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意在維護真獨立、真自由

2021-03-01 甲骨蔡

新文化運動以來,中國開始對作為中國傳統文化之核心的儒家進行徹底否定,認為是儒家在維護專制制度,禁錮了中國的思想和社會進步,讓中國社會停滯不前,落後挨打。中國要前進,要擺脫專制而落後的狀態,必須根除儒家思想。

其實這種思想並非魯迅、陳獨秀等當時思想「領袖」們的原創,而是他們從日本搬運而來。也就是說,認為儒家導致專制和落後,應該徹底否定之這種思想的原生地並非中國,而是日本,然後被中國到日本的留學生「拿來主義」到中國。

面對西方列強的入侵,當中國在搞洋務運動時,日本則搞起來明治維新,但是兩者的文化立意卻截然相反。洋務運動的基本原則是「中體西用」、「師夷長技以制夷」,目的是學習西方的先進技術,保衛中國的文化,保衛儒家。

明治維新則恰恰相反,其指導原則是「脫亞入歐」,其實質是「脫中入歐」、「脫儒入歐」。他們認為,西方文化遠比中國文化先進,儒家是導致日本陷入專制和落後的罪魁,因此要徹底否定儒家、否定中國文化,肅清中國對日本的影響,而進行徹底的西化。

「脫儒」就是「否儒」、「批儒」、「辱儒」。到明治時期,日本已經直接接受儒家的影響長達1000多年,儒學早已成為日本學術的核心。一旦他們決定要「脫儒」時,他們對儒學的了解搖身一變成為他們否東和辱罵儒家的彈藥。

儘管也是瞧不上中國文化,在歐美國家,是不可能出現系統性地否定儒家的學說的,因為對儒學的細節他們缺乏基本的了解,同時他們也不覺得是儒家阻礙了自己的進步。

在明治時期,日本的「思想家」開始對儒家進行了系統地、惡毒地否定和攻擊,出現了系統性、惡毒性否定儒家、否定中國文化,乃至否定中國歷史的學說。在這批「思想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被日本譽為近代日本最偉大的啟蒙思想家的福澤諭吉(1835 -190),其生活時代大致與中國洋務運動的代表人物之一張之洞(1837—1909)重合。1984年至1019年4月,最大面額的日元上的頭像正是此人。

當福澤諭吉在否定和批判儒家時,他實際上是在重新解讀、注釋儒家。然後這種日本式的註解通過新文化運動傳入中國,並作為新文化的核心而流傳至當下。我們不妨將這種對儒家對中國文化的日本式解讀稱之為「日本主義」。目前這種日本主義不僅在中國學術界依然存在,而且居於主流地位,被很多人視作真理而崇拜。

下面就舉一個具體的例子,來說明和反駁日本主義。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是《論語 泰伯》中的一句話,但是現在卻被當成孔子主張專制和愚民的典型例證。最先對這句話做專制和愚民的解讀的,正是福澤諭吉。

福澤諭吉說:「如果人人沒有獨立之心,專事依賴他人,那麼全國都是些信賴人的人,沒有人來負責,這就好比盲人行列裡沒有帶路的人,是要不得的。有人說『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假定社會上有一千個瞎子和一千個明眼人,認為只要智者在上統治人民,人民服從政府的意志就行。這種議論雖然出自孔子,其實是大謬不然的。」(福澤諭吉《勸學篇》第16頁,商務印書館)

顯然,福澤諭吉為儒家,為孔子,以及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這句話賦予了新的內涵,就是專制、禁錮思想。並非儒家中、孔子中、以及這句話中,真的包含著專制、愚民的思想,而是福澤諭吉在西方文化的衝擊下,依據日本現實而得出的結論,然後將這個判斷強加到儒家之上,強加到孔子之上。

那麼「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真正含義是什麼?答案恰恰相反,不僅不是專制和愚民,而是維護人的獨立和自由,而且是真正的獨立和自由。「使由之」就是放任自由,讓人民順應自己的心性,進行獨立自由地判斷和選擇。「使知之」則是為人民制定詳細的法律,並讓他們知道,強迫其去遵守和服從。

《論語 為政》「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這句話將的「法治」和「德治」不同,孔子主張「德治」,反對「法治」。也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刑政禮樂之辯」,從屬於「王霸之辯」、「義利之辯」。

這句話與「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說的是一回事,「可由之」就是「道之以德,齊之以禮」培養人的健全的品德、心性,然後放任自由,讓人們去獨立自由地進行判斷和選擇。「使知之」就是「道之以政,齊之以刑」,為人民制定詳細的法律和規章,讓他們知道並強制遵行。

