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的這首詩並不知名,最後七字卻是神來之筆,令人讚嘆不已

2020-09-06 慶餘

身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的王安石,相信大家都不陌生。而絕大多數人最開始認識王安石,恐怕都離不開語文課本中的那首詩《梅》:「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當然,除了這首詩外,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等也廣為人知。

而本文向大家分享的《書湖陰先生壁》,雖然相對來說不及上述詩作知名,但是它最後七字「兩山排闥(tà)送青來」卻是神來之筆,令人讚嘆不已。首先,題中的湖陰先生本名楊德逢,是王安石晚年退居金陵(今江蘇南京)紫金山時的鄰居,是一個隱士。而根據詩題,我們可知它是王安石題在楊德逢屋壁上的一首詩。

至於詩的內容,則是主要描寫了楊德逢家潔淨清幽的環境,以此來暗示楊德逢生活情趣的高雅。同時,它也表達了王安石樂於山水田園的一種恬淡的閒居心境。然後,我們便來具體看看王安石的這首《書湖陰先生壁》:

茅簷長掃淨無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

詩的前兩句「茅簷長掃淨無苔,花木成畦手自栽」,即楊德逢家的庭院因為經常打掃,沒有絲毫青苔的痕跡。成壟成行的花木,都是楊德逢親手培栽。顯然,王安石這是讚美了楊德逢家的潔淨清幽。別看只是簡單的「淨無苔」和「手自栽」,真要我們自己去體驗就能明白其難處了。加上南方的地溼,又處於初夏多雨的季節,青苔的生長環境之好就不用多說了。

更何況,青苔性喜陰暗,總是生長在僻靜之處。所以相對於院中的雜草,青苔明顯更難於掃除。但是楊德逢卻將它清掃得一乾二淨,這就很難了。再結合他在院中親手培載的各種花木,且做到成壟成行的外形。其樸實勤勞,自然也就不言而喻了。而王安石之所以對他鄰居家的環境高度讚美,其實也反映了他晚年樂於過上隱居的生活。

詩的後兩句「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即一條彎彎的河流護衛著院外蔥綠的農田,兩座山峰排列矗立把青翠送到了院中來。這裡的「一水」,指的就是玄武湖。「護田」,指護衛環繞著園田。它有一個典故,據《漢書·西域傳序》載:「自敦煌西至鹽澤,往往起亭,而輪臺、渠犁,皆有田卒數百人,置使者校尉領護。」

至於「兩山」,即指鐘山、覆舟山。「排闥」,是開門的意思。《漢書· 樊噲傳》:「高帝嘗病,惡見人,臥禁中,詔戶者無得入群臣。噲乃排闥直入」。很顯然,從這兩句詩的意思來看,「一水」、「兩山」在王安石的這首詩中,都具有了人的情感。它是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美好體現,也是對楊德逢生活情趣高雅的集中表現。

而前面我們說到這首詩的最後七字是神來之筆,就因為它所寫的山色不只是青翠欲滴,更像是一位老朋友,帶著好消息撲向庭院而來。簡單來說,在王安石的筆下,山水有情,且早就和楊德逢締結了深厚的交誼。所以它給人的感受,可以說是韻味無窮。縱觀王安石的這首詩,雖然相對來說並不知名,但最後七字卻是神來之筆,令人讚嘆不已。

