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而已,是女權的重新定義,還是父權的捲土重來

2020-12-15 愛喝咖啡的桃子

最近大熱的三十而已,又一次讓我們看到了女性作為主角,在社會舞臺上大放異彩。

但是這部劇,究竟是講了一個進入而立之年的女人的自立自強,還是又一次告訴了我們這個社會終究屬於男人,在這條女性獨立的道路上,我們又一次的失敗了呢?

關於為什麼質疑這部劇的女性獨立問題,我列出了以下幾點。

1. 整部劇的社會真實感有待考量

整部劇裡我們最為嚮往的女人——顧佳,絕大部分的朋友們,都沒有可能在三十歲之前達到這樣的修為。為什麼我們這麼嚮往顧佳,不正是因為這樣的女性是我們所達不到的嗎?

我們可以看看顧佳的特點:

極度自律。故事開頭便把它設定成了一個堅持健身,相夫教子,處理公務張弛有度的三方全能女人,對自己,對家庭,對工作無一不樣樣做到完美。這樣的女人,多少人能在自己三十歲的時候到達這樣的境界?遠見卓識。在顧佳退居幕後幫助煙花公司維持生存的時候,相比丈夫許幻山的自命清高,顧佳很清楚看到了社會資源的重要性。能屈能伸。顧佳的能屈能伸是體現在她和合作夥伴的相處關係上的,在太太團中顧佳作為尋求資源的一方,表現出了極大耐力,她忍受了這些貴婦的膚淺與做作,卻能在觸及底線時發狠,並能夠清晰的分析清楚敵我的在這場交鋒中的籌碼。

如果真的達到了這樣的境界,那麼遇到男人出軌這樣的危機,我們還會將它視為一個危機嗎?

這時候,如果你是顧佳,你會很慶幸地發現,自己可以遠離這個大寶寶,走出更加堅實的道路。

而另外的兩名女性,鍾曉芹和王曼妮,也在不同程度上表現出了不真實的部分,像是王曼妮的豔遇,鍾曉芹的暴富,都不是一個正常的人生走向。如果要說這三個人共同反映的是什麼呢?

有錢人的煩惱。

2.現實打破夢境的方式

最為赤裸裸地展現男權橫行,沒有比王曼妮看得更清楚了。

這離不開她的工作,遇到的男主顧,無一不表現出將女性作為附屬品般的驕傲。

這部劇很有意思將這個女人表現成一個不委曲求全,卻會為愛委屈的樣子。王曼妮和梁正賢,兩個打著愛情旗子招搖過市的騙子。為什麼這麼說,梁正賢自是不必說,他的南北之論,踏踏實實的渣男語錄。而王曼妮,她的愛情破碎源自兩張銀行卡。

梁正賢的兩張卡,沒有限額的,屬於趙靜語;有限額的,是屬於她的。

王曼妮從這個地方開始下決心離開梁正賢,這何嘗不是一個笑話。

她最終離開的理由,取決於一個男人給的金錢。

當然這個選擇本身也存在著不真實性。劇本給了王曼妮這個名字,「want money」女士真的會離開梁先生?

3.令人唏噓的結局

關於顧佳的結局,是讓人傷心的,沒有一個女人比顧佳更優秀,卻也沒有一個女人像顧佳一樣承擔了這麼多。

在最後藍色煙花的爆炸,許幻山進了警察局,林有有遠走,煙花公司沒有了,而顧佳卻承擔起了一切的賠償等一系列責任。

誰不是一路上看著顧佳付出了多少,卻在最後因為丈夫出軌造下的冤孽上承擔了一切。

編劇對此的解釋是顧佳作為煙花公司的創始人,最後對自己那部分負起了責任。

這個解釋多少有些牽強,錯誤是許幻山犯下的,最後卻是糟糠之妻收拾爛攤子,這是在說另一個悲劇嗎?一個傻瓜男人犯下的錯總有一個賢內助會幫你善後的?