「使由之」、「 使知之」實際上是兩種治理模式,「使由之」是「德治」、禮樂之治,講王道、道義,努力培養人的內在的心性和道德使人們獲得心性的獨立,然後放任自由,讓人們進行做我管理、自我約束。「使知之」則是「法治」、 刑政之治,不關心人的內在的道德和心性,而只是制定詳細的法律規章條文,告知人民,強迫其遵守。

但是,現代的中國人已經深陷日本主義而不能自拔,顛倒乾坤地認為,德治壞而法治好,法治在維護獨立和自由,德治則是家天下的專制。法治有兩個核心,一是明確的「使知之」法律條文,二是暴力,以此確保法律的執行。因此,從根本上來說,在「法治」中人是只是一個絕對的服從者。

「郭店楚墓竹簡」(於1993年10月出土)記載版本為:「民可使道之,而不可使智之;民可道也,而不可強也。」更能說明這一點。

正是因為同樣的原因,儒家對子產、晉國鑄刑鼎、這一事件堅決反對。子產將法律條文鑄造在鼎上,以告知人民,這就是「使知之」。叔向和孔子對這類做法表示反對,即堅持「不可使知之」。

叔向說:「 昔先王議事以制,不為刑闢,懼民之有爭心也,猶不可禁御,是故閒之以義,糾之以禮;守之以信,奉之以仁,制為祿位,以勸其從,嚴斷刑罰,以威其淫。懼其未也,故誨之以忠,聳之以行,使之以和,臨之以敬,涖之以強,斷之以剛。猶求聖哲之上、明察之官、忠信之長、慈惠之師,民於是乎可任使也,而不生禍亂。民知有闢,則不忌於上,並有爭心。以徵於書,而徼幸以成之,弗可為也。」《左傳•昭公六年》

孔子說:「晉其亡乎,失其度矣!夫晉國將守唐叔之所受法度,以經緯其民,卿大夫以序守之,民是以能尊其貴,貴是以能守其業。貴賤不愆,所謂度也。文公是以作執秩之官,為被廬之法,以為盟主。今棄是度也,而為刑鼎,民在鼎矣,何以尊貴?貴何業之守?貴賤無序,何以為國?且夫宣子之刑,夷之蒐也,晉國之亂制也,若之何以為法?」

