南省工藝美術大師,河南省根藝美術大師,河南省民間藝術大師,開封市根藝協會會長,開封工藝美術行業協會副會長等。創作根藝、根雕二千餘件,創作載體為千年佛肚棗樹、千年崖柏和萬年陰沉木等稀珍木頭。其作品曾二十多次被國家和省評為金獎或一等獎。
  • 雕根·雕木·雕人生,記赤城縣根雕藝人趙寶山
    面對根藝創作的實踐,他越發感到文化知識的重要性,感到自己素質低,審美、鑑賞能力差,因而作品的文化底蘊和文化品位也就越淺,藝術價值也就越低。要提升自己根藝作品的文化品位和藝術價值,首先要提高自己的文學素養,美術水平和專業技巧,逐步豐富自己的創作經驗,只有這樣才能實現自己的夙願。然而,所有這一切的提升與提高,都需要自己去學-從頭學,系統學,認真地去學。
  • 開封根雕藝術杜鵬遠作品賞析
    杜鵬遠年少時喜愛根雕根藝熱愛大自然,經常利用空閒時間上山或去農村尋找樹根,尋找靈感。置身根雕藝術廣闊天地,守著清貧,守著寂寞,守著初心…
  • 崖柏根雕,崖柏根雕毛料出油怎麼回事,崖柏根雕怎麼包漿
    大家好,我是嘉匠根藝,崖柏根雕知識系列傳播者,與您分享崖柏根雕知識在中國有很多的文人雅士,特別能享受社會生活,表現形式之一就是就是在自己家中或者企業辦公的地方,擺放以及一些根雕擺件擺放的這些根雕擺件可是我們大有學問的哦!今年受歡迎的根雕是崖柏根雕,崖柏根雕有自然的形態,給人一種更像雕刻和自然融為一體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