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是中國人,這裡是中國日記……中國,無疑是我們最常用的詞語、最深沉的情結之一。那麼,它究竟有何意蘊,是如何根植民族血脈的呢?
這個問題,可以從一件名為何尊的青銅器上尋得答案。8月14日,「宅茲中國」展覽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開展,遴選143件青銅器精品。其中,有記載武王伐紂準確時間的利簋,有記錄周王世系、承載家族榮寵的牆盤、逑盤,還有最早記載「中國」一詞的何尊。
此次展覽的題目,就源自何尊。何尊記述的是周成王繼承周武王遺志,在洛邑(今河南洛陽)營建東都成周之事。尊內底鑄有一篇12行、122字的銘文,其中出現「宅茲中國」四個字。「宅茲」,是居住在這裡的意思。「中」為指事字(用象徵性符號或在象形字上加提示符號來表示的造字法),其甲骨文、金文字形像城邦中心會樹立的旌旗,因此其本義為中心;家園需要城池和兵戈的護衛,因此「國」在銘文中即為「或(國)」。「宅茲中國」,意思是在天下的中央這個地方營建都城。
上古中國,有「九州」的概念。《尚書·禹貢》記載傳說中的大禹治水時將天下分為九個區域,即「九州」。「九州」具體所指並不統一,但中心之州為洛邑所在的豫州,卻是一致的。於是洛邑被稱為「中國」和「中土」。而周朝定都鎬京(今陝西西安)後,還要在洛邑建都,並非簡單出於地理關係。因為在居地偏西為「西土」的周人看來,洛邑其實是「東土」。
這就是何尊的緣起。何尊銘文與《逸周書》《史記》等記載,武王克商後,認為只有營建洛邑,才算承受「天命」。洛邑所在的伊洛河流域本是「有夏之居」。在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國家——夏建立後,「夏」與「中國」便密不可分。建都洛邑、「名曰成周」,表明周人對夏商王朝政治、地理傳統的認同和繼承。在此基礎上,周人「制禮作樂」,大規模整理、規範、改造了從遠古到夏商的禮儀制度,奠基了超越族屬、貫通朝代的「中國」正統文明。
東周春秋時期,「中國」轉化為一個文化符號,成為「華夏」的同義詞。「德以柔中國,刑以威四夷」,這是中原華夏對自身文明的自覺自持,也是與四方戎狄等其他文明的區隔區分。隨著歷史的演進、朝代的更替,「中國」在地理、政治、文化上的含義更加豐富。清末,「中國」被用作國名,正式出現在官方文書中。
「唯王初遷宅於成周……宅茲中國……」何尊所載更像是3000年前祖先們寫給14億後輩中國人的信。告訴我們,中國,意味著強大自信,意味著包容一統,意味著傳承開創。這個名字,值得自豪;這片土地,值得守護。(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慕振東 文字 李芸 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