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報訊 3月27日至4月16日,和通世嘉國醫館攜手山西明坤集團,交口縣委、縣政府開展了「和通世嘉中醫公益扶貧交口」活動。20多名來自北京、太原的和通世嘉國醫館的醫務人員深入交口縣,為當地貧困人員義診,並免費送藥。
走訪近800名貧困人員
本次活動分入戶調研和義診送藥兩個階段。從3月27日開始,根據交口縣政府提供的貧困人員名單,20多名醫務人員分成3組,深入交口縣7個鄉鎮69個村,對近800名貧困人員入戶調研,圍繞貧困人員的家庭成員、致貧原因、生產生活條件、患病情況等進行核實,並填寫貧困戶信息登記表。
在調研過程中,和通世嘉國醫館的醫務人員馬天歡全程參與其中。她說讓她最觸動的是,在石口鄉三神峪村遇到的一對老夫妻。這對老夫妻住在村邊的一座丘陵上,沒什麼鄰居。在當地村醫的帶領下,馬天歡和同事沿著小路,幾經「攀爬」,才來到了這對老夫妻院門口。
進入院子,一間破舊的土窯洞赫然映入眼帘,兩扇早已褪色的木門虛掩著,一副搖搖欲墜的樣子。推門而入,一股刺鼻的腐朽氣息撲面而來。兩位老人坐在床邊,漠然地看著他們。說明來意後,馬天歡為他們量了血壓,詢問了他們的家庭和身體情況。
原來,兩位老人的子女常年在外打工,很少回家。依靠種地維持生計的他們因為身體每況愈下,下不了地,生活越來越差。因為捨不得花錢治病,又不想連累子女,兩位老人的病情越來越嚴重。
做完記錄離開後,馬天歡的心情始終無法平復,總想起那對老人。「這幾天我總在想,我們來的意義是什麼?」馬天歡說,「在三神峪的那對老人身上,我找到了答案,因為他們真的需要我們的幫助,這就是我們公益扶貧的意義所在。如果我們不來,他們可能會繼續強撐著,導致病情更加惡化。」
實際義診近600人
4月12日,義診正式開始。由和通世嘉國醫館首席中醫專家牛志剛領銜的4名中醫專家親自坐診,深入交口縣石口、康城、桃紅坡等鄉鎮的衛生所,為當地老百姓看病。
經過前期的入戶調研,最終選出260名符合條件的貧困人員。每到一處,醫務人員都會在前一天晚上通知他們前來就診。
在義診首站石口鄉,4名中醫專家從9時開始坐診,對每一位前來就診的貧困患者悉心診斷。臨近12時,50多名患者已經全部診療完畢,之後醫務人員將免費為他們送藥。
在收拾完東西準備離開時,牛志剛發現衛生所門口還圍著許多人。他一問才知道,他們都不是貧困戶,不在這次義診的名單上,但也患病在身,希望專家能給看一看。見狀,幾名專家二話不說,重新穿上白大褂,坐進了診室。
聽到這個消息後,患者人數開始成倍增長,但專家們始終不厭其煩地悉心診斷。等到看完最後一位病人時,已經是14時30分。看著4位專家略顯疲憊地走出診室,一些老百姓看不下去了,對牛志剛說:「牛大夫,您來一趟不容易,沒好好招待卻把您累成這樣,實在不好意思。下次再有這麼多人來看病,你就說累了,改天再看。」
牛志剛笑著說:「老鄉,哪有大夫拒絕病人的!該說抱歉的是我們,我們應該早點來給大家看病。」
當天晚上開小結會議時,牛志剛感慨地說,接下來每到一處,除了登記在冊的貧困患者外,還要留一點時間給普通患者:「老百姓見一次專家不容易,我們要把這次義診落到實處。」
由於擴大了就診範圍,牛志剛和其他幾名專家的接診人數成倍增長,幾乎每天都要從9時連續工作到14時。雖然工作量增加了,但沒有一個人抱怨,大家都說:「這次來的目的不就是義診嗎?患者來的多是信任我們,我們應該更努力地去回報他們。」
據了解,本次義診活動原定名額是260人,實際診療近600人。
義診活動還將繼續
和通世嘉國醫館是集醫療、預防、保健、康復於一體,經衛生部門批准的中醫醫療機構,目前在北京和太原都設有醫館。
創始人牛志剛祖傳五代行醫,系彭子益系統國醫流派第三代傳人。
據牛志剛介紹,和通世嘉國醫館尊崇系統古漢醫學體系,提出「治療、心理、飲食、運動、作息」五位一體綜合療法。國醫館以「人病兼治」作為治療理念,具有以和為貴,以通為用,以善為本的特色。以祖國傳統醫學為基礎,秉承太醫傳人的特點,辨證運用望、聞、問、切,使治療與養生有機融合,輔以現代科技診斷、判定療效。同時,以科學的信息管理系統、全面監管流程、個性化診療方案、高質量跟蹤服務為基本流程,給患者提供服務。
牛志剛曾於1994年至2001年在交口縣行醫,之後去北京創業、行醫。由於對交口縣心懷特殊感情,他規定,凡是交口籍患者在和通世嘉國醫館就診,免收診費。他經常說:「交口是我執業生涯的第一站,也是我的故鄉,這方故土養育了我,我不能忘記這裡需要幫助與關懷的老百姓。」
2017年8月,和通世嘉國醫館太原店開張,牛志剛決定以此為大本營,親自率領義診隊回饋故裡,去救助最需要幫助的父老鄉親。對於這樣的義舉,牛志剛說:「醫生的職業最高準則是要有一顆濟世救人的心,然後不斷地去踐行。我做一點力所能及的事,可以引導更多的人投身正能量的公益事業。下一步,我將繼續帶隊去我省其他地方義診,將愛心傳遞下去。」 生活晨報記者賈振鐸文/攝