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相關焦點

  • 王安石5首著名古詩,十分生動,令人讚嘆不已!
    王安石5首著名古詩,十分生動,令人讚嘆不已!1、王安石·元日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這首詩中記載了宋人春節放爆竹、飲屠蘇酒和掛桃符三種風俗,後兩種現在已經基本消失了。「入」字將本無關聯的春風與喝下屠蘇酒後的感覺聯繫在一起,洋溢著溫暖的氣氛。「千門萬戶」說明新法關照之廣,而「總」字代表著百姓對新法的擁護以及新法施行的必然性。
  • 王安石的這首詩很冷門,最後5個字卻畫龍點睛,令人叫絕!
    王安石,字介甫,號半山,是我國北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其詩以丰神遠韻的風格在北宋詩壇自成一家,世稱「王荊公體」。其代表作,有《泊船瓜洲》、《元日》、《登飛來峰》等。小編今天要向大家介紹的這首詩,便是王安石的一首詩作《歲晚》。
  • 王安石很經典的一首題壁詩,最後一句是神來之筆,韻味深長
    題壁詩是古典詩歌中的一種文化現象。這類詩歌通常由詩人有感而作,或有所寄託,然後題在牆壁上。從載體來說,這裡所說的牆壁又可分為寺壁、石壁、殿壁、樓壁等。如蘇軾膾炙人口的《題西林壁》「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便是題在寺壁上的一首題壁詩。
  • 唐詩中很有名的一首送別詩,最後7字是神來之筆,令人叫絕
    如我們所熟知的「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等,都出自於送別詩。本文向大家分享的這首《謝亭送別》,便是唐詩中很有名的一首送別詩。它出自於唐代詩人許渾之手,是許渾在安徽宣城送別友人後寫的一首七言絕句。比較有意思的是,許渾的這首詩久負盛名,但他自己在唐代群星璀璨的詩人中卻只能算一位不知名詩人。
  • 王安石這首詩因為改動了一個字,便成為了經典,而且更為生動!
    小編今天要介紹王安石最為經典的一首詩,那便是他的《泊船瓜洲》,這首詩相信對於大部分的人來說,一定是不會陌生,而且這首詩,寫得極為生動,讀來更是朗朗上口,通篇都是王安石對於故鄉的思念之情,讀來真是令人讚嘆不已。
  • 王安石很經典的一首詩,最後一句神來之筆,常人難以想像!
    王安石,北宋著名的文學家,也是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改革家。王安石在文學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散文名列「唐宋八大家」;其詩丰神遠韻,在北宋詩壇自成一家,世稱「王荊公體」。王安石的詩,以他第二次罷相為界可分為前後兩個階段。前期主要以政治詩為主,後期則多寫景、詠物詩。
  • 王維一首送別詩,最後兩句堪稱神來之筆,後世讚嘆不已,流傳千古
    整首詩情景交融,他用自己獨特的表達方式,將對朋友的那種不舍之情抒發的淋漓盡致,語言風格清麗明快,尤其詩文的最後兩句更是充滿著無窮的想像力,讀之使人讚嘆不已。送沈子歸江東楊柳渡頭行客稀,罟師蕩槳向臨圻。唯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歸。
  • 李白很經典的一首詩,最後14字是神來之筆,令人讚不絕口!
    這類詩雖然也寫離別,但充滿豪情壯志,感情慷慨激昂。簡單來說,就是不說愁,只說別意。此類離別詩,最典型的詩人便是李白。無論是《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中的「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還是《送友人》中的「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亦或是《贈汪倫》中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無不景象開闊,別情豁達。
  • 李白很經典的一首離別詩,最後14字是神來之筆,令人讚不絕口!
    這類詩雖然也寫離別,但充滿豪情壯志,感情慷慨激昂。簡單來說,就是不說愁,只說別意。此類離別詩,最典型的詩人便是李白。 當然,這與李白生活在盛唐,以及他本身性格的狂放不羈有關。 本文向大家分享的這首詩《金陵酒肆留別》,便是李白很經典的一首離別詩。公元725年,也就是唐玄宗開元十三年,25歲的李白決定出蜀,「仗劍去國,辭親遠遊」。這首詩便是李白漫遊到金陵(今江蘇南京),準備去揚州時所作。當時李白的朋友為他擺酒餞行,李白遂作此詩留別。
  • 宋詞中最經典的一首詞,最後七字為神來之筆,令人回味無窮
