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看新文化運動百年,魯迅《狂人日記》並非「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

2020-12-09 騰訊網

  莫言、梁曉聲、王笛、于堅、張平獲「呂梁文學獎」 | 莫奈《乾草堆》打破拍賣紀錄 | 《權遊》最終季被指爛尾 |

  ......「圖畫書界奧斯卡」

  回看百年前的「新文化運動」,如果說到第一部白話文小說,大多數默認的就是魯迅的《狂人日記》。101年前的昨天,1918年5月15日,《新青年》第四卷第五號刊發了一篇署名「魯迅」的小說——《狂人日記》。

  想必拿到這期《新青年》的讀者該是感到陌生的。這是他們第一次見到這樣的小說,用現代白話文寫就,也是第一次見到「魯迅」這個名字。誰也不曾料到,「魯迅」和他這篇「拙作」的發表,竟成為中國文學史上極其重要的人物與事件。

  木刻《狂人日記》趙延年,1985,浙江美術館藏

  然而,在文學史研究界,「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小說為誰」並非確定的問題,比如夏志清寫了《小論陳衡哲》,提出「最早一篇現代白話小說是陳衡哲的《一日》」,錢理群等著《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修訂本)就一方面把《一日》列為「新文學第一個十年」(1917年-1927年)小說年表的第一篇;近年來又有論者相繼提出在《一日》之前,還有李劼人的《遊園會》,還有劉韻琴的《大公子》等等。

  究竟誰才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小說作者」?這對於研究百年新文化運動與新文學史是一個重要的根本問題,下面這篇文章簡略考察了爭議的發生以及各個作品的發表時期。

  劉韻琴:以文字託業於新聞

  劉韻琴,名羽詵,其祖父劉熙載是知名的教育家、文藝評論家。劉韻琴於1883年出生於江蘇興化城西城內城隍廟東巷祖宅內。她幼年喪父,由寡母許氏撫養長大。其母讀書識字,其兄均能詩詞。劉韻琴幼年就讀私塾,「聰明好學,九歲能詩」。1903年,20歲的劉韻琴因不滿家庭束縛,赴上海神州女校任教。1907年,與劉韻琴相識的鑑湖女俠秋瑾不幸遇害的消息深深觸動了她,她滿腔憤怒地在報上發表悼念亡友的七律詩。

  1913年劉韻琴東赴日本留學,就讀於東京中央大學,目的如她在《滌穢》一文中所說:「吾嘗至日本,觀其政治風俗及五十年維新史」,研究「明治維新」的意義。

  在留日期間,劉韻琴與反帝反袁革命鬥士黃興、宋教仁、譚延闓、邵飄萍等人交往。後因留日學生總會解散,劉韻琴等留日學生被迫中斷學業回國。同年,她被上海《中華新報》館聘用。在多家女校任教後,1933年,年屆半百的劉韻琴回到闊別已久的故鄉興化,創辦私立女子學校,以實踐自己「開啟民智,救國救民」的宏願。1945年8月14日,62歲的劉韻琴病逝,一生無子女。

  1916年8月,泰東圖書局編印出版發行了劉韻琴的詩文集《韻琴雜著》,收入多種體裁的作品近十萬字,白話小說《大公子》赫然在列。

  《韻琴雜著》複印的肖像與目錄

  劉韻琴不但能創作優美的古體詩詞,而且堅持用白話文進行小說、散文、新聞通訊寫作,以及翻譯外國文學作品,因而她在中國近現代文學史上有較高地位。二十世紀初,《中華新報》記者陳榮廣在《韻琴雜著》的序言裡就盛讚劉韻琴,說:「吾國女界,能以文字託業於新聞,影響政局、啟迪人群者,當推劉女士韻琴始矣。」1996年3月,劉韻琴的詩詞經由李西亭編注,書名為《韻琴詩詞》,由武漢工業大學出版社出版。詩人臧克家為該書題名及作序。

  毫無疑問,《韻琴詩詞》的出版為研究中國近現代文學史提供了一份翔實的閱讀文本。

  關於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的說法似乎已經有了定論,但是又好像還沒有定論。陳子善教授認為,自從夏志清寫了《小論陳衡哲》,提出「最早一篇現代白話小說是陳衡哲的《一日》」,「《一日》毫無疑義是響應胡適『文學革命』最早的一篇小說」的觀點,三十年來爭論一直不斷。錢理群等著《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修訂本)就一方面把《一日》列為「新文學第一個十年」(1917年-1927年)小說年表的第一篇,另一方面又認為「現代白話小說的開山之作,是1918年5月魯迅發表於《新青年》第4卷第5期的《狂人日記》」。近年來又有論者相繼提出在《一日》之前,還有李劼人的《遊園會》,還有劉韻琴的《大公子》等,「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小說為誰」之爭煞是熱鬧,塵埃至今未能落定。

