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年前的今天,魯迅的《狂人日記》發表,從此揭開創作的總序言

2020-12-12 文史撰家

102年前的今天,魯迅的《狂人日記》發表,從此揭開創作的總序言。

今天晚上,很好的月光。我不見他,已是三十多年;今天見了,精神分外爽快。才知道以前的三十多年,全是發昏;然而須十分小心。不然,那趙家的狗,何以看我兩眼呢?我怕得有理。

此開篇寥寥幾句便驚著了大作家餘華。餘華坦誠地說過,曾經讀書時候最「討厭」魯迅的文章,工作以後突然重讀魯迅倍感稀奇。在餘華看來他讀到魯迅第一句「趙家的狗何以看我兩眼呢?」時,開始覺得這個魯迅有點厲害,他只用了一句話就讓一個人精神失常了,而有的不太出名的作家愕然寫下幾萬字,他們筆下的人物依然正常。

這就是魯迅的筆鋒,當然今天不是聊魯迅的文筆,而是他驚雷般地先人一步,「大快朵頤」地將中國千年封建痼疾「摧枯拉朽」出來,痛快地暴曬在陽光下,任世人戳勠,任人批駁!

1918年的今天, 魯迅的小說《狂人日記》發表,它成了我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真正意義上的白話文小說。這部小說開篇不凡,可謂作家手刃腐朽的第一筆,「下手」犀利,文筆練達。是一部後世作家及所有讀者不可多得的覺醒性讀本,作為中國現代第一部白話文作品,融入了魯迅對封建舊制深重的思考,文風洶洶,遣詞精妙。

今天全沒月光,我知道不妙。早上小心出門,趙貴翁的顏色便怪:似乎怕我,似乎想害我。還有七八個人,交頭接耳的議論我,張著嘴,對我笑了一笑;我便從頭直冷到腳跟,曉得他們布置,都已妥當了。我可不怕,仍舊走我的路。前面一夥小孩子,也在那裡議論我;眼色也同趙貴翁一樣,臉色也鐵青。我想我同小孩子有什麼仇,他也這樣。忍不住大聲說,「你告訴我!」他們可就跑了。

即便過去102年了,這部小說隨時「拎起了」讀,都印著「大寫」的新鮮。透過古老的時光和無盡的時空它依然叫人精神清朗,像極了深秋,作者置身的暗夜,半夜無眠的寂靜,神經和血液透出的爽朗。

魯迅很多小說都能帶給人猛然驚醒的強大知覺,而這本《狂人日記》更像是打頭陣的「精兵強將」,談魯迅就少不了說「狂人」。諾獎作家莫言是當代國內作品產量最高的人之一,但面對魯迅的短篇小說《狂人日記》時曾說過,他願意用自己所有長篇作品換魯迅一個短篇-《狂人日記》,如果能寫出《阿Q正傳》那樣在中國文學史地位的小說,寧願所有的作品都不要了。

如此可見魯迅精短有力的《狂人日記》多麼厲害,不管是一般讀者多麼驚嘆先生的用詞簡練,就連我國第一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莫言都「甘拜下風」,對《狂人日記》頂禮膜拜。

雖然我們現代人很多都讀不懂小說裡面的「易牙煮子」、「狂人囈語」等,但《狂人日記》小說的內涵毫無疑義成了當時社會最現實,最透徹的寫真。它血淋淋,「吃人」現象頻繁,竟不影響它成為中國近當代文學史崇高地位。

創作這麼一部「癲狂」的小說,作者之內心該有多苦悶、多糾結,多憂慮,多憤憤。想必我們即便不是那個時代的人,都能感受到先生冷峻的思緒。這部小說的創作,除了當時國內的環境令人壓抑窒息外,世界背景也深深影響著魯迅等人。

俄國十月革命勝利後,魯迅深受鼓舞,與李大釗、胡適、陳獨秀等當時許多先進知識分子一起,寫文做宣傳,在國際「五四運動」的帶動下,中國大地也掀起了轟轟烈烈的新文化運動。

