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周刊 記者 | 謝碧鷺
近日,德威新材因信披違規遭證監會立案調查,此前,其控股股東和高管也頻頻違規,屢遭監管。此外,其債務出現逾期,償債壓力巨大。更要命的是其已連續兩年虧損,今年的業績情況也令人擔憂。
7月8日晚間,德威新材發布公告稱,因公司涉嫌信息披露違法違規,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決定對公司立案調查。
實際上,從德威新材的過往來看,其控股股東、高管違規、違約等行為頻頻發生,而且還因為控股股東的違約,間接影響到了上市公司的業績,導致其2019年出現大幅虧損。
此外,德威新材的資金狀況亦令人擔憂,自2018年起,該公司便出現債務逾期,償債壓力巨大。另外,據《紅周刊》記者核算,該公司財務數據之間的勾稽關係也存在異常。
控股股東存在違規行為
除了因涉嫌信息披露違法違規遭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的立案調查外,德威新材的控股股東和高管曾數次因違規、違約等行為而收到過監管函。
2018年5月4日,德威新材披露了《重大資產購買暨關聯交易報告書(草案)》,當時公司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以及公司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均承諾:「自德威新材重大資產購買復牌之日起至實施完畢期間,不減持所持上市公司股份。若違反上述承諾,由此給上市公司或者其他投資者造成損失的,將向上市公司或其他投資者依法承擔賠償責任。」
但令人感到意外的是,2018年11月23日至11月29日,公司董事戴紅兵減持了德威新材80萬股,減持金額為221.03萬元;2018年11月9日至11月15日,公司監事薛黎霞減持了德威新材33.02萬股,減持金額為98.87萬元。很明顯二人均違反了上述承諾,於是2019年5月,二人便收到了創業板管理部發送的監管函。
2019年12月30日,德威新材財務總監陸仁芳因股票質押被動平倉,通過集中競價方式減持德威新材股份74.37萬股,減持金額241.70萬元。此時德威新材重大資產購買事項尚未實施完畢,本次減持亦違反了上述承諾。
此外,根據創業板相關規定,作為上市公司高管,需在減持前15個交易日披露減持計劃,但此次減持並沒有披露任何相關信息。很快陸仁芳便接到了監管函。
除此之外,德威新材控股股東德威投資也多次收到過創業板公司管理部的監管函。
2019年4月,德威投資所持有上市公司的股權被凍結,但直到2019年6月其才披露了該信息。由於信息披露不及時,其收到了監管函。誰知今年5月5日其又一次收到了監管函,原因是德威投資於2020年1月14日至1月23日、2020年2月19日至2月28日期間,因強制平倉以集中競價方式分別減持德威新材股票0.76萬股、522.44萬股。上述減持行為分別發生在德威新材2019年度業績預告、業績快報披露前十日內,構成敏感期交易,亦違反了創業板有關規定。
此外,由於德威投資股票質押違約,還對上市公司造成了不小影響。2019年德威新材的歸母淨利潤虧損5.88億元,同比減少484.01%。對此,上市公司給出的理由之一便是:由於德威新材控股股東股票質押違約,導致公司的融資能力受到影響,在有限的流動資金的前提下,公司只好優先選擇毛利率高、回款情況好的產品進行生產和銷售,不得不放棄部分訂單。
大股東和高管屢屢違規、違約的行為,不僅影響了上市公司的業績和信譽,而且也反映出上市公司在管理方面存在不少的問題。
出現債務逾期
目前,德威新材的資金鍊狀況亦令人擔憂。
據Wind數據顯示,2016年至2019年四年間,除了2018年之外,其餘年份德威新材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淨額均為負數,這三年中,累計淨流出了12.69億元,遠遠超過德威新材自2012年上市以來,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淨額為正值年份的總額,可見近年來,該公司的「造血」能力越來越弱。
除此之外,2007年至2018年,德威新材投資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淨額也均為負數,也就是說,這些年來其大量的投資並沒能為公司「補血」。那麼德威新材維繫運營的資金又從何而來呢?翻閱財報不難看出,其運營資金主要依靠籌集來補充。自2011年起,德威新材籌資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淨額越來越多,2011年至2019年,其籌資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淨額合計數達23.34億元。
