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成世界規模最大高等教育體系,服務經濟社會能力顯著提升...

2020-12-10 雲南網

  原標題:建成世界規模最大高等教育體系,服務經濟社會能力顯著提升——「十三五」高等教育取得突破性進展

  12月3日,教育部舉行教育2020「收官」系列第二場發布會,介紹了「十三五」期間我國高等教育事業改革發展、高校人才培養、思政工作、科技創新等情況。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吳巖在發布會上表示,「十三五」時期,中國高等教育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扭住全面提升人才培養能力的核心點,牢牢抓住提高質量、推進公平兩個戰略支點,持續開展全面振興本科教育攻堅戰,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提供了強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撐。高等教育特別是人才培養取得突破性進展、歷史性躍升。

  我國已建成世界規模最大高等教育體系

  「我國已建成世界規模最大的高等教育體系。」吳巖介紹,「十三五」期間,高等教育毛入學率不斷提升,由2015年的40%提高到2019年的51.6%,在學總人數達到4002萬。

  研究生教育規模也在不斷擴大。教育部學位管理與研究生教育司司長洪大用介紹,我國已全面完成研究生教育「十三五」規劃指標。其中,期末千人註冊研究生數目前已超過2人,在學研究生總規模今年將達300萬人,專業學位碩士招生佔比目前已超過60%。「十三五」期間授予博士學位33萬人,碩士學位339萬人。

  追求量更強調質。吳巖表示,五年來,高等教育人才培養質量全面升級。2018年,我國首個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發布,涵蓋全部12個學科門類、92個本科專業類、587個專業、5.6萬餘個專業點。一流課程「雙萬計劃」遴選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5118門,示範帶動高校本科課程建設。實施「六卓越一拔尖」2.0計劃,在17個基礎學科實施拔尖學生培養計劃,首批布局104個基地。

  五年來,新工科全面深化、新醫科融合發展、新農科高位推進、新文科布局未來。「四新」建設交織融合、引領發展,高等教育人才培養體系全面創新。

  「『十三五』時期,學位與研究生教育工作堅持立德樹人、服務需求、提高質量、追求卓越,加快培養國家急需的高層次人才,高質量、內涵式發展取得新成效。」洪大用表示,近年來,研究生教育改革發展不斷深化,學科專業體系建設和改革更加有力,「雙一流」建設全面啟動、紮實推進。

  堅持標準先行、質量為要。教育部組織開展了第12批學位授權審核工作,新增了28個博士學位授予單位,29個碩士學位授予單位。啟動學位授權自主審核改革,目前已批准32所高校自主審核增列學位點。加強學位授權點動態調整,2015年以來,全國共有332所高校自主撤銷1663個博士碩士點。部署開展我國學位制度建立以來第一次大規模學位點評估,全國12877個學位授權點完成自評,抽評普通高校和科研機構現有學位授權點2292個。

  為加強研究生導師隊伍建設,教育部印發《關於全面落實研究生導師立德樹人職責的意見》等文件,構建國家典型示範、省級重點保障、培養單位全覆蓋的三級導師培訓體系。2019年我國共有研究生導師46萬多人,比2015年增加近10萬人,其中,45歲以下導師增加約4.5萬人。

  信息技術正在引發一場高等教育的學習革命。據統計,我國上線慕課數量增至3.2萬門,學習人數達4.9億人次。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所有高校全部實施在線教學,108萬名教師開出課程合計1719萬門次,在線學習學生共計35億人次。

  高校思政課改革創新呈現新氣象

  「目前,全國高校教師黨支部書記『雙帶頭人』比例從2018年底的68%上升到2019年底的82%,其中黨委書記和校長列入中央管理的高校普遍達到95%以上。」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副司長餘先亭在發布會上透露。

  思想政治工作是學校各項工作的生命線。餘先亭表示,「十三五」期間,教育部匯聚各方力量,不斷創新高校思政工作。會同中組部、中宣部深化地方黨政領導幹部上講臺,黨的十九大以來,各省(區、市)黨政領導班子成員上講臺作報告已形成制度性安排。2019年,會同國資委開展「國企領導上講臺、國企骨幹擔任校外輔導員」,推動50位國企領導進高校講授100場公開課,遴選100名央企骨幹擔任校外輔導員,幫助學生了解國情、黨情、世情、企情。