從此先進的知識分子便決絕地啟動反帝反封建的歷史大「按鈕」,他們積極投入到革新除舊的時代改革中,一面提倡新文化、新思想、新道德,一面狂風暴雨般地吶喊,向幾千年來的舊文化、舊思想、舊道德宣戰。

1917年8月9日,魯迅應錢玄同之邀,答應為《新青年》寫文章,並在1918年4月完成《狂人日記》的創作。一百零二年前的今天(5月15日),魯迅的《狂人日記》擇時發表。

在看過大量國外文學作品,經歷了無地彷徨的沉默與思索後,魯迅發出了新文化以來的第一聲吶喊,這部作品折合著作者無盡的憤怒、不滿、焦慮,怨恨、以及希望、祈求等紛擾雜亂的心思,就此爆裂開花,加之多年來對中國歷史的深思和對現實社會的認識,中國第一部白話文小說《狂人日記》成了徹底反封建的新式文學風格的「宣言」,也是魯迅先生此後全部創作的「總序言」

有了這部作品在歷史浪尖的開闢,中國文學特別是以魯迅為首的新文學如雨後春筍,遍地開花,民國文壇一時之間燦若繁星,其後、郭沫若新詩、茅盾長篇、巴金散文、老舍話劇、曹禺戲劇等等層出不窮。直到半個世紀後的當代文壇都是前輩大師的影子,僅受魯迅新文學白話文之影響,大半個文壇都「逃不過」。

2012年莫言為我國捧來了第一枚諾貝爾文學獎,但莫言說,從小就是讀魯迅長大的。自己取得世界認可,並非是沿襲了南美洲馬爾克斯的魔幻現實主義,更早是受到魯迅先生文學的影響。

最後;藉此小說百年出版之際,再紀念魯迅先生和他的光輝之作。希望他筆下的「吃人」現象無處遁形,書中的主人公—「狂人」能夠放下思想的戒備,願靈魂休憩在公平正義海晏河清的當下!

你是如何看待我國新文學奠基人魯迅這第一部實質意義是白話文小說的,看完之後,有何感受,請在下方評論區留下你獨到的見解和看法,歡迎討論!