對這兩段話的更詳細的解釋,另文進行。

相關焦點

  •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孔夫子在《論語·第八章·泰伯篇》中說「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由於古代沒有標點符號,這句話的真實意思,一直有爭議。不過,擁有解釋權的儒家一直更傾向於「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意思是老百姓可供驅使,但不要讓他們智慧起來。這個說法很好地解釋了歷朝歷代統治者的治理理念——愚民疲民弱民,故廣為儒家信徒接受。
  •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此句表示孔子真想愚民而治?錯怪夫子了
    疫情期間宅家讀書,品讀《論語》頗有所悟,觀《論語·泰伯第八》「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之句,世人悟其意而多有岐義,現將本人認識分享於此,與有興趣的朋友共品之:【現原文】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 民可 使由之,不可 使知之?反正我不信!
    第一次聽說「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直懷疑孔老先生的腦袋被門夾了或被驢踢了。
  •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泰伯篇·第八》第九節講到: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先看「由」字的內涵。 「由」(yóu)字甲骨文寫作,上邊字符是一滴下落的食物(液體);下邊「口」表示嘴巴。兩形會意,「由」字本義為張開嘴巴開始進食。由此引申出開始、開頭、從此、自此、憑藉、順隨、順從、遵從、經由、原由、經過、行走、途徑、孔洞等義。
  •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何解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通常翻譯為「孔子說:『對於老百姓,可以讓他們照著我們說的方向去做,但不能讓他們知道為什麼。」
  • 「民可使由之,民不可使知之」孔子也提倡愚民教育?
    《論語》泰伯篇裡有一句:子曰:「民可使由之,民不可使知之。」關於這句話,主流的解釋基本就是:對於老百姓,只能使他們按照我們的意志去做,不能讓他們知道為什麼要這樣做。如此一來,孔子也就成了為維護統治階級而進行「愚民教育」的倡導者了。若是如此,我卻不明白了,一個公認的「大教育家」、「有教無類」的孔子,突然說出這種自砸招牌的話,那他還怎麼「招生」呢?
  •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爭議分析)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何晏註:由,用也。可使用而不可使知者,百姓能日用而不能知。邢疏:此章言聖人之道深遠,人不易知也。其能興能立能成,是由夫子教之,故大戴禮言其事云:「說之以義而視諸體也。」此則可使知之者也。自七十二人之外,凡未能通六藝者,夫子亦以詩書禮樂教之,則此所謂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之民也。謂之民者,荀子王制篇:「雖王公士大夫之子孫,不能屬於禮義,則歸之庶人。」庶人即民也。《論語集釋》:此說以民指弟子,終覺未安。愚謂孟子盡心篇:「孟子曰:行之而不著焉,習矣而不察焉,終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眾也。」
  •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考
    我查閱的第二部哲學書是盧梭的代表作《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這本書有點「「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味道 人類不平等的起源,第一步是源於自然的不平等,資源的不平等、起點的不平等。比如人類就佔著起點就高的便宜;眾所周知萬物的起源源於繁衍,唯獨只有人類把繁衍的起點上,就把行為分工到享樂和生殖兩塊,並且肆意將前者擴大化。
  • 「循循然善誘人」與「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存在矛盾嗎
    我們再看《泰伯篇第八·九》章,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意思是孔子說:「對待百姓,可以使他們走在人生正途上,卻沒有辦法使他們了解其中的道理。」把二章放在一起看,「循循然善誘人」與「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是不是相矛盾?當然不是,因為前提不一樣。
  •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孔子這句話是在愚民嗎?
    孔子說過一句話:「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論語》)一般對這句話的解釋是:對於民眾,可以讓他們去做事,但不可以讓他們知道為什麼。如果按照這樣的字面意思去理解,那麼孔子恐怕就要被扣上「愚民」的帽子了。
  •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這句話該咋理解?真是要愚民而治嗎
    疫情期間宅家讀書,品讀《論語》頗有所悟,觀《論語·泰伯第八》「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之句,世人悟其意而多有岐義,現將本人認識分享於此,與有興趣的朋友共品之: 【現原文】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 孔子說:「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你是如何理解這句話的?
    孔子這句話出自《論語.泰伯篇》: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是一種斷法,「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是一種斷法,「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也是一種斷法。那麼,我們到底要如何理解這句話呢?我們都知道,句子釋意不清,趕緊看上下文。
  •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新解孔子
    《尊德義》中說:「民可使導之,不可使知之。」與《論語》中孔子的話如出一轍,只不過把「由」字改為了「導」字。但接下來的這句話就很耐人尋味了,《尊德義》說:「民可導也,而不可強也。」也就是說,戰國時期的儒家學者用「強」字來解釋「知」字,那麼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老百姓可以被引導向正確的方向,但不能強迫他們做事情。那麼,為什麼要把「知」解釋為「強」呢?
  •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到底是什麼意思?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出自《論語·泰伯》。
  • 孔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深層含義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這句話一直存在很大的爭議。很多學者認為孔子把民當作愚昧無知的人看待,對民眾也存在很大的歧視。「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這句話出自《論語·泰伯篇》。它的表面意思是說:對於民眾,只能使他們按照一定的規範去做,不能使他們懂得為什麼要這樣做。
  • 《論語》智慧: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原  文: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釋  文:孔子說:「只能讓民眾由著君主的意思去做,不可以讓他們知道為什麼要這樣做。
  • 《悟學.第90篇》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邢疏]此章記人立身成德之法也。興,起也。言人修身,當先起於《詩》也。立身必須學禮,成性在於學樂。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既學《詩》、《禮》,然後樂以成之也。8.9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 「民可使由之 不可使知之」孔子宣揚愚民思想?考古發現洗白了他
    原來,《論語·泰伯》中記載了孔子說過的一句話:「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這句話引起了千古爭議。有些人認為,孔子這句話是愚民政策,意思是:只能讓百姓順著統治者規定的道路走,不能讓他們知道這是為什麼。有些人不相信孔子提倡愚民政策,認為這句話的應該斷句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意思是,老百姓覺悟高,就由著他們去做,覺悟不高,就讓他們知道自己錯在哪裡。對於民,其可者使其自由之,輿論所可者則使共由之,其不可者亦使共知之。
  • 孔子為何要說「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愚民政策還是另有含義
    在孔子的思想中有一句話,一直是爭論的焦點,我們一起來看看: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不喜歡孔子的人,覺得孔子的思想是為統治階級所服務,是有等級、有目的的,甚至於孔子的仁愛也只是針對統治階級。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這句話原本是沒有標點的,句讀的位置依據個人去斷句,那些討厭孔子的人便選擇了這樣一種斷句法。這句話的出處是《論語·第八章·泰伯篇》,泰伯是一位賢人, 姬姓,是周部落首領古公亶父的長子。
  •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標點很重要,但古文偏偏沒有標點,句讀之不知,莫重於此。現在已經很少人去學習古文了,特別是白話文運動以來,人們逐漸習慣了用白話文寫作、說話,白話文能夠表達更清晰的意思。在更深層次上滿足了更廣大群眾的認知需求,文化真正從小眾群體走向大眾群體,這方面毛主席的功勞是巨大的、不可磨滅的。我們應該記住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