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國家,房子一直是大家爭論不休的話題。只要有房子的任何動態,都能引起大家的注意。因為房子對他們是個重要的存在,只要有一套房子,就可以過上安居樂業的生活。在沒錢買房的時候,努力工作賺首付是他們最大的動力,因為沒有房子,不敢結婚生子,不敢停下腳步。
在上半年疫情的影響下,房價開始不斷調整和下跌,大家的心態也開始發現了變化。炒房者和已經買房者擔心房價會一直下跌,他們手中的房子會跟著「貶值」。目前還沒房子的人希望房價「像捲心菜一樣便宜」,這樣買房也就會輕鬆很多。同時也擔心下個月後房地產會不會回暖,房價會繼續上漲,自己沒辦法接受高房價。有一個問題值得大家思考一下,在今年經濟下滑、收入減少的情況下,我們是否應該把「存款」變成「房地產」?
國家出臺「三保」政策,高房價將「終結」?
在我認為,雖然人口、土地、財政是制約房價起落的因素,但其中的原因和國家對房地產的態度息息相關。據中原房地產統計,2020年1月至6月各地出臺了304次房地產調控政策。值得注意的是,去年全年的調控次數僅為575次,現在僅半年就創下了歷史調控記錄。此外,今年央行發布的幾份報告和兩會核心都強調了一個詞:「住房不炒」。與此同時,國家還出臺了針對房地產市場的三項政策,讓買房者吃了一顆「定心丸」,未來房價走勢也更加穩定起來,把高房價時代徹底終結!
1.國家對房地產市場,高房價的態度已經改變
中國青年報發表了一篇文章批評高房價,中央媒體認為,房地產「全面炒房」的不良趨勢已成為一種投機性質,這讓人們認為:科教興國是一種「廢舉」;全面的炒房已成為一種「職業」。愛情和婚姻變成了「功利主義」,這使中國在實體製造和科技發展方面失去了工匠精神。高房價正在「摧毀」年輕人,這一不良的趨勢需要糾正。央行發布的《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也強調,要確保資金的一致性、穩定性和連續性。足以預見,從明年開始中國將建立一個貨幣、土地、稅收的長期房地產機制,以抑制高房價。
2. 「穩定土地價格」已成為主要目標
「地價」是影響房價的最大因素,開發商賣高價房的藉口是土地太貴了。今年國家發布了兩個「土地令」:一是完成集體土地入市流轉,下放審批權限,不經申報就能直接進入市場;二是提出「穩定地價」的措施,保持地價不大幅度上漲,努力尋找土地財政的「替代物」。要想讓房價降低,地價是關鍵。將大量廉價的集體土地進入市場,目的是為了給土地市場降溫,穩定土地價格同時穩定房價,讓開發商失去賣高價房的「藉口」。
3.市場購買力正在下降,人口紅利正在減少
根據《中國老齡化趨勢報告和中國發展基金政策》,到2022年,中國65歲人口將佔總人口的14%以上,這意味著中國已經進入老齡化社會。矛盾的是,我們的城市化進度還不到60%。隨著城市化進程的推進,越來越多的農村人口將進入城市,他們就需要買房來安頓下來。然而根據中國發展基金的報告,2025年後,65歲以上的老年人數量將超過2億。老年人對住房的需求將幾乎為零,這意味著人口無法提供紅利。此外,這些老年人手裡應該會有一些房產。在這個老齡化社會,當農民進城買房時,老年人需要的越多,想要的就越多,這就是房地產市場的矛盾。
回到咱們剛才的問題,在2020年把儲蓄變成房地產是明智還是愚蠢?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首先必須了解手頭上的貨幣為什麼會貶值。今年,為應對「疫情事件」造成社會資金短缺,央行不斷下調降準降息,確保國內資金充足。根據5月份的財務報告,央行公布M2降準,同比增長10%,達到210萬億元資金。這意味著當前的市場流動性突然增加了200萬億,而額外的貨幣將資金置於通貨膨脹的邊緣,這說明,大家手裡的錢無論是放在銀行,拿在手中都會「貶值」。
從國家的態度來看,改變房地產是讓房價下降,這對沒有房子的人是有利的。所以如果你是一個觀望者,手頭又有錢,最好趁房價低的時候「上車」。至少根據目前的情況,買房比存錢貶值要慢。
相反,這對開發商和投機者來說是個壞消息。中國經濟交流部副主席黃奇帆的一番話點醒許多人。國內人均住房面積達到50平方米,年建築面積也達到17億平方米,中國房地產行業的發展已經出現了天花板。這句話給開發商敲響了警鐘,市場逐漸供過於求,房屋也越來越多。
玻璃大王曹德旺也表達了同樣的觀點,他直接「炮轟」高房價。曹德旺認為,房地產行業使製造業成本上升,辛辛苦苦發展實業,其中利潤還不如房地產的。這樣國家就會失去實體製造業的競爭力;曹德旺還指出,現在富人手裡有幾十套房產,普通人卻要努力工作十幾年才能買到一套。10年後,富人可以把房子賣給富人,而工人階級依然買不起房子。
「買不起房」這四個字是曹德王的真心話。當房價越來越高的時候,能賣給誰呢?沒有錢的人很難買到一套房,剩下的是左手和右手「過家家」,最後還是富人之間玩擊鼓傳花的遊戲。不論是哪位大佬,他們都認為「終結」高房價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在當前的經濟蕭條中,存款和房地產都在貶值。唯一不同的是,房地產的貶值比存款的貶值要慢。所以我們可以理智選擇貶值比較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