  陳衡哲,1914,(1890年-1976年)

  其中,李劼人被認為是中國現代具有世界影響的文學家之一,代表作有《死水微瀾》《暴風雨前》和《大波》。1912年春,李劼人寫出了第一篇白話小說《遊園會》,發表在進步報刊《晨鐘報》上。但是,這篇小說現已找不到了。據說,刊登小說的《晨鐘報》張掛街頭,他跑去探察讀者反映,看見有七八個人在閱讀,很欣賞的樣子,「這一下就給了我勇氣,認為群眾批准了。從那時起,我就立志當作家」。(《李劼人談創作經驗》,《草地》1957年12月號)

  李劼人(1891年-1962年)

  陳衡哲的《一日》最初發表於1917年6月美國《留美學生季報》新4卷夏季2號,11年後收入《小雨點》。陳衡哲說:「《一日》是我最初的試作,是在一九一七年寫的。那時在留美學生界中,正當白話與文言之爭達到最激烈的時候。我因為自己在幼時所受教育的經驗,同情是趨向於白話的;不過因為兩方面都有朋友,便不願加入那個有聲有色的戰爭了。這白話文的實際試用,乃是我用來表示我同情傾向的唯一風針。」現在的文學史家一般認為,陳衡哲的《一日》是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

  魯迅的《狂人日記》,首發於1918年5月15日4卷5號《新青年》月刊,是魯迅的一篇短篇作品,收錄在魯迅的短篇小說集《吶喊》中。雖然《狂人日記》的巨大影響遠非《一日》可比,但若從時間上看,誰都無法否認,《一日》的發表早於《狂人日記》幾近一年。而據馬勤勤在《清末民初女小說家劉韻琴及其反袁小說》一文的考證,劉韻琴的白話小說《大公子》發表於1915年12月20-23日的《中華新報》,《大公子》早於《一日》,更早於《狂人日記》。馬勤勤列舉了劉韻琴創作、翻譯的小說共有19篇,有8篇是白話小說,1篇文白夾雜的小說,除了兩篇時間不詳外,其餘17篇發表時間最遲的一篇《望帝魂》(白話小說),也要比陳衡哲的《一日》發表的時間早。

  《大公子》共5500多字,講述了安徽前國會議員戴某,聽到北京發起「求暗會」(即是籌安會),他想趁機會撈個一官半職,於是,戴某賣掉了祖上的產業,到北京活動。小說既描述了袁世凱長子驕奢淫逸的生活,又譏諷了士人戴某的投機心裡和行徑。對袁世凱復闢帝制進行了激烈的批判和辛辣的嘲諷。

  就小說的形式而言,劉韻琴在小說故事情節的前面寫了一段話,意在標明小說是對生活的真實反映,目的在於啟迪民智,暴露現實。她說:「……我可先對讀者發個天誅地滅的誓:我這小說不是捏造出來的,不是有營業性質的,是要使我們中華民國的國民,知道於今政界種種的黑暗事實,都是由這萬惡的(袁世凱)政府醞釀出來的,我絕對認為於人心世道上有絕大關係,決非浪費筆墨,供人玩笑。本意已明,便敘實事。」

  張聿光,1911年,《民立畫報》諷刺漫畫《袁世凱騎木馬》

  如果說,陳衡哲的小說集《小雨點》結集於1928年,當時新文學運動高潮已經過去而不被重視,那麼,劉韻琴的詩文集《韻琴雜著》出版於1916年,則是由於當時新文學運動高潮還沒有到來而不被重視。無論是《大公子》最初發表的日期,還是結集於《韻琴雜著》,《韻琴雜著》的出版日期,均早於陳衡哲的《一日》,更早於魯迅的《狂人日記》。若從時間上判定,劉韻琴的白話小說《大公子》應當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小說。其實,新文化運動也好,白話文運動也罷,其理論的提出總應該是在實踐的基礎上提出的,或者說有了實踐的需要了,才會有運動和關於理論的總結等等。或許說不定還有比劉韻琴的白話小說《大公子》更早的沒有被發現呢。