    「少年得志」這四個字用來形容晏殊再恰當不過了,他五歲時就是周邊家喻戶曉的神通,名氣很大,十四歲時被當時的江南按撫張知白推薦參加朝廷的科考,應試冷靜從容,深得宋真宗賞識,被賜同進士出身。有如此佳績,但晏殊從不驕傲自滿,潛心讀書。
  • 王安石最美的一首詩,20字寫出史上最美的梅,最後5個字令人心醉
    這是因為這八家評的是散文成就,李、杜只精於詩,自然不在其中。那是不是意味著這八大家,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軾、蘇洵、蘇轍、王安石、曾鞏,就寫不好詩呢?這自然是不對的,隨便拿出一個王安石就能推翻這一言論。貼在王安石身上的標籤太多了,以致小編經常會想,江西臨川是怎樣的好山好水,能出得了這樣的集大成者?
  • 蘇軾不出名的一首詞,最後7字卻堪稱神來之筆,令人讚嘆!
    當然,除了經典名篇外,蘇軾也有不少優秀詞作,相對來說不出名,但是卻有獨到之處,是需要我們去挖掘的。譬如,蘇軾的《減字木蘭花·荔枝》。它是蘇軾於公元1095年,也就是宋哲宗紹聖二年四月,與官僚朋友宴飲吃荔枝時,所作的一首詠物詞。全詞色調鮮明,古今對比,既寫出了蘇軾吃荔枝的情調,又突出了荔枝的色、香等品質。
  • 老和尚半夜悟首詩,起句平平,讀完最後7字王安石表示:我比不上
    俞紫芝早年並沒什麼名氣,晚年與王安石結識,兩人經常一起切磋詩技,沒事還要鬥上幾首詩,王安石甚至把他的名句題寫在自己隨身帶的扇子上。而最讓王安石服氣的,則是一首《宿蔣山棲霞寺》,讓我們來看看這首詩:《宿蔣山棲霞寺》北宋.俞紫芝獨坐清談久亦勞,碧松燃火暖衾袍。
  • 王安石的這首詩比較冷門,只有短短的二十個字,卻是美得令人心醉
    那在這些人當中,最為大家所熟知的便是王安石,作為北宋時期最為著名的改革家、詩人、文學家、思想家,王安石在這900多年來,一直是受到了人們的關注。儘管後世對於王安石有過不同的評價,但總體上來說,還是肯定了王安石的功績,從這一點來說,王安石無疑是一位成功人士,也是值得大家尊重的一位大文豪。
  • 王安石這首描寫夏天的詩,雖然只有短短幾句,但寫得很唯美!
    王安石,字介甫,號半山,北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詩人、詞人、思想家;雖然後世對於王安石的評價一直是褒貶不一,尤其是在明清兩代,更是出現了各種的負責評價,一些人直言他就是奸臣,如果不是由於他的變法運動,也不可能使得北宋最終滅亡;直到民國時期的學者梁啓超,他專門為王安石寫過專記,
  • 王安石的這首詩很冷門,最後14字卻是離別經典贈言,如今仍然適用
    本文向大家分享的這首詩《送項判官》,就是王安石筆下一首動人心弦的送別詩。不過相較於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李白的《贈汪倫》等送別名篇,這首《送項判官》就要冷門很多了。但王安石這首詩的最後14字,卻是離別經典贈言,即便千年後的今天看來,也依然適用。
  • 唐代不知名詩人,卻寫出膾炙人口的詩,最後七字至理名言
    本文向大家分享的這首《題鶴林寺僧舍》,便是一首讀後能讓人獲益良多的佳作。它出自於唐代詩人李涉之手,是李涉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雖然在群星璀璨的唐代詩人中,李涉不算多知名,但是他的這首詩卻膾炙人口,尤其最後七字「偷得浮生半日閒」,歷來為人所稱道。究其原因,便是因為它含有李涉對人生的感悟,堪稱至理名言,千百年來解開了不少人的心結。
  • 杜牧宦遊思鄉,這首詩寫法獨特,最後7字堪為神來之筆
    詩人正值壯年,本該大有作為,可是這年春天他卻被外放為黃州刺史。黃州是一個地處偏僻的江邊小郡,詩人頗為不滿,對於志在施展才幹的杜牧來說,無疑是一次非常沉重的打擊。他感覺自己被人排擠,心中非常鬱悶。但詩人不幸遭遇的原因卻不止如此,其實既有來自朝堂中的不信任,也有杜牧平時心直口快、不願隨波逐流的原因。
  • 王安石這首詩一字之變,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改變了一個字的用法
    當時的王安石知道變法之路艱難,在去去的路上寫下《泊船瓜洲》一詩,整首詩意境唯美,同時又有重點刻畫了他對於未來的擔憂,畢竟前一次的變法一直不被人看好,還有許多反對的聲音,人們根本不理解王安石,認為他的變法不可取,大多數的人都反對他,覺得變法之事不可行,祖宗之法是不可變,正是在這樣的一種時代背景之下,他在這首詩中以一種極為悲情的口吻表達了對於未來的擔憂。
  • 王安石最有氣勢的一首詩,所有的雄心壯志都寫進了這首詩!
    王安石的詩可謂是清新脫俗,無論是他早期的作品,還是期的作品,都可以說是一流的佳作,例如他這首早年的作品《登飛來峰》,便是一首難得的佳作,通篇描寫得很有氣勢,寥寥數語中,更是把雄心壯志,全部的寫進這首詩中,從而也使得這首詩,成為了他最有代表性的一首作品。《登飛來峰》宋代:王安石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