相關焦點

  • 經典重讀:《狂人日記》魯迅:從來如此,便對嗎?
    1918年5月,作為新文化運動的主要陣地,《新青年》雜誌刊登了《狂人日記》,這雖然這只是一部短篇小說,但卻震動了幾乎整個中國。喜愛文學的人驚呼於作品的獨特形式,原來小說還可以這樣寫! 而關心中國命運的人則感慨於魯迅思想和筆觸的深刻,原來「吃人」二字就可以揭開封建禮教的本質!第二年也就是1919年,轟轟烈烈的五四運動拉開了帷幕。
  • 經典重讀:《狂人日記》魯迅:從來如此,便對嗎?
    可以說,魯迅對待狂人的態度,也是他對待自己的態度,他通過創作,不斷尋求自我批判和自我超越。「五四」時期,面對傳統中」吃人的筵席「,價值觀念的再估價與再選擇,成了魯迅等時代先鋒們所面臨的首要問題。而《狂人日記》就是魯迅的重要文學實踐,他的批判不僅與當時西方現代主義潮流是一脈相承的,也切中了當時中國社會的病根所在。
  • 「魯迅」的誕生:《狂人日記》發表100周年
    1918年5月15日,《狂人日記》在《新青年》第四卷第五號刊發,署名魯迅。這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篇現代白話文小說,也是周樹人第一次使用「魯迅」的筆名。而就在此之前,公務員周樹人尚處在「十年沉默」之中。直到《狂人日記》發表,他才真正成為我們熟悉的那個魯迅。
  • 100年前,魯迅《狂人日記》預言了繆可馨事件?
    好,現在,讓我們一邊看這個事件的6個細節,並重溫魯迅的《狂人日記》。《狂人日記》1918年發表於《新青年》。我們來看看,魯迅到底有多牛,或者說,魯迅作品對我們到底有多重要。——1918魯迅《狂人日記》當天老師命題作文是「三打白骨精讀後感」,繆可馨在作文課後墜樓。有人匿名反映,課上,繆可馨的作文被批判「全是負能量」,被畫上大大的叉。現存作業本顯示,老師紅筆寫上要求「傳遞正能量」,一再要求重寫。
  • 第一部現代白話文:魯迅《狂人日記》對中國的影響
    1917年,還是留學生的胡適在《新青年》上發表了《文學改良芻議》一文,吹響了白話文運動的號角。此後,《申報》報導了全國各教育界人士為解決各地語言不一的問題而召開大會,制定國語標準,推廣白話文教學。《狂人日記》創作背景當俄國十月革命勝利的消息傳來中國時,中國的精英們受到了很大的鼓舞。魯迅與李大釗、錢玄同、陳獨秀、胡適等當時最活躍的知識分子一起,辦雜誌、報紙、寫文章,積極提倡新文化、新思想、新道德的新文化運動。
  • 魯迅的《狂人日記》賞析(之一)
    魯迅的《狂人日記》賞析之一賈仁江魯迅的《狂人日記》,是中國文學經典名作。
  • 狂人or常人?—《狂人日記》魯迅
    因為被選入中學語文教材,我們對《狂人日記》還算熟悉,可對它的認識可能就停留在「中國第一本白話文小說」。以及揭示了封建禮教的「吃人」本質,表現了作者對封建文化的反抗……在今天,封建社會已經遠離我們了,可為什麼這篇《狂人日記》仍舊影響著一代代人?
  • 魯迅先生的《狂人日記》可以發表,要感謝一個偉大的編輯和友人
    《狂人日記》可以發表,要感謝一個偉大的編輯和友人《狂人日記》插圖魯迅先生的《狂人日記》在中國近代文學史上他寫給友人的信中明確說過,他認為魯迅和周作人的思想在中國是數一數二的,兩個人的文學造詣也是無人能及的,因此才決定親自上門讓兩人為《新青年》撰寫文章,這就是《狂人日記》得以面世的重要原因。
  • 魯迅《狂人日記》賞析
  • 魯迅《狂人日記》發表100周年:他的深意,遠遠超過我們知道的標準答案
    一百年前的今天,1918年5月15日,《新青年》第四卷第五號刊發了一篇署名「魯迅」的小說——《狂人日記》。《新青年》第四卷第五號。這是他們第一次見到這樣的小說,用現代白話文寫就,也是第一次見到「魯迅」這個名字。誰也不曾料到,「魯迅」和他這篇「拙作」的發表,竟成為中國文學史上極其重要的人物與事件。《狂人日記》全文約4700字。其中24處提到「吃人」,5處提到「吃我」。
  • 魯迅《狂人日記》見解與賞析
    《狂人日記》是魯迅發表的第一篇白話小說,也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第一篇白話小說。文學界對其的解讀更是數不勝數,而我在此也將發表一些對此小說的看法。      《狂人日記》中魯迅運用了日記和精神病人內心的獨白方式把他所想表達的內容發揮的淋漓盡致。它主要描寫一個迫害狂症患者的心理活動,把他生活的感受和心理幻覺融合一體,用人物自敘的方式暴露家族制度和禮教的弊害。
