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蘭克林說世界上只有兩件事是不可避免的,那就是稅收和死亡。
如果說在中國有什麼事是不可避免的,那肯定是隨份子。中國人是講究人情往來的,份子錢就是維繫社會關係的主要載體之一。
這不是現代才有的,事實上這是個老詞,「份子」也叫「分子」,從明代就傳了下來,舊社會生產力和生產方式較為落後,遇到婚喪嫁娶這一類人生大事,靠一家一戶是很難完成的,於是親戚朋友以湊份子的方式幫助這家人共度難關,說起來這是一種原始的互助互濟的生活方式。
到了現代,物質文明的發展使得份子錢的互助功能逐漸消失,慢慢轉變為維護社會關係的一種方式。
只不過這些年來份子錢逐漸變味,一方面隨份子的原因層出不窮五花八門,另一方面隨份子的金額逐年上漲,形成一種錢給的越多感情越好的怪異規則。
這也導致很多人心裡打起小算盤,送出去的錢,下次是一定要收回來的,而且只能多不能少,總之人來不來無所謂,錢一定要到,份子錢成了一種相互交易的人情債。
這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來自中國人的虛榮心理。做什麼事都要講排場,場面越大、越隆重,感覺越有面子。這種心理上的攀比讓份子錢的價碼不斷走高,而且多少有點道德綁架的成分在裡面,因為你還不能抱怨,不然會被批評不懂禮數,還顯得自己很寒酸,所以大家只能硬著頭皮,裝作不在意這點小錢,還要假裝客氣,這樣才顯得感情深厚,這和皇帝的新裝其實是一個意思。
尤其節假日這段時間,不少人是請柬一封接著一封,大多是新人結婚,有的人和新郎新娘非親非故,也莫名其妙受到邀請,這年頭隨份子動不動就千兒八百,對很多人來說完全是一種生活負擔,大家嘴上祈願祝福,心裡想的是哪天要把這份錢賺回來。
除了婚禮,孩子出生、滿月、上大學、老人祝壽、職場晉升、搬家、蓋新房等等等等,以前還有新聞有人家裡蓋了個豬圈,也成了請客隨禮的理由。原本份子錢是一種人文關懷,注重心意而非禮金,而且本身秉承一種自願原則,但如今早已失去祝福與維持關係的傳統意義,已經成為打著感情牌的利益交換。
傳統習俗根深蒂固,大家通過這種方式尋求一種地位認同。最起碼,大多數人認為份子錢的多少能反映出相互之間感情深淺的,這本身也反映社會人際關係功利化的現象,份子錢只不過是塊遮羞布。
無論時代怎麼發展,人情來往都是無法避免,隨份子是一種傳統習俗,代表一種同喜同悲的人文情懷,錢可以代表祝福,但不能代替感情,如果把人情往來當成錢物交換,恐怕人與人的真情實感也最終成為等價交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