所以,看完這部三十而已,嘗到了一碗名為女性獨立雞湯。但是,這部劇也有它的優點,不將這部劇給予高度的話,也是看了一個有趣的故事吧。

相關焦點

  • 婆媳矛盾現實存在,實質是父權的衰落以及女權對於男權的反彈
    我認為,婆媳矛盾的實質是父權的衰落,而推波助瀾者,這是女權對於男權的報復性反彈!父權在我國歷史上存在了幾千年,甚至更久。父權的第一大產品就是孝,於是就有了父為子綱的說法。孝擴大內涵就是忠,忠於天下、忠於國君、忠於上司,就是孝的擴大化。對父親要孝,這是父權給自己設置的一個保障,進而可以擴大到對父親的妻子也就是生養自己的母親也要孝,並推及到對父親的父母、祖父母都要孝。
  • 上世紀的美國家庭婦女,才是最堅定的「反女權」鬥士
    1971年,國會議員重新提出了ERA修正案(Equal Rights Amendment)。 這項修正案,早在1921年就已經被提出過。它試圖讓男女在離婚、財產、就業等方面實現平權。然而,修正案最終還是在保守派民主黨人的反對聲中,逐漸銷聲匿跡。
  • 維護父權的雅典娜為什麼被說「喜男厭女」?女權到底是什麼
    雅典娜,眾神之王宙斯與墨提斯之女,被父權的力量削弱過後(其母被吞掉後留在了宙斯的頭腦裡,而雅典娜是從他顱內跳出來的),為了躋身於父權社會而維護男權。厄瑞斯忒殺了自己的母親,被母親臨死前詛咒會被復仇女神懲戒,然後雅典娜的出現赦免了他無罪。
  • 中華田園女權終向父親開火,女兒借父親節批判父權令人痛心
    微博女權前端時間在接連碰瓷中國消防和中國公安,被點名批評後,仍然沒有停止進擊的步伐,這一次她們盯上的是父親節。父親節本該是個感恩父親,回饋父愛的節日,但是這些女兒的做法實在讓人毛骨悚然,竟然以父親節的名頭,借題發揮,繼續批評男權發揚「女權」。
  • 馬小鹽:女權主義,還是義和團式的女拳主義?
    1女權主義,一件時髦的理論禮服這讓我們不由發問,為何中國的女權主義如此敏感和好鬥?一種如此草木皆兵、杯弓蛇影、四處樹敵的主義,是真的在捍衛女性權力,還是義和團式的拳民表演?上個世紀以來,形形色色的主義與潮流,在社會各領域風生雲起。
  • A妹新單惹爭議,盤點時尚圈的女權主義
    是社會環境使然,還是女性自己定義限制了自己的未來?其實創始人Christian Dior也是在他的作品中展現了女性解放的呼聲,在他的第一個高級時裝展中,推出的第一個系列就是New Look。放棄了當時的長裙和束縛的緊身衣,按照女性身體自然曲線來設計和剪裁,開啟了這個品牌舒適實用主義的風潮。
  • 【母豬母豬,夜裡哭哭】女權自助餐?仇女風波下看臺灣的性別正義
    為此,「母豬教」特成立「母豬母豬,夜裡哭哭」的Facebook 粉絲專頁(近改名為「性解放の母豬2.0」),其相關負責人表示,母豬教之教義為批判「特定女性」,如隱瞞自己過往情史或濫交等「令人不齒」的行為、「女權自助餐」(想要獲得在父權下男性所擁有的待遇,同時又不想付出與男性同等的勞力成本的女性)等,間接成為了娛樂大眾的網絡次文化。
  • 「女權」和「田園女權」,是有天壤之別的!
    女性主義的觀念基礎是認為,現時的社會建立於以男性為中心的父權體系之上。女性主義理論的目的在於了解不平等的本質以及著重在性政治、權力關係與性意識之上。女性主義探究的主題則包括歧視、刻板印象、性物化、身體、壓迫與父權。女權的表現在真正的女權主義者眼中,女性應該和男性擁有相同的義務和權力,不再因為性別不同從而產生歧視和壓迫。
  • 為什麼西方女權更「低調」時,中國女權運動愈發「激進化」?
    她指出,「性別體制」指的就是不同性質的「父權體制」,但「父權」這個詞過於空泛、抽象,當我們用它來分析具體社會時,會把對象抽離歷史語境,從而忽略不同社會之間的變化和差異。 使用「性別體制」則賦予了「父權制」變化的空間。它的含義是:西方社會從工業化以來,經歷了從以私領域為父權統治根基的「家庭性別體制」到以公領域為根基的「公共父權體制」的轉型。
  • 新女性形象的重新定義
    但在新一個輪迴中,時尚界塑造的趨勢與顏色、版型或者面料無關,它更像一種運動,開始介入到女權主義的一些議題之中,並藉由時裝本身重新詮釋一種具有時代精神的女性氣質。時尚和女權主義?我們真的可以在這個充斥著營養不良模特的行當中找到兩者間的一絲關聯嗎?
  • 和「BIE別的女孩」 Alexwood 聊聊身份、輿論和女權主義