  2018文學報合訂本已上線微店

  如果您不想錯過每日我們推送的資訊,

  可將公號設為星標,

  作為特別關注。

相關焦點

  • 第一部現代白話文:魯迅《狂人日記》對中國的影響
    五四運動是中國近代史與現代史的分界點,這個分界不僅是政治上的,更深刻的體現在思想文化上,而白話文運動正是這一時期思想、文化上吐故納新的典型體現。《狂人日記》創作背景當俄國十月革命勝利的消息傳來中國時,中國的精英們受到了很大的鼓舞。魯迅與李大釗、錢玄同、陳獨秀、胡適等當時最活躍的知識分子一起,辦雜誌、報紙、寫文章,積極提倡新文化、新思想、新道德的新文化運動。
  • 魯迅《狂人日記》: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
    《狂人日記》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第一篇白話小說,1918年5月發表在《新青年》第4卷第5號,它標誌著「五四」新文學創作的偉大開端,它以表現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別,從一問世就引起巨大的反響。它是短篇日記體小說,後被收入魯迅《吶喊》小說集中。
  • 《狂人日記》百年經典
    1918年5月15日,37歲的周樹人在《新青年》第四卷第五號刊發了一篇署名「魯迅」的小說——《狂人日記》。小說只有4700字,卻是中國第一篇白話文小說,被視為中國現代小說的開篇之作,中國現代文學的母體文本。一百年來,《狂人日記》產生了經久不衰的震撼力。
  • 102年前的今天,魯迅的《狂人日記》發表,從此揭開創作的總序言
    這就是魯迅的筆鋒,當然今天不是聊魯迅的文筆,而是他驚雷般地先人一步,「大快朵頤」地將中國千年封建痼疾「摧枯拉朽」出來,痛快地暴曬在陽光下,任世人戳勠,任人批駁!1918年的今天, 魯迅的小說《狂人日記》發表,它成了我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真正意義上的白話文小說。
  • 《狂人日記》如何開創了中國現代小說的敘事方式而成為現代意義上的第一篇現代白話小說?
    《狂人日記》如何開創了中國現代小說的敘事方式而成為現代意義上的第一篇現代白話小說
  • 魯迅與胡適曾緊密配合 對新文化運動產生影響
    第二天,錢玄同一大早就將《狂人日記》交給陳獨秀。陳獨秀把門關好,用整整一個上午,一口氣讀完。先拍案叫絕,復暢懷大笑。《新青年》第四卷第五號(1918年5月)發表了《狂人日記》之後,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特別是在青年讀者間,產生不小的影響。   《狂人日記》甫一誕生,就被有些人評為「在文學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從小說文本上說,是準確的。
  • 催生魯迅《狂人日記》,國語運動的先驅,他是新文化運動的闖將!
    學過歷史的讀者都知道是在「五四」新文化運動之後,當時的新青年們為了從文化上改變舊中國的弊病,提倡「科學」「民族」,積極學習西方文化。為了將文化普及大眾,他們提出廢除文言書面文,提倡使用白話創作。而為此做出最大貢獻的人中就有錢玄同。
  • 《狂人日記》在中國現代小說史上的開創性意義.
    《狂人日記》如何開創了中國現代小說的敘事方式而成為現代意義上的第一篇現代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在中國現代小說史上的開創性意義。  ①小說形態:《狂人日記》借鑑俄國作家果戈理的同名小說的寫法,在我國現代文學史上創造了一種新的小說形態——日記體小說。
  • 經典重讀:《狂人日記》魯迅:從來如此,便對嗎?
    1918年5月,作為新文化運動的主要陣地,《新青年》雜誌刊登了《狂人日記》,這雖然這只是一部短篇小說,但卻震動了幾乎整個中國。喜愛文學的人驚呼於作品的獨特形式,原來小說還可以這樣寫! 而關心中國命運的人則感慨於魯迅思想和筆觸的深刻,原來「吃人」二字就可以揭開封建禮教的本質!
  • 經典重讀:《狂人日記》魯迅:從來如此,便對嗎?
    1918年5月,作為新文化運動的主要陣地,《新青年》雜誌刊登了《狂人日記》,這雖然這只是一部短篇小說,但卻震動了幾乎整個中國。喜愛文學的人驚呼於作品的獨特形式,原來小說還可以這樣寫! 而關心中國命運的人則感慨於魯迅思想和筆觸的深刻,原來「吃人」二字就可以揭開封建禮教的本質!第二年也就是1919年,轟轟烈烈的五四運動拉開了帷幕。
  • 為什麼是魯迅,完成了中國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
    魯迅的成功無需我去複述,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佔最大領土的作家!這個評價足以說明問題,可是很少有人知道,為什麼是魯迅,完成了中國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魯迅是紹興人,出身書香門第,這裡要說明,書香門第絕非家裡有讀書人。而是,指這個家族有在文化上建樹的人!他的原名為周樟壽。祖父是進士出身,是一個京官。明清兩代官場有一個怪癖,就是京官很窮,工資太低!無法支撐頻繁的社交活動。皇帝就像腦子進水了一樣,認為好官都有清貧的習慣。自己揮金如土,卻讓小弟們勤儉節約。