  實施「基層黨建質量提升攻堅行動」,開展新時代高校黨建示範創建和質量創優工作,實現全國民辦高校黨支部書記培訓全覆蓋,打造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網、易班網和中國大學生在線「三駕馬車」為引領的校園網絡新媒體傳播矩陣……5年來,高校黨的政治建設取得新發展,思想政治工作呈現新氣象。

  綜合調查表明,99.1%的學生贊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黨和國家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99.3%的學生認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創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

  思政課改革創新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一環。「『十三五』時期,全國高校思政課在師資、教材、教法等方面持續創新,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針對性不斷增強,大學生對思政課的獲得感和滿意度大幅提升。」教育部社會科學司司長劉貴芹說。

  劉貴芹表示,「十三五」時期,思政課改革創新發生格局性變化。2019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並發表重要講話。在頂層設計上,黨中央、國務院印發《關於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中辦、國辦印發《關於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教育部等多部門出臺部門規章和文件,教育部成立大中小學思政課建設指導委員會,政策「組合拳」頻頻落地,深化思政課改革創新「四梁八柱」基本定型。

  辦好思政課,關鍵在教師。據統計,截至2020年11月,登記在庫的全國高校思政課專兼職教師總數為106411人,首次突破10萬人大關,比2015年增加44290人,「十三五」時期高校思政課教師年均增長率達14.4%。

  「這5年,思政課改革創新的條件保障更加有力。」劉貴芹介紹,「十三五」期間,中央財政對高校思政課建設的直接投入達4.7億元。其中,2016年至2019年,中宣部、教育部建設37所全國重點馬克思主義學院,支持經費1.1億元;教育部累計向高校思政課建設投入專項經費近1.5億元。

  「十三五」時期,大學生對思政課的獲得感明顯增強。一項涉及200多所高校、近15萬名大學生的調查顯示,2020年大學生對思政課的滿意度超過90%,比2015年提高了18個百分點。

  高校服務經濟社會能力顯著提升

  「『十三五』期間,高校深入實施高等學校服務國家戰略行動,推進高校主動肩負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責任和擔當,高校科技服務經濟社會和國家重大戰略的能力顯著提升。」教育部科學技術司司長雷朝滋介紹,5年來,高校的科技成果和社會服務為產業升級以及高鐵、光伏、數控等領域提供了關鍵技術支撐。

  統計數據顯示,高校不僅建有60%以上的國家重點實驗室,承擔了80%以上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還聚集了60%以上的全國高層次人才,高校兩院院士在全國院士總數中佔比超過40%。

  在高校科技成果轉化方面,2016年至2019年,高校服務產業、企業和社會需求獲得的橫向科研經費總額超過2147億元。2019年,全國高校籤訂技術轉讓合同13918項,比2016年增長45.1%;合同總金額67.5億元,比2016年增長34.3%。

  「今年以來,面對新冠肺炎疫情,高校快速響應,重點圍繞檢測試劑、藥物研發、疫苗研製等方面開展緊急攻關,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為疫情防控作出了貢獻。」雷朝滋介紹,高校共研製出44款檢測試劑盒,獲國內認證17款、國外認證41款,國內外銷量超億份。抗體藥物、蛋白重組疫苗、減毒流感載體疫苗已經進入臨床試驗階段。

  雷朝滋表示,「十三五」期間,教育部支持高校科研人員將最新科研成果寫入教材、融入課堂、傳給學生。《2019高校創新能力監測報告》顯示,在普通高校中,有53.9%的本科生參加過教師科研課題,12.8%的本科生參加過省部級及以上科技學術大賽;65.0%的研究生參加過企業委託科研項目,20.9%的研究生獨立在全國或國際學術會議上作報告。