然而,憑藉著籌集資金維繫企業正常經營,一方面需要支付大量的財務成本,另一方面也會受到金融市場政策變化的影響,一旦金融政策收緊,企業籌資能力出現問題,很可能會出現資金危機。
2017年,德威新材籌資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淨額高達8.37億元,大量的籌資使得其當年的財務費用高達7463萬元。而2018年和2019年,儘管其籌資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淨額的規模有所收窄,但其實際的籌資規模卻仍舊在增加,導致其財務費用分別增長到了1億元和1.1億元,其有息負債越來越高。
從目前的貨幣資金和短期負債情況來看,德威新材所面臨的債務壓力巨大,截至2020年一季度末,該公司帳戶上的短期借款合計為15.69億元,一年內到期的非流動負債為1.48億元。而同期德威新材帳戶上的貨幣資金僅有1.1億元。
實際上,自2018年起,該公司便開始出現債務逾期,據2019年年報顯示,德威新材已逾期未償還的短期借款總額為1.36億元,上述所有債務的逾期時間均為2018年末,其逾期利率大多為13.05%和18%,因此,若算上逾期利率的話,德威新材的逾期借款規模超過了1.5億元。
募資項目合理性存疑
目前德威新材已經連續兩年虧損,2020年第一季度的業績亦出現虧損。據財報披露,因疫情影響,公司各大生產基地開工率不足,進而導致公司的營業收入嚴重下滑。在這樣的情況下,其2020年是否能夠扭虧為盈,也令人擔憂,一旦其業績再度虧損,德威新材很有可能會陷入退市危機。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4月17日,德威新材發布了非公開發行A股股票預案,擬募集資金總額不超過7億元,其中4.9億元用於年產6萬噸PBT等新材料項目,其餘部分補充流動資金。對於本次定增,德威新材表示,能夠拓展公司業務布局、優化業務結構、提高抗風險能力,同時,能夠增強公司資本實力,滿足運營資金要求。然而,從PBT產品的毛利率情況來看,其募投項目卻不容樂觀。
德威新材是一家專業從事線纜用高分子材料的研發、生產和銷售的企業,其控股子公司江蘇和時利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主要產品包括PBT樹脂、PBT纖維、錦綸短纖和TPEE樹脂及改性產品等。記者翻閱年報發現,德威新材2018年PBT樹脂的毛利率為14.65%,而到了2019年,其PBT樹脂的毛利率卻突然下降至8.76%,而該年度德威新材的綜合毛利率為13.64%,比PBT樹脂的毛利率要高出不少,這意味著PBT樹脂產品實際上拖了德威新材的後腿。如此情況之下,其募集大量資金投入毛利大幅下滑的PBT項目,其中的合理性就需要打上一個問號。
營收數據存疑
除了上述問題之外,據《紅周刊》記者計算,近年德威新材的營業收入和現金流及經營性債權之間的財務勾稽關係也有不少疑點。
據年報顯示,2018年德威新材營業收入為21.94億元,其中境外收入為2.33億元,這部分不需要繳納增值稅,剩下國內營收部分需要考慮到增值稅問題。由於自2018年5月1日起,其適用的增值稅稅率由17%下降到16%,由此可以估算出當期的含稅營收大約是25.14億元。按照財務勾稽關係,該部分含稅營收應體現為同等規模的現金流入以及經營性債權的增減,那麼德威新材的財務數據變化是否符合該邏輯呢?
在合併現金流量表中,2018年德威新材「銷售商品、提供勞務收到的現金」為9.82億元,再加上預收款項所減少的280萬元,那麼當期該公司與營收相關的現金流入金額大致為9.85億元,將之與含稅營收相比較,少了15.29億元。理論上這將導致該年度德威新材經營性債權出現同等規模的增加。
然而在資產負債表中,截至2018年末,德威新材的應收票據、應收帳款和應收帳款所計提的壞帳準備金額分別為9.26億元、7.43億元和8938.71萬元,以上三項合計較2017年末僅增加了4400餘萬元,這明顯和理論上應該增加的金額並不相符,大概存在14.86億元的差額。
以同樣的邏輯核算其2019年的數據,發現亦存在2.51億元的勾稽差異。不過據年報顯示,該公司2018年末和2019年末,已背書及貼現尚未到期的承兌匯票金額分別為9.4億元和3.57億元,金額比較大,這是否是導致上述勾稽差異的原因尚不得知,不過相對於2018年14.86億元的勾稽差異金額,仍需要上市公司給出合理解釋。
(本文刊發於7月18日《紅周刊》)
(文中提及個股僅為舉例分析,不做買賣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