  • 《狂人日記》:魯迅與託爾斯泰同名小說互闡
    而一個偶然的機會,當筆者發現列夫·託爾斯泰也著有同名小說《狂人日記》2,進而細讀文本觸及了二作主題學意義上的某種契合,便漸次意識到,這一契合極有可能開啟別一比較途徑,吸引識者進行平行類同研究,進而照亮魯迅與託爾斯泰在面向同一主題、同一人物譜系時思想的神會冥契。與魯迅相似,列夫·託爾斯泰作於1884年4月的《狂人日記》,亦是自果戈理五十年前出版的同題小說獲得靈感。
  • 魯迅的《狂人日記》人盡皆知,但是主人公昆仲的原型,卻鮮為人知
    魯迅的《狂人日記》就是一個典型。很多人以為《狂人日記》只是魯迅用來攻擊封建思想、封建文化、封建禮教的利器,是憑空想像出來的,其實不然。《狂人日記》不僅有人物原型,這個人還是魯迅的表兄,名字叫做阮久孫。於是魯迅拿起筆桿,義憤填膺的創作了這部橫跨兩個世紀的文學作品,加上魯迅自己的藝術加工,終於讓《狂人日記》成為不可多得的文壇珍品。
  • 吶喊"救救孩子"的狂人為什麼做官了?談魯迅《狂人日記》的隱喻
    你注意過魯迅《狂人日記》開篇的小序嗎?這篇白話小說的先鋒為何卻以文言作序?&34;後來怎樣了?為何治好了&34;又做官去了?帶著這些問題,我們一起再讀《狂人日記》。真理總掌握在少數人手中,奈何總要承受&34;。3.大家眼中的&34;是&34;。當這個覺醒的人經過&34;也不能好轉,反而進一步惡化,說出一些驚世駭俗的話時,就要被人當做瘋子了。日記中,&34;對哥哥呼喊不要吃人,&34;。是啊,只要每個人邁出一小步,這個社會就會進步一大步。
  • 今天的青年學子,如何走近魯迅《狂人日記》、施蟄存《春陽》?
    「重讀魯迅《狂人日記》,『吃人』是非常有衝擊效果的意象。評論家陳思和老師專門為此寫過論文,用平行研究視角把《狂人日記》和戈爾丁《蠅王》聯繫起來。如果把《狂人日記》比喻成一棵植物,那『吃人』意象,就像植物綻放的妖豔花朵,百年來吸引了一代代讀者目光。」今天的上海市作家協會現場,「新」與「老」碰撞的火花四溢,與20部經典的上海相遇——2019-2020青年學子品讀文學經典大賽發布獲獎作品,來自復旦大學的一等獎獲得者楊兆豐寫下《「候補」之謎——拓展中狂人結局的讀解》,聚焦一朵「沒有綻放的小花朵」,也就是「狂人」「赴某地候補」這個結局的含義。
  • 回看新文化運動百年,魯迅《狂人日記》並非「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
    「圖畫書界奧斯卡」   回看百年前的「新文化運動」,如果說到第一部白話文小說,大多數默認的就是魯迅的《狂人日記》。101年前的昨天,1918年5月15日,《新青年》第四卷第五號刊發了一篇署名「魯迅」的小說——《狂人日記》。
  • 魯迅:我的《狂人日記》,並不是真正的「日記」
    最近,因為某位「著名」作家的日記在國外出版了,引起了巨大的爭議。便有好事者將魯迅先生的《狂人日記》翻將出來,並且加以對比,來佐證這位作家出版日記的「正常性」。日記封面魯迅先生的《狂人日記》,發表於1918年5月15日4卷5號的《新青年》月刊
  • 勇立文學革命的潮頭——《狂人日記》
    這段膾炙人口的文字,大家肯定知道,出自魯迅先生創作的中國第一部現代白話文小說——《狂人日記》。正是在這股文學革命的大潮中,1918年5月,魯迅在《新青年》第4卷第5號發表了《狂人日記》。據魯迅先生回憶,他創作《狂人日記》,受到了外國文學作品的影響。有學者考證,留日期間,魯迅受到日譯俄國文學作品的影響。
  • 魯迅的《狂人日記》:瘋子還是聖人?現實的我們也全都「吃過人」
    這是魯迅先生的《狂人日記》裡面最為經典的一句話,當年我也是被這句話吸引而去閱讀了這篇中國的第一部白話文小說。最近有時間又重讀了一遍先生的《吶喊》,對於其中的這部《狂人日記》產生了一些新的體會。首先就是小說的序言很有特點,因為《狂人日記》標榜是中國一部白話文小說,但是它的序言卻是用文言文寫的。
  • 簡介魯迅的《狂人日記》
    「狂人」是何形象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狂人」發出的聲音。「狂人」是「吶喊」的號筒。吶喊者最好是直接吼出自己的聲音,然而作者無形中設置了三重障礙;象徵使吶喊者的聲音藉助他物隱曲傳出;外在整體寫實,又為象徵的完成設置障礙;特地以小「識」申明日記的真實存在,阻礙象徵世界的達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