  為進一步解放高校科研創新活力,「十三五」期間,高校科技「放管服」改革縱深推進,在機構運行管理、人事管理、科研經費管理等方面繼續優化政策導向,同時,深化科技評價改革,切實推動作風、學風轉變。

  「『十四五』期間,高校將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實施『轉學風、提質量』攻堅行動,進一步加強有組織科研,為服務新發展格局、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作出新的更大貢獻。」雷朝滋說。(記者 梁丹 焦以璇)

相關焦點

  • 我國建成世界最大規模高等教育體系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12月3日訊(記者佘穎)從教育部獲悉:隨著毛入學率由2015年的40%提升至2019年的51.6%,我國高等教育在學總人數達到4002萬,已建成世界最大規模高等教育體系。目前,我國高等教育已進入普及化發展新階段,今年我國高校畢業生將首次突破900萬。
  • 教育部:我國已建成世界規模最大高等教育體系
    中國網北京12月3日訊(記者劉佳)臨近「十三五」收官,今天,教育部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十三五」期間高等教育事業改革發展等相關情況。「十三五」期間,高等教育開展發生格局意義的變化,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提供了強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撐。
  • 教育部:我國已建成世界規模最大高等教育體系 優質課程線上線下...
    臨近「十三五」收官,12月3日,教育部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十三五」期間高等教育事業改革發展等相關情況。「十三五」期間,高等教育開展發生格局意義的變化,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提供了強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撐。
  • 學苑論衡:中國何以建成世界最大社會保障體系
    核心閱讀 把社會保障作為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的基本途徑與制度保障,使我國社會保障建設深得人心、得到人民群眾廣泛支持,這為我國建成世界規模最大社會保障體系提供了重要前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具有顯著優勢,這是我國社會保障快速發展並惠及全民、創造了人類社會保障發展史上奇蹟的根本原因。
  • 中國何以建成世界最大社會保障體系(學苑論衡)
    核心閱讀  把社會保障作為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的基本途徑與制度保障,使我國社會保障建設深得人心、得到人民群眾廣泛支持,這為我國建成世界規模最大社會保障體系提供了重要前提。
  •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吳巖:構建高質量發展體系 建設高等教育強國
    從提高社會發展水平、增強國民素質、提升國家軟實力的角度,推動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全面研究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以及新教育形態等不同學段、不同層次、不同類型、不同形態的教育高質量發展的理念、目標、任務、政策措施等,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
  • 別敦榮:構建服務全民終身學習的教育體系必須大力推進高等教育普及...
    基礎教育規模龐大,普及化率達到了較高的水平,且發展態勢良好;高等教育規模發展即將邁入普及化階段門檻,國民教育體系的發展重心得到了大幅度提升,實現全民終身學習已經具備堅實的基礎。構建服務全民終身學習的教育體系,不僅要繼續加強基礎教育普及化的質量,擴大職業教育的覆蓋面,而且要繼續大力推進高等教育普及化,完善普及化體系,提高普及化程度,優化普及化質量,使服務全民終身學習的教育體系發揮更大的功能。
  • 【五中全會精神解讀】世界最大社會保障體系是怎樣建成的?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指出,「十三五」時期,我國「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社會保障體系,基本醫療保險覆蓋超過十三億人,基本養老保險覆蓋近十億人」。
  • 我國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社會保障體系
    原標題:我國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社會保障體系「十三五」期間,我國社保制度體系逐步完善,覆蓋範圍不斷擴大,保障水平穩步提高,管理服務優化規範,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社會保障體系,切實增強了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 教育部:加快構建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體系
    一是高等教育毛入學率不斷提升。由2015年的40%提升至2019年的51.6%,在學總人數達到4002萬,已建成世界規模最大的高等教育體系。二是高等教育多樣化不斷發展。研究型、應用型等各類高校各安其位各展所長,學科專業結構不斷優化,高等教育多樣化發展體系正在形成。三是中西部高等教育實力不斷增強。
  • 健全志願服務體系 提升參與社會治理能力
    健全志願服務體系 提升參與社會治理能力  ——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理論研討會暨「12·5國際志願者日」主題活動發言摘登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十四五」規劃建議明確提出「健全志願服務體系」「廣泛開展志願服務關愛行動」「暢通和規範市場主體、新社會階層、社會工作者和志願者等參與社會治理的途徑
  • 國家統計局:中國人均國民總收入首破1萬美元,世界排名位次明顯提升
