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看的書是會看上癮的,這周繼續看了《清明上河圖密碼2》,感覺依然不錯。
作者冶文彪介紹自己的作品說:「《清明上河圖密碼》共計六部,前五部分別以士、農、工、商、兵這五大北宋社會區域為主題,每部一個主題,相對獨立,又彼此關聯,「汴京五絕」各自領銜擔綱一部,五部均以梅船為核心懸念,形成五大故事扇面,第六部為大結局,最終拼成一幅宋代社會全景圖。小說的基礎框架和核心事件都是歷史事實,關鍵人物也是歷史上有記載的真實人物,可從《宋史》等史料裡查證,其他輔助人物則為虛構,目前真實人物約佔八分之一。」
畫家張擇端的這幅《清明上河圖》裡林林總總人物共有824個,單想像一下要在六本書裡把這些人物都現於紙上已是非有超乎普通作者的勇氣不可,並且所有人都要有名有姓,把他們的相貌出身介紹一番,穿插在小說情節之中,實在是需要不同尋常的視野和大局觀。
第二部小說是以「牙絕」馮賽為主線,引出飛錢案、綁架案等,情節還是延續了第一部的奇絕和曲折。不同的是這次主角馮賽不是旁觀者,而是案件的中心人物。所以讀者的觀感也會隨著他更加投入其中,更加能體驗焦急與揪心的情緒。
雖然在閱讀時偶爾會覺得案件發展有些跳躍性,需要自己腦補和想像,但作為一部人物眾多頭緒紛亂的推理小說,能做到總體架構完整、有始有終,已經很不錯了。也可以想做其中帶著一些玄幻的色彩,符合當下的流行趨勢。
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冶文彪的文筆讓我很欣賞,乍看有點金庸大俠的風範。行文都貼合北宋(雖然我也不太懂歷史)的年代感,既有古韻又不顯得囉嗦乏味。且每一章節都引用了王安石、司馬光的原句為引子,作為本章節內容的高度概括,令人回味。
比如在第九章的開頭是:「大凡毀生於嫉,嫉生於不勝,此人之情也。——王安石」
雖是古人原文,但簡略易懂。想必作者也是熟讀百書,領略了其中精髓。下筆時皆有考究和寓意,又將小說的層次拔高了不少,並不是僅僅滿足讀者茶餘飯後的純休閒。要讀小說自然應該選這樣的小說,文筆雋秀、內容有趣,富有哲理。
說實在的,裡面這些大家名句,不是藉由這部小說,平時還真沒有興趣會專門去拜讀。作者冶文彪用自己的故事把這些古典作了通俗的解說,看起來就平易近人多了。所以這套書能受到大家關注與喜愛不是沒有道理的。
《清明上河圖密碼2》還有一個特點,它相比第一部來說這次的故事稍有弱化,但書裡的歷史背景介紹卻豐富了許多。所以在看故事之餘,還可以通過小說得到很多歷史文化的補充,對於既喜歡故事又喜歡研究歷史的讀者來說,無異於一舉兩得,超出預期的收穫。
本書一開頭我們就看到了一系列如官窯冰裂紋粉青瓷、溫州漆盒、龍團勝雪御茶等器物,又被科普了什麼是當時的「一陌錢」。
諺云:『盎有一鬥米,莫溯藤峽水;囊有一陌錢,莫上府江船』」。一陌錢就是一百文的一串錢,但中唐以後銅錢緊缺,官府就用八十文抵一陌,稱之為「墊錢法」。後朝又搞出了「省陌法」。及至大宋依然沿襲,各行各業的標準還有差別。看上去就像現在的黃牛回收購物券是打折的一樣,每個行業相當於每個不同的卡,實際價值不同。
原來現在的折扣變現法古已有之,古人的智慧一點兒也不必我們差。這就是讀《清明上河圖密碼2》令人驚喜的附贈品了。
感謝作者的深入研究,書中這樣的知識點還有很多,待閱讀時便可一一領略。茫茫書海,能找到一部集休閒與學習為一體的書,實為幸事。期待第三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