    A:(笑)我希望有啊,現在大家都是一言以蔽之說父權。雖然我自己還在學校時候也是這樣,從理論和行動上層面都還是在這一層。但的確在做媒體之後,我要受到更多所謂圈層外的挑戰,要面對「為什麼什麼都是父權」,「父權是什麼父權是怎麼形成的」,「它真的可以解釋我們現有的一切權力關係嗎」等等問題,我會思考得更深入,但現在這個問題我也還不能給一個自己足夠滿意的回答。
  • 三十而已爛尾!到底是女權主義還是女奴主義?
    昨晚,大熱劇《三十而已》迎來了大結局。一直以來打著中國版《致命女人》的營銷手段終於遭到了反噬,豆瓣評分由8.2降至7.1。發現許幻山出軌的顧佳,毅然決定離婚。可是在籤署離婚協議的前一刻,許幻山的煙花廠爆炸了。
  • 女權主義:女權主義真的只關注女性嗎?真的想讓女性優於男性嗎?
    女權主義理論的關鍵重點領域包括:基於性和性別的歧視和排斥;物化;結構和經濟的不平等;權力和壓迫;性別角色和刻板印象;而許多人都錯誤地認為,女權主義理論只是關注女孩和婦女,其內在目標,只是想促進婦女優於男子。
  • 《海馬星球》覃裡雯:我是如何進化為「女本位」的女權主義者
    覃裡雯在接受採訪的時候坦誠地講述了自己如何在一位「共產主義女權」特徵的母親的教育下長大,從一位不自覺的女權主義者,轉變為自覺的女權主義者,又在德國徹底成為「女本位」的女權主義者。「事實上我是一步步走到今天的」 她說,「我原來也是一個理中客,熟練地適用『客觀』,『不要以偏概全』這類父權社會的訓誡來規訓自己,也批評別人的思考。
  • 定義一個關鍵的女權主義術語
    一些女權主義者認為,性別歧視是人類壓迫的原始形式或首先形式,其他壓迫主義建立在壓迫女性的基礎之上。 激進的女權主義者安德裡亞·德沃金(Andrea Dworkin)認為這一立場:「性別歧視是建立所有暴政的基礎,每一種社會形式的等級制度和濫用都以男性對女性的統治為藍本。」
  • 女權論戰:到底是不是行為藝術
    白文中提到當下女權運動受到馬克思主義女權主義影響時將《破土網》作為代表,而破土網隨後以「聽說破土是馬克思主義女權的代表啦?新自由主義污衊女權運動的N種方式」為題刊發了署名為治難捱的讀者來稿,抨擊白文對女權運動存在多重誤解以及作者的新自由主義立場。
  • 《古代社會》:父權制度是怎麼建立起來的?
    父權家庭與家長制度的確立摩爾根認為父權家庭的主要特徵是若干數目的非自由人和自由人在父權之下組成一個家庭,淪為奴隸的人和用作僕役的人都生活在婚姻關係中,與家長和酋長一起組成一個父權制家庭。在父權統治的家長制度下,出現一夫多妻制的特殊形式,但應當把它視為例外形式。一夫多妻制既不是對偶制的典型形式,也不是專偶制的典型形式,它是父權家長制的產物。在我國古代,並非普遍的實行一夫多妻制,相反只有少數的皇家貴族和富裕階層才享有此特權,而且主妻始終是一個,其他的多妻常被喚作「妾、姨娘、通房大丫頭」等。
  • 女權主義者的圓桌會議
    6男人的女權——女權是否也解放男性?李思磐:男性的女權主義者有,但真的相對數量少得多。我覺得女權主義者恐怕還是要比一般的開明態度多一些東西,譬如:對性別壓迫時常感到窒息和疼痛,願意為了改變性別而付出自己的時間精力,男性在性別等級中的位置與女性不一樣,他們對不平等的體驗不那麼敏感,尤其不容易認識並且承認自己從性別不平等中獲利,所以男性的女權主義者真的極少。
  • 那些患「直女癌」的女權主義者們
    [摘要]男權,被一種類似於父權的東西取代了。似乎每一個直女癌女權主義者都想找一個爹,一個功能上類似於「乾爹」,同時既能當情人,又能當提款機還能當出氣筒的爹。作者:孫驍驥,騰訊大家專欄作者,政治經濟史研究者。
  • 談義良:被養老定義,還是重新定義養老?
    學習會上,無錫九如城養老產業集團董事長談義良做了題為《重新定義養老》的主題演講,講述了中國老化的現狀,並介紹了三位因為學習中華文化精髓而作出改變的老人以及對未來養老產業的展望。老齡化不備而來,我們到底是被老齡化改變,還是改變老齡化?老年人的境遇總是會與悲情聯繫在一起,我們是被養老定義,還是重新定義養老?每一位長者都嚮往著光明,誰都不想要無用、無能、無力的老年生活。子女往往認為只要給老人吃好住好,滿足生活物質和安全的需求,讓他們安度餘生,就是最大的孝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