    本世紀以來,我國經濟持續保持較快增長,2019年,國內生產總值接近100萬億元,穩居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在經濟總量大幅提高的同時,人均國民總收入(GNI)也不斷提升。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人民身體健康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內涵,加快實施健康中國戰略,我國國民身體素質顯著增強,主要健康指標優於世界平均水平。預期壽命大幅提升。2018年,我國人均預期壽命達到76.7歲,較2000年提高5.3歲,分別比世界和中等偏上收入國家平均水平高4.1歲和1.4歲。嬰兒死亡率顯著降低。
  • 國務院:本世紀中葉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強國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認真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二中、三中、四中全會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按照「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和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堅持以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為核心,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支撐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為導向,加快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提升我國高等教育綜合實力和國際競爭力
  • 突破性進展 歷史性躍升——「十三五」高等教育主要成就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十三五」時期,中國高等教育準確識變、積極應變、主動求變,緊緊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緊緊扭住全面提升人才培養能力的核心點,牢牢抓住提高質量、推進公平兩個戰略支點,持續開展全面振興本科教育攻堅戰,高等教育開始發生格局意義的變化,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提供了強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撐。
  • 中國建成世界最大社會保障體系 基本養老保險覆蓋近10億人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原標題:中國建成世界最大社會保障體系本報電 (霄文)日前,《中國的社會保障》英文版由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出版發行。該書指出,中國已經建成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社會保障體系,基本養老保險覆蓋近10億人,基本醫療保險覆蓋超13億人,覆蓋城鄉居民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基本建立。《中國的社會保障》一書由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組織編寫,系統全面地介紹了中國社會保障改革發展歷程、基本概況和歷史性成就,總結實踐經驗,展望美好未來。
  • 他們,支撐起世界最大規模教育體系!《人民日報》頭版頭條聚焦教師...
    「十三五」以來,我國始終將教育擺在經濟社會發展的優先位置,堅持將加強教師隊伍建設作為教育事業的基礎工作,優化教師發展環境,促進教育優先發展,教師隊伍建設取得顯著成就,有力支撐起世界最大規模教育體系,源源不斷地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
  • 謝伏瞻: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理論與實踐
    現代化經濟體系基本建成,三次產業結構從1981年的33.4∶44.8∶21.8,轉變為2019年的7.1∶39.0∶53.9,實現了從傳統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的躍升,是世界上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製造業增加值穩居世界第一位。科技實力顯著提升,一些領域從跟跑向領跑轉變,徹底改變了科技水平全面落後的局面。
  • 董小麟:緊扣高質量發展 提升供給體系適配性
    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進入新時代,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成為社會主要矛盾,人民群眾的需求從以往發展階段主要表現為量的增長更多地轉向質的追求,轉向內涵更豐富、層次更高、結構更豐富的需求;這不僅極大強化了內需引領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而且對供給體系創新發展、提升其服務內需升級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4方面看「十三五」時期我國高等教育的歷史性躍升|教育2020「收官...
    ,持續開展全面振興本科教育攻堅戰,高等教育開始發生格局意義的變化,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提供了強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撐。一、高等教育進入普及化發展新階段高等教育毛入學率不斷提升。由2015年的40.0%提升至2019年的51.6%,在學總人數達到4002萬,已建成世界規模最大的高等教育體系。
  • 教育部高教司司長吳巖:「十三五」高等教育實現突破性進展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吳巖介紹,「十三五」時期,中國高等教育準確識變、積極應變、主動求變,緊緊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緊緊扭住全面提升人才培養能力的核心點,牢牢抓住提高質量、推進公平兩個戰略支點,持續開展全面振興本科教育攻堅戰,高等教育開始發生格局意義的變化,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提供了強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