  • 魯迅的《狂人日記》賞析(之一)
    魯迅的《狂人日記》賞析之一賈仁江魯迅的《狂人日記》,是中國文學經典名作。
  • 魯迅對《狂人日記》的感情,這是不是一部偉大的作品?你怎麼看?
    魯迅對《狂人日記》的感情,這是不是一部偉大的作品?你怎麼看?魯迅先生《狂人日記》不僅僅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白話文小說,也是魯迅在《新青年》雜誌上為新文化運動打響的第一槍,這驚天動地的一聲槍響,徹底震動了中國文學界,讓這一灘曾經被八股文章構成的死水,變成了湍急的河流,將我們的思想帶入了一個贊新的時代
  • 從文學角度審視新文化運動
    、浙江大學人文學院、安徽大學文學院共同主辦的「新文化運動百年反思」系列學術活動在安徽拉開帷幕,該活動首場會議主題為「文學與社會」,主要從文學角度重新審視和研討新文化運動。安徽大學文學院教授王大明認為,中國文學「現代傳統」從「古代傳統」中脫穎而出,從萌芽到形成經歷了三個歷史階段:19世紀中後期中西文化的交匯時代、世紀之交的新舊「過渡時代」、五四時期中國現代文學成長的「軸心時代」。內外因結合考察文學革命新文化運動中的文學革命,被一些人視作魯迅等人在西方文學的刺激、影響下,自西方引進文學觀念、文學技巧等而與傳統文學徹底決裂的結果。
  • 比起《狂人日記》我更喜歡《孔乙己》,魯迅直言狂人日記很幼稚
    ——《狂人日記》魯迅先生的《狂人日記》是新文化運動早期第一篇短篇白話日記體小說,正是這篇現代白話文小說,拉開了中國白話文改革的序幕,《狂人日記》一時被奉為為現代白話文的開山鼻祖,被當時的人傳為經典。魯迅先生也因為這篇小說聲名大震,《狂人日記》寫了某君昆仲,得了一場大病,在病中寫了兩篇日記,記述自己當時得了迫害狂病的心理,他覺得周圍的人都想要吃它,又不敢吃它,最後悟出了中國歷史幾千年吃人的事實,一代代人被封建禮教吃人的「仁義道德」束縛,最後連孩子也不放過,魯迅通過寫狂人的所思所想,意在揭露和抨擊封建禮教吃人的本質,大聲疾呼,年輕人一定不要被封建禮教荼毒,最後無奈的吶喊出「救救孩子」的美好願望。
  • 「魯迅」的誕生:《狂人日記》發表100周年
    1918年5月15日,《狂人日記》在《新青年》第四卷第五號刊發,署名魯迅。這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篇現代白話文小說,也是周樹人第一次使用「魯迅」的筆名。而就在此之前,公務員周樹人尚處在「十年沉默」之中。直到《狂人日記》發表,他才真正成為我們熟悉的那個魯迅。
  • 中國第一篇白話小說並不是魯迅的《狂人日記》
    我們比較熟知的是,魯迅寫於1918年5月的《狂人日記》是中國第一部現代白話文小說。但狹義上講,陳衡哲在1917年發表的文章《一日》才是近代中國第一篇白話小說。我們習慣將《狂人日記》稱為現代白話小說的開山之作,是因為《狂人日記》的深刻影響是巨大而深遠的。可是我們同樣不能忽視《一日》對於白話文興起的貢獻。陳衡哲是中國新文化運動中最早的女學者,也是中國第一位女教授。
  • 終於明白為什麼魯迅的狂人日記選不進中學教材
    著名作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毛澤東曾經說過:「魯迅的方向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魯迅先生一生在文學創作、文學批評、思想研究、文學史研究、翻譯、美術理論引進、基礎科學介紹和古籍校勘與研究等多個領域具有重大貢獻。
  • 從詩歌到小說: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七個「第一」
    但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具有革命性的變革意義。《嘗試集》系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部白話詩集,開新文學運動之風氣,是胡適先生裡程碑式的著作。問世以來引起文學界、理論界的廣泛爭論,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六、第一篇白話文小說:魯迅《狂人日記》《狂人日記》
  • "五四"運動100年 魯迅:"慢半拍"的新文化"主將"
    上世紀二十年代末,魯迅任職於中山大學期間,應邀到香港發表演講。他在演講中談到如何使中國擺脫舊思想的束縛時,稱讚新文化運動把原來的中國——「無聲的中國」——變成有聲的中國。魯迅回顧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的演進過程說,就在五四運動的前一年,胡適之「來嘗試」了,提倡「文學革命」:「不必再去費盡心機,學說古代的死人的話,要說現代的活人的話;不要將文章看作古董,要做容易懂得的白話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